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播”是媒体的功能,“传播”也是主流媒体电视人的职责,传播优秀的文化更应该是媒体人的使命。本文写下贵州省黔西南广播电视台一档电视文化栏目《金州文化传播者》的策划、实施过程,对基层媒体人如何履行职责,践行使命,做好地方优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陈岚 《新闻战线》2023,(22):30-33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坚持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文化宣传的责任感使命感,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报道精品工程,推进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提升“文化出海”传播能级,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用心挖掘者、创新表达者、现代传播者,努力为赓续中华文脉、弘扬巴蜀文化作贡献。  相似文献   

3.
孙浩  巩奕 《中国编辑》2024,(4):90-9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联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短视频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符号学理论框架进行文化透视,发现短视频的媒介逻辑深刻发挥作用,通过贯穿符号生产、符号选择、符号释义的全过程重塑了文化传播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古今互通、“情”“境”互应、人机互构的全新图景。这对于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处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涵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既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有文化全球化浪潮下各媒介之间竞争的影响。时代召唤文化涵养,文化涵养赋能时代,作为大众传播主力军的电视理应担当起文化“询唤”的责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摈弃消费文化糟粕,从而实现对“受众文化认同”和“电视文化责任”的双向“询唤”,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5.
徐俐敏 《新闻战线》2022,(24):98-100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闽北日报作为地方党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文旅周刊开辟“文化”“非遗大观”等专版,立足本土求“珍”,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紧跟时代求“鲜”,多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扩大传播求“活”,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相似文献   

6.
基于媒体深度融合背景,浙江媒体围绕“谁在传播文化、为谁传播文化、什么是传播文化的价值准则”这一核心命题,以“文化自信”构建传播新格局;以“文润浙江”推进传播新气象;以“文化之窗”打造传播新高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创新传播的重要源泉,使文化传播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7.
孙悦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54-255
古人云:职之所在,责有攸归.作为一名编辑,担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知识的责任.编辑是当代文化大生产中的组织者与设计者、优秀文化传播的引导者与选择者、文化传承积累中的呵护者与发现者.编辑只有具备文化意识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文化责任,才能推动编辑出版事业的健康、合理、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顾晓晖 《新闻窗》2008,(1):43-44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具有熔铸于民族精神之中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新闻媒体主要生产的是精神文化产品,是国家文化的基础产业和主要传播渠道,在建设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纪小乐  魏建 《出版广角》2023,(23):17-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生生不断、绵延持续的历史进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通过刊载最新学术成果、参与并引领认知变迁、推动文化思辨等方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同时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向社会各界推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内和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挥引领作用,与其他媒体行业形成传播体系的“雁阵格局”,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手段。起源于1950年代的安康“新民歌剧”是在汲取紫阳民歌、汉调二黄和西方歌剧元素而形成的地方剧种。经过经济社会转型期近30年沉寂之后,新民歌剧在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安康示范区创建的推动下,成为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开展乡村社会教育、凝聚乡村脱贫攻坚精神动力的积极力量。其从“遗留”到“传承”的艺术创新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熊远明指出,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立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立足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活化利用;立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中华文明“包容性”与“和平性”,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陈超指出,图书馆要一如既往、与时俱进,把典籍收藏保护好;要雅俗共赏、激浊扬清,把典籍传播弘扬好;要汲古慧今、鉴往知来,把典籍研究服务好。为全力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陈建龙对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了四点新感受:第一,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古籍保护要科学、完整;第三,古籍利用要精准、高善;第四,科学又完整的古籍保护和精准又高善的古籍利用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王惠君指出,图书馆肩负着传播文化的社会职责,担负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充分发挥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作用,传承岭南文化,共建“人文湾区”。未来,图书馆要通过发展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军介绍了南京图书馆在历史文化典籍收藏与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图书馆要努力做到切实尊重依靠人才、寻求各方合力支持、服务与研究平衡兼顾,从而把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事办好。郭欣萍指出,图书馆要从三个方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典籍:一是空间赋能,整合各方资源,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式;二是守正创新,利用新媒介、新平台,科技助力有效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与时俱进,聚焦地域特色文化,深挖当地文献价值赓续山西历史文脉。吴雪勇指出,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中华版本传世工程“一总三分”保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从强化收藏主业、优化分类保护、深化保藏研究三个方面做好版本收藏保护和保藏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春晚公益广告不仅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还在弘扬中国传统“家文化”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将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分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和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这三类,并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展现,得出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占多数的结论。其中,“家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家文化”的概述,从“小家”和“大家”两个层面浅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对“家文化”的建构。最后从广告创意策略的研究角度,探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采用情感诱导型的创意策略,用真实的叙事、细腻的感情和与时事结合的特点表现“家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互联网”背景下,要以“互联网+”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资源和互联网要素的充分交融,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价值链条协同化及跨界运作一体化;以“文化+”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在创作创意、生产传播、营销服务等产业链上的价值提升,逐渐构建基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传播和创新创造的新文创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楚丹阳 《今传媒》2023,(9):107-110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演绎,线上、线下的“破圈”传播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赋新提供了思路。本文从场景建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主题内涵、意蕴风格和“破圈”传播上的赋新之道,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5.
廖立胜 《传媒》2019,(12):65-6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积极创新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少年国学派》《百心百匠》《我是讲书人》《喝彩中华》等一大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中,大型原创戏曲文化类电视节目《喝彩中华》一经推出就以其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受到观众的喜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节目“拥抱传统,喝彩中华”,以“人物+故事+戏曲”的新颖模式吸引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意义]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对传承创新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也被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本文对当前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及已开展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以期助推高校图书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良性发展。[方法 /过程]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对42所高校图书馆近十年开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进行网络调研和分析。[结果 /结论 ]高校图书馆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不足:存在力量单一的局限性;特色化、区域性特征有待彰显;活动形式有待提升和普及;发展不均衡,教育层面有待拓宽。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以下五条发展策略:汇集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协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地域文化,特色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育形式,深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拓宽教育层面,以国际视野助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新媒体提升教育手段,科技助力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李晔 《新闻传播》2023,(15):46-48
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有责任、有义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做好节日报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明确报道主题,挖掘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要丰富报道内容,彰显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要践行“四力”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使新闻报道更具烟火气。  相似文献   

18.
刘永涛  程晖 《新闻战线》2022,(11):108-111
精设议题,呼应时代;精心采写,深度表达;直面“问题”,守住“乡愁”;融媒传播,流量倍增。湖南日报推出“守望乡土文化”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以及坚守者、传承者、推介者的感人故事,把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与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结合起来,将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与感人至深的细腻表达融为一体,为主流媒体助力乡土文化传承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做好普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出版为例,剖析其选题策划过程、审稿编辑加工过程、营销推广过程中的策略与经验,探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是媒体的职责和使命。新时代,媒体要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融合开放,做好新时代文化传播工作,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让中华文化生机勃勃,让传统文化之声传得更广、更深、更远。本文着重从六个层面剖析《新民歌大会》的特点,即作为首档实景创演,让舞台回归生活;创演“新”民歌,唱出新时代声音;多元文化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大放光彩;艺术与现实呼应,增添文化传播人文感;全媒体传播,助力文化传承发展;跨区域合作,促进文化无国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