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人文主义”与“科学”是人类文化的“孪生兄弟”,它们都是人类解读世界缺一不可的话语。科学与形而上学有着不解之缘,而形而上学意味着人的生存境界的不断提升,使科学在本质上具有人文的特征。人文主义必须借助于科学理性的伟大力量,科学的长足的进步离不开人文主义营造的思想解放氛围。后现代主义也提倡人文与科学的平等话语权,希望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因此,学校课程应该弘扬强调训练人的理智的“自由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古罗马与中国先秦的古典人文教育,以人为中心,以善为导向,追求人性的完整、高雅、和谐与全面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教育,高举人文主义,主张人权反对神权,宣扬个性解放反对禁欲,崇尚理性反对蒙昧,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追求现实人生幸福。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是中国人文教育思想发展的崭新开端,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中国得到传播,启发了民众的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3.
“人文主义”与“科学”是人类文化的“挛生兄弟”,它们都是人类解读世界缺一不可的话语。科学与形而上学有着不解之缘,而形而上学意味着人的生存境界的不断提升,使科学在本质上具有人文的特征。人文主义必须借助于科学理性的伟大力量,科学的长足的进步离不开人文主义营造的思想解放氛围。后现代主义也提倡人文与科学的平等话语权,希望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因此,学校课程应该弘扬强调训练人的理智的“自由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在人文关怀视域下,"三观"教育的要素、过程及学生主体性要求均不同于传统的"三观"教育。人文关怀视域下的"三观"教育,追求的是以学生"三观"意识的主体性、"三观"品质的个体性及情感、精神健康发展为价值目标。因此,需要通过强化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方法以及人文关怀能力等途径实现"三观"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人文教育的深入研究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人文教学也越来越被重视。人文教学主张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强调人的和谐发展,希望人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因此,在完整的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人文教学的作用,以促进学生情怀与知识的共同成长。一、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人文主义心理学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理工科人文主义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在理工科人文主义教育遇到新的挑战的背景下,应该从宏观上推进大学教育自由,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增强教育执行力;在微观层面发挥各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立体化人文主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早在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自由平等的对话就成了人们探求真理、交流的重要方式。近代西方对话理论也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最具影响的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人现实地存在于“我”和“他人”的形式中,他认为生活、思想、语言、文学的本质是对话。注重人的主体建构,关心人的平等自由。“对话”这个具有多元价值指向的词开始活跃在人文主义的视域里。  相似文献   

8.
尚华燕 《文教资料》2008,(19):126-127
加强人文主义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历史教学中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新教学观念,全面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开拓学生视野,是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农业社会的文化视域下,师生关系处于和谐融洽下的不平等地位;到了工业社会的文化视域下,师生关系处于不和谐融洽下的平等地位;到了后工业社会的文化视域下,师生关系处于自由但却道德贫瘠的合作地位。在生态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下,基于对历史的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上,构建师生基于学习活动所建立的共享共生的和谐师生关系。回归历史发展中的师生关系问题,从中探讨、研究历史发展中师生关系的优点与不足,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法律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 法律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法律角色为主要目的.法律角色,是指从事与法律有关工作的人员的总称,主要包括法律家(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家(法学研究人员和教师).法律角色对于实现法律所蕴含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正义"等代表人类情感与信仰的价值在社会体系中的实现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法律教育既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的特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一门特殊的以法律为教育内容、以培养法律角色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以追求自身的人文价值为主要宗旨.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思想贯穿李贽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其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主体性、自由平等性和自然本真性等方面。人本主义思想对李贽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文学批评鉴赏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学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人格是大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者与载体。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教学方式和追求学术自由与独立的人格特征都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开放大学的课堂文化价值意义,在于它通过一个令人向往的大众传播媒介构建了社会育人课堂,为大学、教师和学习者建构并树立一种全新的远程开放教育人权价值观、学术自由价值观、人格平等价值观、教学民主价值观、科学真理价值观、理性启蒙价值观、博爱人性价值观、社会奉献价值观和文化包容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活动空间,从而为人类教育开辟了先进的教育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智能时代的教学论研究因在“技术”的语境中守护“人性”而表现出一种集体研究心态,即教学论研究的人文情结,表征为追求生命心智发展的教学过程观,凸显非认知性交往的师生关系观和彰显个体精神自由的定制学习观。源于“人性-技术”二分的思维方式,技术偏见导致人性固化、知识育人回应乏力和历史文化根基缺失或是智能时代教学论研究的困境所在。以开放、发展和关注全体生命发展的立场,将技术纳入人性,促进规范升级,根植历史文化,重构智能时代教学论研究的人文追求,不失为一条可取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希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代人在获得了物质、思考的极大自由的同时 ,感到了与自然、社会和信仰的隔离 ,感到了价值、文化和意义的危机 ;他渴望着和平、安宁和真正的人道 ,要求加强与提升精神生活。唯理式与机械式的科技社会导致人的价值的沦落和生活内在意义的丧失 ,以及教育过度地服务于实用和功利是造成现代人困惑的两个主要原因。人类的理想追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都呼唤着新的教育 :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祈望真正人道的教育、重塑人的价值、重塑人的信心、谋求新的精神境界 ,已成为现代人越来越普遍的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讲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正是人们的希望所在 ,也是新教育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6.
Humanism has always been constructed out of an historical context.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otions of humanism mediated by historical particularity, there has nevertheless been continuity in the tradit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n orientation towards the ‘good life’ animates the various humanisms in modern Western history, and that a similarly oriented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desirable today. After briefly introducing some of Said's thoughts regarding humanism, I provide a short accoun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era. Here, I provide necessarily brief interpretations on the classical humanism of Plato and Kant before considering the naturalistic approaches of Rousseau and Dewey. Next, I will explore 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and ‘other’ in existentialist approaches and the political critique of society through critical-radicals pedagogues such as Freire. Arising from the argument that the critical nature of Said's democratic humanism provides an ethically desirable basis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 the paper will conclude by posing questions around how humanism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might be imagin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人文主义"一词是19世纪才出现的,但其精神则有着很深的渊源."人文主义"首先是一种原则和方向,那就是人的自由与解放,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人的自由与解放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而中国目前的人文主义思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基本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一为以新儒家学术思想传播为依托的对于传统儒学"人文主义"的阐扬与发挥;其二为以西方现代思想为支点的反科学宰割、反物质压迫的"人文主义".当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其针对性需进一步联系中国实际,不能盲目仿效西方把科学技术当作"人文主义"的首要对立面.两千年以来的专制造留"官本位"思想,人对人的压迫应该是人文主义批判的首要对象.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以"道"为核心,在人文教育观点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在提升人性境界、阐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价值和深化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思想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淮南子》在人文教育思想方面实质上强调了人性教育,突出了朴素的人本教育思想,强调了有为人生观,涵盖了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2021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的理念研讨、实践分享和趋势探索进行了综述,指出人文主义指导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政策和实践已被相关的全球治理文件确立为国际共识,各国亟需完善法规和政策,以确保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全价值链中的人文主义价值导向,并以数字人文主义的有关原则指导教育新基建;人工智能素养是确保合乎伦理的人机互动的个体价值观和能力保障,但各国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政治愿景尚未转化为对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视和对私有企业人工智能课程的有效监管;包容性、公平性和性别平等是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目标,应对借助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包容、公平的创新与应用给予战略优先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人工智能在提高教与学质量方面仍处于支持低阶思维和低技能要求的教学任务阶段,应从增强师生的主体性、提升高阶思维、支持群体协作和人机协作等角度出发,探索面向未来学习的教育人工智能创新。  相似文献   

20.
顾强  闫哲 《天中学刊》2014,(2):28-3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货币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解释了社会发展进程,揭露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人的现实性问题;在其异化理论中,马克思指出了人本质的缺失,人沦为手段、工具,人应消除异化,坚持主体性,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强调作为目的的人,自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是道德律令产生的根基和前提,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决定和选择,能够在道德领域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马克思与康德两人的人本思想在对人性的定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的认识上有着内在的逻辑通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