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教科书编制是教科书研究的重要领域,直接影响着教科书的质量。当前教科书编制研究较少关注编制过程,难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教科书内容编制图景。为此,以评析教科书内容编制过程相关模型为基础,结合对教科书内容编制过程的实际考察,构建教科书内容编制过程模型,指出教科书内容需要历经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内容编制过程,即从组建编写队伍、解读课程文件到拟定编写方案、搭建内容框架以构建教科书体系;从设计编排主线、创设教科书栏目到结合具体主题、优化单元结构以形成单元体例;从依据单元主题选择内容、依循单元体例呈现内容到内容、体例与体系的精致化以形成教科书文本。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教科书内容编制过程模型具有为编写者落实课程文件提供路径支持、为研究者分析教科书内容提供理论框架,以及为教师合理使用教科书内容提供方法支撑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课改精神的推动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选文方面的童趣化趋向更加明显。教科书的编制以儿童为本位,强调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须为儿童读者所接受。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形象,就"儿童本位",对教材中的不同角色、不同背景进行分析,从而深入体会编者选取这些课文的价值取向,感受其审美品位,分析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本位"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数字教科书的发展日渐成为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核心内容,但限于纸质教科书的蓝本,数字教科书的功能形式难以创新;依循学科知识的编排,缺乏知识间的开放整合;知识显示简单"镜像化",缺乏个性化定制。数字教科书的定位、设计思路、功能、学习方式都应区别于传统纸质教科书。未来的教科书发展应定位在集传递知识、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的"智能化"数字教科书,它不仅是一个融合了传统纸质教科书内容优势的学习资源库,而且还是一个具有辅助课堂教学功能的教学平台,通过教科书内容的可定制化,满足教与学的个性化需求。国家层面政策机制的建立,是实现我国数字教科书快速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落实是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内容,也是完成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对教科书选文的研究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查阅法,对津恩版《美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一、二册选文进行研究,总结出对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选文编制的启示:选文价值趋向生活化;选文内容趋向童真化;选文类型侧重审美化;选文编排体现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5.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出现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结构"两个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向城市内部研究,后者指向城市外部研究。通过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以及上海使用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相关内容的比较研究发现,各版本教科书在这两个概念的用词和含义上与课程标准存在"不一致",并引发了一些教科书编制的麻烦,其原因来自课程标准对这两个概念使用不当。对城市地理学中相关概念的考察进一步表明课程标准存在问题。修订的方案是:将课程标准中的"城市的空间结构"改为"城市地域结构",将课程标准中的"城市地域结构"改为"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中国化运动旨在克服引进教科书的弊端,编制适合中国国情的教科书。它改变了大学教学完全依赖引进教科书的状况,促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历史证明:教科书只有坚持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社会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历史由人创造,"历史的重心是人,人之所在,而万事出,因此历史所涉及的是人事"。历史教科书叙述作为教育内容的历史,也必然涉及"人事"。对于"人事",教科书主要采用"以事带人"和"以人带事"两种处理方法。"以事带人",即以叙述重要历史事件为中心,把有关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穿插于其间.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使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时,既需要"查微",又需要"显隐",留意并放大教科书各章节单元内容及其"边角余料",对正文内容,要悟微明理;对典型习题,要见微知著;对选学栏目,要阅微拓思;对综合实践,要探微明义.这样才能充分释放人教版教科书的"蕴能",实现深度教学.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质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编制出好的语文教科书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2013年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有的从教科书属性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如张燕华、郑国民的《教科书属性分类的理论框架及运用——以语文教科书为例》;有的从教科书体系的历史方面进行探讨,如王学丽、武玉鹏的《语文教科书体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侯前伟 《中学教育》2019,16(5):65-75
与教科书编制的"知识性"失误相比,教科书编制的"文化性"偏颇或漏洞往往更为隐性和危险,需要加以精细检查和及时修正,以确保"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文化选择"指向教科书课程内容规划层面中对"诠释性内容"的处理,其内涵需要从"文化的意义性"和"文化的社会性"两方面加以理解。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从功能-结构(要素+连结)角度分析教科书内容"文化选择"的评价标准系统。其中"文化选择"的功能标准包括:创建诠释性的意义世界,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规范;其中,要素指标包括:意义的普遍性和原创性,意义的稳健性,价值立场的公正性,价值诠释的社会现实性,学习者适宜性;连结指标包括:意义脉络,价值体系。在与国内外同类教科书评价标准系统的比较中,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案在内容覆盖率和系统性、文本针对性和预测力、理论价值和实践潜力等方面都呈现出更为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The “Orbis sensualium pictus”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textbooks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chools. So one may assume that it must have had som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of European textbooks. This impact is investigated with reference to German eighteenth‐century textbooks. For this purpose, it appeared to be necessary to examine Comenius's textbook theory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Orbis sensualium pictus” itself.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areas of influence: the illustration of textbooks;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an introductory book; the correlation of verbal and real elements in textbooks; and the emergence of books about realia for the teaching of factual subjects. Apart from its impact on textbooks, the “Orbis sensualium pictus” has also influenced instruction itself.  相似文献   

12.
宾恩林 《职教通讯》2019,(15):15-22
目前职业教育教科书科学理论并不算完善,即便整个教科书领域也是如此,总体而言存在“功能与目标”“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程序”等三个思维框架下的碎片化探索,这不利于职业教育教科书研究的系统化积累。为了探求职业教育教科书的科学理论,应基于康德的范畴理论,建立教科书科学理论形式框架,汇总、归类已有教科书研究思维,并建构出更为系统的职业教育教科书研究的科学理论。具体行动包括:基于范畴框架阐释教科书以便系统性整合三种理论思维;基于范畴框架重新建立职业教育教科书科学理论的发展框架;职业教育教科书的科学理论建构不能脱离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电与磁”主题为例,对浙教版《科学》与美国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电与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由于两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中美科学教材在内容与编排、栏目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比较研究可为完善我国同类教材提供改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按照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原则,以五个版本的《成都历史》的编写和修订为例,从一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土历史教材演进的大体过程,深入探讨乡土历史教材的编写原则、内容选取和呈现方式等问题。遵照中共"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依据教育部关于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对改进乡土历史教材编写提出建议: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坚持发展着的唯物史观的指导;重视现当代乡土史;融乡土意识与开放意识于乡土历史教材之中;乡土历史教材应成为"学材";扩大乡土历史教材使用范围的可能性;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梳理国内外数字教科书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样态演变,探究教育攸关者与数字教科书的角色博弈,对当前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展望数字教科书的未来路向、呼应时代的“人性彰显”根本价值诉求,是数字教科书研究应有之义。基于中国教育实践智慧创造性转化的逻辑诉求,数字教科书发展的未来路向将以教科书、教学以及教材等核心概念重构为出发点,基于“开放·发展”理解旨趣重构数字教科书,基于“学习者本位”价值旨趣构建“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教学生态,基于“未来课程”实践旨趣创新教材观。  相似文献   

16.
Much of what U.S. students know about history is shaped by the textbook presentation of the subject. By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uld be exposed to an inclusive view of U.S. history. Previou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U.S. history has often centered on the stories of men, particula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ite men in positions of power. It is important to continually assess how far textbooks have come in terms of including women—not just the quantity of such inclusion, but the quality as well. In our research, we use Banks' scale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o evaluate how well women's experiences during WWII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high school textbook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women are “counted” in the depiction of WWII; however, this inclusion lacks attention to women's agency during the war and to the unique experiences of African American women during the war. Without such explorations in the textbooks, the written version of history becomes an exclusive and distorted body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7.
教科书是呈现美学要素的载体,是落实美育目标的媒介,深入发掘教科书美学要素和美育功能,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研究体系,为教师利用教科书进行美育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学生审美发展的目标。建构教科书美学需要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梳理,以明确其研究范式。同时,作为教科书和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有必要明晰二者在教科书美学中的基本样貌、地位以及联结着两大板块的内在机制,以此明确教科书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性要件,建设教育强国,教材体系必须强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材建设体制机制取得长足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的国家事权在新一轮制度创新中不断巩固和强化,在坚持党对教材建设的全面领导、教材政治性与科学性审查、教材编写组织与管理体系、教材建设工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教材建设体制机制进入新时代。实现从“教材大国”向“教材强国”的转变,必须坚定教材建设的制度自信,推进教材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使教材建设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成熟。  相似文献   

19.
保证中学教育质量需要优质的中学理科教科书,为此,需要深刻认识:中学教科书是国家的教育、文化名片,是中学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中学教科书是"典",是标准,它要全方位的规范、准确,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工作无小事,其细节当完备,修订理科教科书应关注、致力于完善它的细部.通过阅读通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修订版)小札,指出了其中值得修正的地方,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编写、出版理科教科书,当对学生、对社会、对历史负责;文字简洁、准确,内容科学、图片清晰是理科教科书的核心元素;教科书修订工作要加强,必须严格执行标准.  相似文献   

20.
Thomas Kuhn draw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extbook history of science and history of science proper. The question addressed in the paper is whether Kuhn recommends the inclusion of distortive textbook history in science education. It is argued, pace Fuller, that Kuhn does not make normative suggestions. He does not urge the teaching of bad history and he does not aim to deceive the scientists. He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trospective history of the textbooks as a condi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If science is to be seen as a practice and not as a set of propositions, then textbook history is instrumental in establishing and expanding the new paradigm. The other kind of history, the history of science proper, can only be taught as part of the students’ general education and not as part of scienc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