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11月14日《西安晚报》一版登载的《酱油追踪记》一稿,是一篇揭露性质的报道。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大家知道,近几年来揭露问题的稿件难度较大,搞得不好,就会惹来许多麻烦。怎样能既揭露了问题、又不招来麻烦,我以为很值得探讨。一、揭露问题的报道,要善于发现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忠实地反映群众的心声,敢于触及社会生活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代表赵超构说:为了加强民主和法制,还要充分发挥报纸的作用,既报喜又报忧,敢于揭露干部中的违法问题。现在报上揭露的大都是苍蝇、小猫、小老虎。记者揭露违法乱纪的稿子审稿手续太多,经过党委审稿后,稿子就变得含含糊糊了。如报上揭露昔阳县前主要负责人的问题,为什么不点出名字来,许多群众不知道是指谁。我认  相似文献   

3.
石翼 《军事记者》2004,(9):68-68
问:抓问题与揭露问题是一回事吗? 答:在新闻写作领域内,抓问题与揭露问题是不能画等号的。 从一般意义上讲,问题就是矛盾,所谓抓问题,就是抓住事物的矛盾。从这  相似文献   

4.
问题、经验性报道,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各种矛盾、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经验。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揭露性的。包括对具体事件的揭露(如“勃二”事件、晋江假药等),对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倾向的揭露(如农民不合理负担严  相似文献   

5.
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的报道。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风波、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在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过度的揭露性报  相似文献   

6.
牧野 《新闻世界》2009,(10):128-129
作为媒体,舆论监督是一个重要职能。综观批评性报道,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增多,媒体出现了批评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轰动性的新闻题材,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靠着成功的揭露性报道,《财经》在证券市场迅速走红,《焦点访谈》闻名海内外,《南方周末》也迅速崛起……有了这些成功的例子,媒体开始群起跟之。于是,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平时,一提起舆论监督,在一些人心目中,就想到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打击黑势力。但是揭黑批丑,打击贪官污吏,批评社会不公平现象,只是舆论监督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说,媒体舆论监督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揭露性、问题性、启示性。揭露性的监督报道作用大,但舆论面较窄。启示性的监督报道是对重大的、经验性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张澜  连少英 《声屏世界》2004,(11):14-15
问题性报道,是一种系统深入地揭露、揭示隐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自然界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以寻求解决方法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在我国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逐渐兴盛起来。①问题性报道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中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其采访  相似文献   

10.
新闻媒体是一个专跟问题打交道的行业,凡是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的新闻,大多是问题新闻。我们在2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感悟到,抓问题、针对问题写稿是克服一般化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工作通讯写作提出问题的方法大致有五种:1.揭露问题,提出批评。这类新闻是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遮不掩地揭露出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一针见血地提出批评,对促进问题的解决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后,党报新闻评论走过曲折的道路,经验教训极其丰富。其中从建国初期到反右派前夕,即五十年代前期,可以说是党报新闻评论在探索中发展的时期。新形势新题材新写法“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是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走上执政党舞台时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就党报新闻评论工作者来说,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熟习的题材和写法有些快要闲起来了,不熟习的题材和写法正在强迫我们去学。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党报的新闻评论着重于揭露投降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揭露蒋介石“假抗日、真反共”的阴谋,后来着重揭露国民党打内战,揭露美帝,揭露“第三条  相似文献   

12.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5,(11):59-60
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如何使报道更生动活泼,使说理更透彻、揭露更深刻、主题更鲜明?笔者以为,使用“对比法”和“反衬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对比法”和“反衬法”, 就是记者把自己要批评、揭露的矛盾或问题,拿出来与其它事物或事物的其它方面,在某一对比点上进行比较,对照,从而达到说明问题,揭露矛盾,深化主题的目的。对比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3.
吴马丽  刘荣 《新闻窗》2011,(1):66-67
“问题产品匿名报道”,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不便或不宜公开报道所要揭露的问题产品的名称。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媒体也渐渐走是商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在公众利益和资本利益的博弈中,许多媒体也兴起了类似两方媒体曾经出现过的、揭露资本侵害公众利益的“扒粪运动”,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但新闻媒介对坏人、坏事,特别是对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和野蛮执法等行为的揭露和批评,是中国现阶段舆论监督的主要和常见的形式。长期以来,许多人,尤其是一些地区的党政领导人,对舆论监督存在一种抵触情绪,认为舆论监督就是在揭露本地方的问题,是揭短,担心舆论监督揭露社会阴暗面,一会影响社会稳定,认为舆论监督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15.
赵紫阳总书记不久前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党和国家机关在新形势下保持廉洁的问题。会议纪要专门讲到舆论监督的问题,指出:“利用报刊、电视、广播来宣传法制和弘扬社会正气,揭露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舆论监督。关键是运用好这种手段。新闻报道在揭露腐败现象时,必须注意事实准确,依据法律和政策,把握分寸。结案处理前,新闻报道不得  相似文献   

16.
王瑞良 《青年记者》2007,(14):39-39
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现在,很多媒体把它当作“经营媒体”的一条捷径。那么,对于众多媒体来说,这条捷径是不是都能走得通呢?  相似文献   

17.
批评性报道要不要搞?如何搞?这个问题是多年来人们经常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根据新闻实践中的习惯理解,批评报道是指通过新闻工具对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及坏人坏事进行揭露批评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不同于一般揭露性报道,它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正在发生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它也不完全等同于舆论监督,而是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瑞良 《青年记者》2007,(14):39-39
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现在,很多媒体把它当作“经营媒体”的一条捷径。那么,对于众多媒体来说,这条捷径是不是都能走得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描写苦难、揭露黑暗的纪实性的文章常能在一些周刊上看到,有的后来还出了书,但似乎没有引起多少反响。相反,网络上发布的新闻却常能引起轰动(例如"黑煤窑"事件),报纸上揭露的问题有的也激起轩然大波(例如"毒奶粉"事件)。为什么刊物上和图书里  相似文献   

20.
中宣部于1989年3月6日在关于转发《中宣部新闻研修班研讨纪要》的通知中指出:“揭露性的报道不要为揭露而揭露,而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新闻舆论监督不是为批评而批评,其目的在于帮助被批评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促进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舆论监督要坚持促进解决问题的原则,注重社会效果。为使舆论监督取得好的社会效果,就要根据实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