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互文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2.
造句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础训练,是作文训练的初步;所以,指导造句要与作文挂钩,不但要“求对”,而且要“求好”,以充分发挥造句的功用。 所谓“求好”,就是所造的句子不但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而且意思完整,有思想意义,有感情色彩。有的学生造句,只满足于用上有关的词语,一见句子能读下来便以为万事大吉了。这样造出来的句子,可能“对”,但绝不是一个“好”句子。要想使学生在造句时做到不但“求对”,而且“求好”,教师在指导学生造句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打碗碗花》课后习题三用“记忆”一词造句为例)。 (一)正确理解词义。  相似文献   

3.
戏有戏“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这些诗词曲文的“眼睛”,是指一句之中或一篇之内表现意蕴、揭示本质的特别精采的字,句、段而言.它是体现文章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关键,是作家反复体验生活、推敲文字的结晶.古人有的把它称作“题窍”(唐彪),有的把它叫作“眼目”(司马迁),我们不妨用刘熙载的说法,就称之为“文眼”.  相似文献   

4.
怎样写好     
《阅读》2014,(4):22-23
古人常把文章的开头称为“凤头”,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么美丽、吸引人。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欢欢和乐乐来到于老师家,他们来干什么?原来,他们是向于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写好作文的开头呢!  相似文献   

5.
两种感叹句     
张伟 《阅读》2007,(3):39-39
英语中how的主要意思是“怎样、如何”,what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多么”,用在感叹句。那么how和what在表示感叹时有何区别呢?  相似文献   

6.
画眼点睛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眼神采最能表达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坦诚时清澈如泉,情爱时柔似秋波,忧愁时呆滞无光,奋发时炽热如焰,愤怒时刚如利剑……这就是作家、艺术家总是要抓住人物的一双眼睛的缘由。顾恺之说:“四体妍媚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阿睹”即眼睛)意思即是说,身体的其他部分的美丑都不太重要,如要刻划出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关键就在眼睛上。 所谓“画眼点睛”的艺术,就是因小见大、以少胜多、以有限展示无限、以集中凝  相似文献   

7.
黄大权 《阅读》2006,(11):20-21
同学们,听过德国名作家歌德说过这样的话吗?“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读章是这样。理解词语也是同一道理。我们不仅要读懂词语表层的意思,而且要读出词外之义,这样才能领略到章的精彩之处。要达到这一境界通常要经过三步:  相似文献   

8.
日语助词"は"在句子中可以起到将其前面名词等成分"主题化"的作用。叙述某事物所拥有的性质·特征等的"品定め文"与通过将某时间开始某时间结束作为前提进行表达的"物語り文"是主题句表现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这两种句子中,助词"は"都起到了主题化的作用。然而在一些句子中补语是没有主题的,借助助词"は"可以将补语主题化,这也可以认为是助词"は"的另一个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论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常常会有学生问:“老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或“这篇文章到底说明什么?”,还有的问:“老师,这些词我都认识,甚至把句子翻译出来,我还不懂,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注意单词或  相似文献   

10.
张伟 《阅读》2009,(6):42-43
英语里的“to”是介词,表示方向、时间,“朝…方向;向;往;到”等。它是一个干变万化的单词,与不同的单词搭配表示不同的意思。意思往往要根据与其所搭配的单词来确定。  相似文献   

11.
三月 《阅读》2011,(3):6-8
我说,孩子,你是不是会在哪一个下午,突然觉得自己不想看书,想出去到外面跑跑,玩玩游戏? 这儿就有这么一位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玛莉爱伦。她叹着气对爷爷说,看书看得真烦呀。书里面的文字呀、词语呀、句子呀。弯弯绕绕的,到底有什么意思呢?哈,这真是_位特别可亲特别慈爱也特别智慧的爷爷,他可没有说,看书看得烦,我看你是想挨一顿臭骂,或者吃几个巴掌吧?他说,嗯,我想,这正是去寻找蜜蜂树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12.
诸子语 《阅读》2011,(6):23-23
“小迷糊.小迷糊……”是谁在喊小迷糊呀?小迷糊低头一看,哦,原来是“意义”和“意思”小哥俩。  相似文献   

13.
社会是发展的,语言也是变化的.不同时代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征.在21世纪大环境的催生下,新词语“卡奴”应运而生.文章就“卡奴”一词,用替换法对其变量和常量进行分析并予以归类,总结一系列变量词语的共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有关词语的非指示用法分为两种,即照应用法和非照应用法。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的特点不涉及语言外的语境因素,指示词语所指的实体只存在于文篇之中,具有文内照应的功能。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亦或是其他的语言之中,“来”多是被当做方位指示词出现的。在以往的研究中,“来”这一动作表达方式也多是被当做指示性的方位词,本文从“来”的非指示表现形式和特点入手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中,“再有”可以是一个具有多层连接功能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句子或语段。连词“再有”是在明清时期由短语“再有”演变而来的。从“再有”衔接的前后成分之闻的语义关系来看,“再有”可以作话语标记,用于引导话题,指示后续话语与前接话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音变有历时音变和共时音变。陇东方言表“现在”义的词语书写形式有六种类型:一庚、迎庚、而庚、壬庚、迎就、迎。这些说法都是“而今”或“如今”的音变造成的。考源方言词语,在搞清楚共时构造规律并联系演变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历时音变和语流音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课的第二段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二段,数数这一段有几句话,用铅笔作上记号。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重视句子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因此,学习第一句,我首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在什么样的天气里,雷锋和小同学去干什么?”学习句子同时结合课文采用换词法理解“一起”的意思。然后齐读这一句。接下来指名读第二句,问:“他们走到桥边看到了什么?”学习句子同时利用投影片,理解“漫”的意思。小语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想象  相似文献   

18.
许燕平 《阅读》2023,(95):36-38
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合理运用“阅读之眼”:以“飞鸟之眼”通览,以“蜻蜓之眼”慢品,以“蚂蚁之眼”细读。这三只眼睛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高处”通览整本书,培养阅读思维的整体性;形成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培养阅读思维的全面性;反复精读关键情节,培养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学者把“来着”看作是时标志或体标记,认为“来看”的主要功能是表示“近过去”或“完成体”.但是语料显示,“来着”在句子中既不表体,也不表时.“来着”句中的时体都有相应的成分来承担,“来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法手段,它的使用,在语法上不是必须的,去掉之后对语句结构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话说OK     
王荣荣 《阅读》2007,(7):67-67
小朋友们,我们将右手拇指与食指指尖相对,形成一个“O”形,其余三指自然伸开,这个手势表示“OK”。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好、行、可以、同意、顺利”的意思。这个手势语,通常在不便口头交流或对话双方距离相距较远时使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