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必须树立起科学的基础教育观.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创新,必须全面、适度,必须符合科学规律.这样的基础教育观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旭东 《人民教育》2023,(20):10-13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面对时代挑战,基础教育应在持续提升质量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时代的要求,全力培养面向儿童全面发展的新素养。当前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也面临多重问题,包括地方政府亟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数字教育的目标偏差、分科教育模式导致的综合思维缺失、网络环境带来的挑战、国家安全与教育的关系未明确、教育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思维以及健康教育的不足。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重视基础教育的全面和科学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结合数字技术、科学教育和健康教育为学生创造更为完整、平衡和有深度的教育体验。具体来说,这涉及构建全面发展和学业发展双重评价体系,强化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构筑全面科学教育体系,以及发展综合性健康教育体系,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各方面都体现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积极主动发展为本的思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并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必须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包括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科学》2005,(3):36-37
新课标的实施,给全方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课内外的教学任务。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必须落实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就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科学的手段。本学期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具体作法。  相似文献   

5.
论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正围绕课程、教材、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高等师范教育必须调整教育视角,在教育思想观念、学生培养规格、课程计划、培养手段等方面进行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承担起自身基础教育“母机”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课内外结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马云鹏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整体素质较高且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顽症。素质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对教育提出的一项要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使学生在扎实打好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必须深入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方法,可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各方面素质得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全面、和谐与健康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从明年开始,高校选拔考试将由“3+小综合”转变为“3+大综合”,这一重大改革,必将对全国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划时代的促进意义。如何使基础教育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是高考改制后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从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改革重心、实施要点三个方面讨论在基础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的一般性问题。一、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基础教育是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活泼生动、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充分体现教育方针中教育对象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亟须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基础教育中,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教育观,改变关门办学、重智轻德、重理轻、重知识传授轻人的发展的现状,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才能实现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小柳 《云南教育》2005,(23):39-39
“基础教育”是一个大概念,除了义务教育外,既包括学前教育,又包含高中阶段教育。在当前,办好基础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其关键是首先必须确保义务阶段教育能够做到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包括:其一,。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它更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因为均衡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时代及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新世纪高师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从课程体系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摆到素质教育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3.
梁燕 《生物学教学》2005,30(5):27-28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教师必须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对学生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那么,在生物学教学中应怎样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论基础教育的“基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但基础教育要打好基础 ,必须确立科学的基础观。科学的基础观必须面向创新 ,瞄着创新打基础 ,重视打好有利于创新的基础 ;必须全面、适度 ,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和一生着想 ;必须符合规律 ,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端正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石 ,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结合学校所浸润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 ,我校经…  相似文献   

16.
余音绕梁     
“必须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体现。必须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建立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标准和检测制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环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意志品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与高考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一种顺应社会需求的学生评价,它提倡使用多样、灵活、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行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功能,现行高考制度仍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大力推广,不利于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全面实施,因此,必须对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教师必须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对学生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怎样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减负”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为了使此项工作能长期坚持下去,防止反弹,抓出成效,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对形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进行剖析,进而从源头上杜绝此类现象。 一、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   1.对学校培养目标的曲解 中小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不定向的非专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因此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社会上对中小学校的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着岐义,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以升学人数的多…  相似文献   

20.
经过2001年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但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还没有全面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还没有完全适应教育普及化发展需求,还没有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建设科学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必须遵循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确立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科学理念;必须注重策略,加强协同攻关,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科学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