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出版的种种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如《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于非主编)、《中国文学史纲要》(李修生编著)、《中国文学简史》(六省十一院校合编)、《简明中国文学史》(北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写)等,在介绍《西游记》的成书过程时,无一例外地都把续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彦”错成了“彦琮”。这不会全是印刷厂的疏忽。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韩非子的《五蠹》中有“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一句。对这句话,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1988年7月版)译为:“近古时代,桀、纣残暴,(天下)混乱,而汤和武(起兵)讨伐(他们)。”显然,《教参》是把这句话中的“乱”字释为“(天下)混乱”。查《辞源》“乱”字条,共有⑨个义项,其中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正式公布了,公布的《提要》将“欣然”、“恍然”与“忽然”一起列入副词,我们深以为不妥。众所周知,副词在单句中是不能充当谓语的,这一点,张静同志在《教学通讯》一九八三年第十二期《〈中学语文教学系统提要〉简介之二》中对副词的语法功能又一次作了阐明,该文指出:(副词)不能作主语、谓语、宾语等。那么请看:  相似文献   

4.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通讯》在香港是份有一定影响的语文月刊。从这份杂志的1982年12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专号》看来,《语文教学通讯》真不愧为内容丰富、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好杂志。这一期突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专题,更觉具体、生动和紧凑。其中“封面人物”那两篇文章,《善把金针度与人》(杨履武)和《碧波深处有珍奇》(钱梦龙)最吸引笔者,印象最深。看完了这篇“封面人物”的介绍和这位封面人物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介绍,笔者心情万分激  相似文献   

7.
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师:今天,我们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图片说说看,祖父的园子美不美?生(异口同声):不美(随堂听课的十几位教师  相似文献   

8.
商《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广雅.释诂(一)》:“商,度也。”《广韵》、《集韵》亦曾将“商”释为“度”。这说明“商”字可以训揣测、臆度。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对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征帆去棹残阳里”一句里的“去棹”,教材编著者注释为“停船”。思之再三,觉得此注不妥。首先,“去”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停”这一意义。查《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主编)、  相似文献   

10.
这成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杜牧的《李賀詩序》:“……鯨呿(音去,張口貌)鰲擲,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虛荒誕幻也。……”(《四部丛刊》影明刊本《樊川文集》卷十《李賀詩序》,商务印书館版)。  相似文献   

11.
误导毛铭三(《中国青年报》)现代儿童(漫画)方成(《文汇报》)今日“小皇帝”这是在汉口江双青少年宫附近拍下的镜头,这位小朋友一边吃饭,一边让人擦皮鞋。孩子幼小的心灵纯洁无瑕,在这块心灵的“净土”上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却值得家长深思。湖北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 李长林(《人民日报》1996年1月26日)扭曲的爱(《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7月7日)爸,放学了,局里小车还没来接我!徐永田 作原载《中国青年报》无奈的答案  (山西)李建文(《今晚报》)儿童歌曲的贫困  北京 缪印堂  (《周末》)“三缺一”丁聪(《服务导报》1996年1月13日)…  相似文献   

12.
比拟和移就这两种辞格,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较为常见,且颇难分辨,请看: ①(黄维兵团的)坦克却扬长走了。(《“老虎团”的结局》) ②他的嗅觉也和大地一同苏醒了。(《果树园》)  相似文献   

13.
1997年6月22日《语言文字报》2、3版的中缝载荣飞鹏辑《标点符号歌》说:“引号还可标书名,也可使用尖括号(《》、〈〉)。”我们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二册《病梅馆记》一文中有“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氏,能以其智力为也”一句,课本未加注释。五省(区)编写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将这句翻译成“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弯曲,又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借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到的。”《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以及其它一些参考书对这一  相似文献   

15.
周发 《生物学教学》2001,26(5):F003-F003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 (必修 )认为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K 、葡萄糖、氨基酸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学生使用的许多练习册 (如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同步训练》 ;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 ,云阶主编的《高中生物“3 X”成功方案》等 ) ,在设计相关练习题时 ,也将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上述三种物质的方式“法定”为主动运输。这是有科学错误的。实际上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K 、葡萄糖、氨基酸既可以是协助扩散—也可以是 (而不一定是 )主动吸收。正如郑国钅昌在《细胞生物学》中所言 :“这种运输方式 (指协助扩散 ,笔者注 )在动物细胞中…  相似文献   

16.
近三十年以来,“交代”一词使用频率增加,在书写上则出现“交代”与“交待”两种写法。有人说该写“交代”,有人说该写“交待”,也有人说两者均可,还有人说两者有不同的搭配关系。到底以何说为准呢? 请先看一些词典与字典中的“交代”条: 一九三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交代:彼此相接替曰交代…… (本书无“交待”条) 一九七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交代:前后相接替、移交…… (本书亦无“交待”条) 一九五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词典》(即《国语辞典》简本): 交代:(一)谓彼此相接替。 (二)①嘱咐。②应付,卸责,如言交代差事。③做毕、收束,如言这件事算是交代了。④收束终了之节文,如言说这几句话,总算有个交代。⑤收束移交之事,如办交代。(本书中也无“交待”条) 一九七一年版《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17.
<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标准(2011年版)》)已经把课程总目标从"双基"扩展为"四基",明确提出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与以往使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实验稿)》)相比,增加了"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这两部分.本文针对课程目标的变化,分析"双基"和"四基"各自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一、"双基"教学的特点数学双基教学,是在总结建国后在教育  相似文献   

18.
自从 2 0 0 1年 7月《中小学课程标准》出版发行以来 ,已有三个年头了。在这三年里 ,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老师对新课标逐字逐句的研读 ,经历了 2 0 0 2年 7月的通识培训 ,同时我们关注中央台的《聚焦新课标》 ,聆听专家权威的指导。另外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 ,手上的培训资料有 :《解读“语文新课标”》( 2 0 0 1年 11月 2 1日《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改革》(王伟鹏主编 ,东北师大出版 )、《中学优秀语文老师教学评介》(阎萍、张正君主编 ,北师大出版 )、《试教通讯》(人教版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主编 ,华…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重新把《简化字总表》作为附录编写在课文的后面,这是宣传贯彻《语言文字法》等语文法规的重要措施,同时也为广大高中生规范使用简化字和了解与简化字相对应的繁体字提供了一份不易查找的资料。可是,该册教科书(江苏徐州新华印刷厂印装)附录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把繁体字“陕”不可思议地印成了“”,生造出一个本不存在的“”字。繁体字“陕”的声旁是“”(shǎn),汉语字典都一致确认这一形体,原版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也确认这一形体。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差错呢?1郾粗…  相似文献   

20.
“小学”是一个历史概念。最早,在周代(约前十一世纪——前二世纪),只是为了供当时儿童诵读,而把比较重要的常用汉字编成一种便于记忆的通俗韵文书籍。有《史籀篇》(约前8—3世纪)之类。这类书籍,在后来,秦代有《苍颉篇》(约前二世纪?),汉代有《急就篇》(约前一世纪?)等等。汉代初年(约前一世纪前后),“小学”曾用来专指文字之学。《汉书·艺文志》提到“小学十家”所收的书,从书目看,都是文字训诂方面的著述。后来,又曾把几童教育的全部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