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东、西方武学的人文环境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方武学的文化理念的差异,乃至于全球武学与中华武学理念的差异,是形成各自不同武学指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冠杰 《武当》2007,(10):50-51
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拳是道脉武学嫡传太极拳,其历史源远流长,是较古老的传统拳派。无论是练功方法,还是技击之术,都有其独到之处,非无本之学可比。其理渊博,拳法变化无穷,令学者学而不厌,是修身养性之要,防身至宝。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复生子 《武当》2003,(4):28-29
序言 余自幼酷嗜武学,曾秉持数载,憾无所成。后幸得隐贤明家——来兹子先生拨点迷津,悉心传教,始顿开茅塞,得见“天然”。更图有所建树,遂笃志参研,诚然喜臻小成,渐入门栅。为此,深感内家武学一技求之之难,实非它流派可比。故于感慨之余,惟就内家武学一宗而论,促然冒昧成文,以奉同好。  相似文献   

4.
李斌 《中华武术》2004,(12):29-29
一代武术大师孙禄堂创立孙氏武学,影响深远,其子女孙存周、孙剑云及其后人、门人多年来都为推广孙氏武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为继承和弘扬孙禄堂先生所创立的孙氏武学,在其孙女孙叔容的倡导下,历时一载筹措,于2004年10月:23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孙禄堂武学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
孙氏武学产生于本世纪初,是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的.孙氏武学首次历史性地使武术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修身实学,孙氏武学对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孙禄堂武学进行研究,以期更多的人了解孙式太极拳,了解孙式太极拳的武学思想,为孙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武学修炼之道遵循于道家人格思想对生命的终极价值意义,以性命双修、修身暗合了道家之于武学之道的价值与意义。武学以"道"为哲学基础,以心为身之主宰与道家关于生命的内藏内敛是一致的,从身心并修、修身以养性保命、身心统一角度和体系完善了武学发展的灵魂与境界。  相似文献   

7.
李国兴 《武当》2008,(3):29-31
对我国传统武学的研究与考证,不能脱离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这便是以《周易》为基础而建起来的气学文化,以及古人在人体生命领域反复探索和实践的结晶——仙道学术,古人为了突出传统武术的传奇性,经常将其说成是神仙之传。致使内家拳学的内功修炼,常与仙道的内丹修炼相提并论,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8.
孙禄堂是清末民初武术家,创立"拳与道合"武学思想,但什么是拳与道合,似乎不太好理解。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孙禄堂"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以期人们对孙禄堂武学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自隋唐至清时期武举武学的设置与体育教育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武举武学对我国古代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童旭东 《武当》2010,(12):30-31
三、孙禄堂先生武学贡献 孙禄堂在历代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修与实践,揭示了武学的最终究竟,以及构建了如何达到武学的最终究竟之梯,完成了中华道艺武学体系的构建,使中华武学的文化成就达到巅峰。  相似文献   

11.
关振军 《精武》2005,(12):47-47
吾师王培生先生精太极技击之道,不仅武艺精湛,而且精研武学理论,把技击心得整理成文字,教给学生。笔者遵照先生“得秘籍不可私藏”的教导,把先生传授的太极技击之法公之于众,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2.
周和平 《武当》2004,(7):30-3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内家武学传统功夫,可谓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古圣先贤法天则地,求诸人身,天地人合一,集修身、养生、技击于一体,而成中华武学:内家武学一道,法融三教,理通百家,是称国术.乃为传统文化之一端也。  相似文献   

13.
王怡 《中华武术》2006,(9):27-27
在多年来与同芍药居社区合作开展健身活动的基础上,为便于开展孙禄堂武学推广工作,2006年7月23日,孙禄堂武学发展中心于芍药居社区健身中心正式挂牌剪彩。到会祝贺的有孙禄堂之孙、孙存周之子孙宝亨教授,国家高级武术教练刘鸿池,孙剑云亲传弟子等各辈弟子。中心同时研究确定以孙宝亨、孙禄堂之女孙婉容、孙禄堂重孙孙庚辛及刘鸿池等为主要教师。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社会思潮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学,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黄宗羲作为明末清初特殊历史时期著名思想家留下了《明夷待访录》这样的经世著作,这不仅是对明王朝亡国之痛的深刻反思,更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谏言。研究认为,《明夷待访录·兵制》篇是着重针对国家谈武论兵方面的建议谏言,其中"重武以兴国"、"壮健轻死善击刺"、"文武合为一途"、"亲上爱民"等武学思想,不仅是深刻总结故国覆亡惨痛教训的赤诚谏言,更是经世致用实学思想影响下黄宗羲武学思想的时代抉择。对黄宗羲武学思想的挖掘不仅是对黄宗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更重要的是使先贤之"经世之学""致用"于现世武学,乃至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之武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铁成 《武当》2003,(8):40-41
我是一位巴西华侨,出于一片赤子之心,不忍看到中国之瑰宝——中国武学日趋湮没失传而感到痛心,才不惜一切寄给《武当》这篇稿件,作为进见之礼。同时愿意借助此稿提醒诸多的武学同好,要分清、明了什么属于武术,什么属于武学。这是两个本质截然不同的体系。为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孙禄堂是清末民初武术家,提出“武学”观念,著书发表拳与道合之理论,使武术得以从一种技能升华为一门具有独到功能的文化结构和学科,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结构。其文化价值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注重整体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贵和持中”的价值理念,格物致知之学。  相似文献   

17.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驰骛近百年的武术文化流派——“马氏通备武学”,它和“兰州牛肉面”、“‘丝路花雨’及续集‘大梦敦煌’”、《读者》杂志共同构成甘肃的四大拳头文化品牌。改革开放以来,马氏通备武学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造福人类,将武术文化的种子传播全球,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奇特的世界武术文化现象。文章以对通备武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主线,从通备武学的概况入手。对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作了综合、系统、全面阐述,旨在让全社会深层次了解通备武学,挖掘和创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宗旨的“通备”内涵,使之在和谐社会中更显神韵。  相似文献   

18.
阴阳观对中华武学的技、法、理辩证思想都给予更为终极的关怀,是武学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阴阳二气结合的万物之理,解释了“道”和变化的辨证思想理论,对于武学拳理思想、技法招式和功法炼养给予了深切的关怀,构建了武学丰富深远的技击原理与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面对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出现的诸多问题,武学强国教育作为新时期小学教育课程在小学开展具有广泛的重要性。习武安邦,着眼于小学爱国与习武教育,其目的在于唤醒广大国民的习武热情,促进国家的和平发展与长治久安。文章通过阐述提出武学强国教育课程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背景,分析当代小学武学强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缺失,对在小学教育中普及武学强国教育的可行性进行探索,得出小学实施武学强国课程教育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将促进我国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蔡龙云武学思想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阐释研究蔡龙云武学思想的意义,并对蔡龙云武学思想的研究方法及内容进行设计.认为:蔡龙云武学思想已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对新中国武术形成与发展具有奠基性、开拓性作用,研究其武学思想有利于推动我国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