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军 《兰台内外》2007,(1):63-63
十年动乱时期,“牛鬼蛇神”是一个使用频率特高的贬义词,泛指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但溯其本源,它却是一个褒义词。“牛鬼蛇神”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牧的《李贺诗序》:“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幻荒诞也。”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虽只活了27岁,却才华横溢,诗名闻天下。他的诗别具一格,常写神仙鬼怪形象,以描绘精灵鬼魅著称于世,号称“鬼才”。杜牧给李贺诗集作序,为了形象地说明李贺诗的这一特色,便用“牛鬼蛇神”作比喻,指出即使是长着牛头的鬼和有着蛇身的神,也比不上李贺描绘的境界虚幻荒诞。  相似文献   

2.
李飞宏 《大观周刊》2012,(38):24-24
谈到李贺诗歌特点,人们经常会用“雄奇险怪”、“虚荒诞幻”、 想象大胆、构思奇特等词进行概括,从李贺现存诗歌来看,这确实是其主要特色。但并不能概括其全部诗歌的特点,在“雄奇险怪”之外,李贺的诗歌还有风骨遒劲、平淡自然等盛唐之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寻章摘句老雕虫”,是唐朝诗人李贺对那些皓首穷经,死抠书本的老书生的讽刺。新华日报有人借用这个说法,把从事报纸编辑工作30多年的左克同志称为“老雕虫”。开始,左克对此不无反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喜欢上了夜班编辑工作,对别人称他“老雕虫”也不再反感,甚至心里有一种自豪感。他从25  相似文献   

4.
学过中国学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有个诗人叫李贺,平常出门,总要背一布袋,偶得佳句,便放置袋中,晚上回家整理出来,便是新诗一首。李贺的可贵之处在于比别人多一些积累和对生活的思考,所以总有一些出神入化的诗句从他的笔下流出来,成为诗坛的“鬼才”。  相似文献   

5.
找茬     
《大观周刊》2010,(44):60-60
第三回 锦囊 那一年夏天,我还在涿郡。一日,遇见一个道士,尖下巴,三角眼,手持拂尘,看起来有点猥琐。他拦住我上下打量着,我正因为赌钱输了窝了一肚子火呢,上去就给了他一个大嘴巴,骂道:“臭牛鼻子,你看太爷做甚?”那老道真的好涵养,眼瞅着五根手指印从他的脸上慢慢地凸现出来,他竟然唰嘴朝我美了一下,说道:“果然好力气。”  相似文献   

6.
《头特区晚报》自2000年推出财经新闻版“今日财富”起.十分注重名牌栏目的培育和经营,精心打造了“小本淘金”、“财经人物”、“理财锦囊”、“财经拍案”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名牌栏目。五年来,“今日财富”版能在同类经济专版中异军突起,成为《汕头特区晚报》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这些栏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飞扬 《新闻世界》2006,(2):15-21
江南春:走上纳斯达克的“神奇小子” 当江南春摁响纳斯达克开市门铃.一夜之间坐拥2.72亿美元财富,你会觉得他遥远、神秘;而当你得知在电梯间看到的液晶视频广告,就是他的“得意之作”,你又觉得他每天都在身边……  相似文献   

8.
王世枚 《军事记者》2005,(11):52-52
唐朝有个被誉为诗坛“鬼才”的诗人李贺,出门的时候身上总要背个布袋子,平时偶得佳句,便放在袋中,等到回到家里便取出来整理,一首新诗就写成了。李贺之所以总能写出一些出神入化的诗句,原因之一正在于他比别人更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不只是李贺,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外出的时候,也注重将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的纸片装在衣袋里,在他的房间里,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挂着小纸片,纸片上都写着美妙的词语、生动的比喻、有用的资料。凭着这样留心观察,积累资料,他写出了《热爱生命》、《铁蹄》、《海浪》等被世&&&&&&&&&&&&(人赞…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说:“图书馆是人才的摇篮”。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失聪中逾退学.他每天去图书馆自学。钻研数学与文箭动力学,终于成为“宇宙之父”。英国爱迪生只受过3个月的正规学校教育,因“智力迟钝”而被学校开除。他12岁时到火车站卖报,利用空余时间到底特律最大的图书馆看书.风雨无阻。终于成了著名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纽约时报》在柏林设立了世界新闻图片机构。葛兹先生数年来每天都光临选购.此人系德国情报机关少校.他从一张新照片上认出了上面的军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林法”号,他仔细研究其炮径、炮塔、舰形。并将所获情况报告给上级.德国军方因此获得了相当重要的军事情报.  相似文献   

11.
司级干部     
L兄原来是一位司机,因为每天跟着领导,常被称作“司级(机)干部”。L兄是个农村小伙,刚开始极不适应这种生活.第一回吃鱼翅的时候,他说,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7,(12):9
深夜.小林突然惊醒,穿上衣服就跑到校门口的网吧。原来,他在网上收养了一个“儿子”,每天都要喂养和逗他玩,如“儿子”不满意,就会被其他网民“领走”。小林昨晚因听一场讲座,忘了喂养。当小林赶到网吧时,“儿子”已面露不快,经小林一番安抚才重露笑容。尽管这只是一种网络游戏,但小林却很投入,他说,他的生活已与网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同桌     
我的同桌故事多,我的同桌真快乐。可不是,每天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好像每天都吃了“开心果”似的。他喜欢唱歌,是个名副其实的“追星族”,每天都搅得我心神不定。可当我有一次无意中发现他的记事本时,才觉得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疯狂。他把许多歌词改了改,变成自己想说的话。他这样锻炼自己,有什么不好吗?尤其是他的一句“我喜欢音乐是为了陶冶情操,让我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原来他和其他歌迷不一样。他在狂热中没忘记自己是谁。从那以后,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听他唱歌,我们成了不错的朋友,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他接触多了,…  相似文献   

14.
在多数成年人的记忆里.童话几乎等同于安徒生和格林;在中国,凡出版过儿童读物的出版社,都出版过“安徒生童话”。他的作品在世界被翻译成150多种语言。在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每天都有人读他的童话;而在一年中某一天,人们会想起这个制造童话的人。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如潮,诗人如林。诗人们除了依靠自身的天赋外,“苦吟”是他们提高诗艺的一条必由之路。中晚唐诗歌经过盛唐辉煌以后,艺术上向着求变求新发展,技法上趋向精工细琢,苦吟之风炽盛,出现了许多以苦吟出名的诗人,如贾岛因“推敲”而冲撞韩愈车驾、李贺团锦囊觅句而呕心沥血等故事,早已胜炙人口。其实,唐代“苦吟”之风可追溯到盛唐大诗人杜甫,杜诗地负海涵、包罗万象,“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新唐书·杜甫传》)。杜甫作诗追求苦吟,其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解闷十二首》之七因而,天才诗人李白,《戏赠杜甫》诗云:“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谑杜甫做诗太苦。 中晚唐苦吟诗人更多,从他们的诗中可见其“苦吟”之状: 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  相似文献   

16.
8月14日,以“农民工司令”著称的张全收回到河南。这一次,他打算在老家四处周游,再次说服自己的老乡到南方去。回到驻马店的张全收几乎每天都要到农村作报告:“只要到我公司,管吃管住,无论有无工作,每月都能领到1300元至1800元工资。”从年初经济危机时的四处退工.到现在的大批量招工.张全收大胆放出豪言:“我的金融危机已经度过!”  相似文献   

17.
画蛋与写稿     
“达·芬奇画蛋”是读者很熟悉的一则写作轶事。这个故事说的是,14岁的达·芬奇跟老师学画画,老师每天让他练习画鸡蛋。后来,他越画越不耐烦。老师发现后,对他说:“在一干个鸡蛋中,就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看它.它的形状便不同了。”达·芬奇领会了老师的意思,专心画蛋,练好自己的基本功,后来,他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这则“画蛋”故事对学习写作的通讯员是很有启发的。它告诉我们,在写作中要善于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一干个鸡蛋’冲如何“画”出不同之处,换言…  相似文献   

18.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6):28-29
最困难的案例 两名精神病医生在一起聊天。“你遇到的最困难的案例是什么?”—个问道。“我曾经遇到一位病人,”另一个回答说,“他总相信他有一位富有的叔叔在南美洲,会留给他一大笔财产,所以他每天什么也不干,就在等通知他去领遗产的信。”“结果怎样?”“我花了八年的时间治好了他,但是,那可恶的信来了!”  相似文献   

19.
苦航     
29岁的李军强.清瘦、谦和,近视镜后的目光总是真诚的凝望着你。他说自己1990年中专毕业在合阳公路段上班,1991年调渭南总段宣传部工作。只短短几年.他的成绩就令人赞叹……上中学时,李军强就喜欢上了写作,白天没时间,R能像当县委宣传部长的父亲那样“开夜车”。星期天,他总是热衷于观察生活.博览群书,苦苦笔耕。干部子女的优越感在他身上无影无踪.面对‘节格”乐此不疲。李军强先后工作过的单位领导告诉笔者:每天第一个上岗的是他,扫地、擦桌、提水者也是他.下基层上工地从不嫌苦怕累。4人科室领导占半,写材料办简讯.从不…  相似文献   

20.
在李贺游踪研究中,许多名家在各类年谱和著述里皆称李贺有南游之事。如朱自清之《李贺年谱》,钱仲联之《李贺年谱会笺》,王礼锡之《李长吉评传》,吴企明之《李贺》,傅经顺之《李贺传论》等均主此说。甚至有人言李贺南行之前尚有入蜀之举,岭南之游,湖湘滞居。但均因缺少可信的佐证而颇多疑点。李贺是否南游就很值得商榷。兹妄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首先,从南游的原因分析,各家都作出了种种推论。朱自清《李贺年谱》认为:"意贺入京之先,尝往依其十四兄,故得饱领江南风色也。"又云:"寻贺之不能忘楚,或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