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式英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式英语研究的视角大多着眼于中国式英语与汉母语在结构形式上的对比分析。把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归罪于汉母语和汉文化的干扰和影响,并认为中国式英语是可以杜绝的。我们从目的语文化出发,运用文化语言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中国式英语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论证,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中国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因英语文化知识缺失而产生的一种导致文化交际能力不足或交际失败的不规范英语语言形式。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减少这一现象的唯一途径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文化导入。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生写的英语作文往往不像地道的英语(idiomatic English,简称IE),而出现不少汉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简称CE).它是由于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一、汉式英语的表现形式汉式英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母语文化的缺失是当前中国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忽略了母语文化的英语教学阻碍了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该文分析了“母语文化”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起的认知正迁移效用,呼吁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英语学习观念,培养第三空间意识,还要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承,使得母语文化在多元文化互动中知彼知己,融合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中国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忽略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使得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适应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为解决“新哑巴英语“、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和全面提高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宋微 《华章》2011,(2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长期以来语言学家对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及外在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之所以觉得困难,正是由于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受到母语习惯负迁移的影响.本文从语法和文化两个层面简要分析这种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从而为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指明一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赵婷  蒋宁 《海外英语》2022,(14):153-155
当前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增多,交际双方不仅需要具备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熟悉自己的母语文化,以便在交际过程中更好地传播本国优秀的文化。本文在探析大学英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造成学生母语文化缺失的原因,并从教材、教师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提出实施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可和自豪感,从而产生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际语用学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命题。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常常会出现语用失误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受汉语语言习惯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中国学生常见的英语语用失误通常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框架产生于某些社会文化内容,是一框架与另一框架交际中产生的某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是框架理论的主要内容.翻译活动是译者在转化语言形式,译者是在自身母语框架和非母语框架之间转换语言,其译文不一定能够激活源语同框架,这将导致翻译的隐性现象产生——即隐含信息的缺失.避免翻译隐性化实现翻译异化,即译者在使用目的语翻译源语时,尽量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使源语的文化框架再现于英语学习者面前,这将积极作用于读者社会文化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黄秀红 《考试周刊》2008,(48):69-70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在大多数跨文化交际的场合里,不仅没有母语为英语的话者的参与,而且交际通常发生在母语为非英语的人们之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进行英语文化、中国文化教育外,还要注意其它相关国家文化的学习;而且英语测试中也应加入文化测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存在文化失衡的问题:目的语文化得到了过度关注,而中国文化处于被忽略的境况。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在跨文化交际中缺失的原因,同时指出,完善教学大纲、在教材中增加母语文化内容、增加中国文化的考察力度、培养师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等是提高母语文化英语表达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