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要明确如何对待本国的传统文化,并给出适切的教育对策。通过对"文化"概念内涵进行分类,可明确传统文化教育隐含的三种基本立场:推崇继承、批判反思和融合发展。借助这三种立场对不同国家的具体传统文化教育举措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在推崇继承立场下,各国所面临的国内外文化境况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扩大优势地位还是保障文化安全,课程体系是重视融合还是强调特色。在批判反思立场下,各国对历史问题的定性决定了其基本态度是"瑕不掩瑜"还是"亡羊补牢",也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与占比。在融合发展立场下,各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程度决定了其落脚点是观照现实还是面向未来,课程设置是强调多学科融合还是单独设立。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什么或如何认识“文化”,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从宏大与精微、理想与批判、个体与组织应用三个主题回顾“文化”的多学科语义历史,是一项必要的前提性工作。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绘制“文化”语义的历史演变图和构建涵盖其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语义空间”,复杂的“文化”语义得以综合。这不仅有助于学者以“广角镜头”来支持教育学的“学科之眼”,也启示我们在教育学中运用“文化”一词时需要避免不同视角的“范畴错置”,注意多种语境之间的关联与协调,重视发掘不同“文化”概念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中美两国德育相关课程标准中家庭伦理内容的比较,发现中美两国在目标设定上分别倾向于情感激发和理性认知;前者强调遵守现有规则,后者则更强调分析现有规则并进行改进,也更重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通过原因分析,提出对我国家庭伦理教育方面的改进建议:重视情感激发的同时要加强认知基础的构建、建构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家庭伦理体系、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完整的家庭伦理认知,以及重视培养对个人价值观进行合理重构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侯前伟 《中学教育》2019,16(5):65-75
与教科书编制的"知识性"失误相比,教科书编制的"文化性"偏颇或漏洞往往更为隐性和危险,需要加以精细检查和及时修正,以确保"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文化选择"指向教科书课程内容规划层面中对"诠释性内容"的处理,其内涵需要从"文化的意义性"和"文化的社会性"两方面加以理解。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从功能-结构(要素+连结)角度分析教科书内容"文化选择"的评价标准系统。其中"文化选择"的功能标准包括:创建诠释性的意义世界,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规范;其中,要素指标包括:意义的普遍性和原创性,意义的稳健性,价值立场的公正性,价值诠释的社会现实性,学习者适宜性;连结指标包括:意义脉络,价值体系。在与国内外同类教科书评价标准系统的比较中,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案在内容覆盖率和系统性、文本针对性和预测力、理论价值和实践潜力等方面都呈现出更为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受政策导向和实践需求的推动,传统文化进教材的相关研究数量迅速增加。常见的研究思路是利用教材结构和课程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分析和评价当前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数量、组织和分布等方面的经验与不足,或者以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为导向分析传统文化进教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问题。当前研究中面临一些关键性的难点:对教材现状的描述无法直接推演出系统的评价标准;仅立足于现代观念导致传统文化融入的有效组织衔接困难;仅有基本的准入原则难以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受研究发展阶段和研究者背景所限而导致的研究视角不完整,是造成研究瓶颈的根本原因。未来需要采用跨学科的方式,直面传统文化本身,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脉络、关键内容、独特功能以及传承方式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推动传统文化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达成教学方式与文化特质的协调适应,实现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