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辩与变     
语文课上,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多数学生还是对于“父亲”经常对“巴迪”说的“糟糕透了”耿耿于怀,认为“父亲”的做法实在过分。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父亲自有父亲的道理。相持之下,这节课已近尾声,我暗自思忖:看来孩子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们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我深有感触。文章记叙了巴迪在童年时写的一首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诗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说诗“精彩极了”,而父亲说诗“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对巴迪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每  相似文献   

3.
语文书刚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其中第16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巴迪在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认为这首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这首诗“糟糕透了”争论中,巴迪的爸爸坚持己见。“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相似文献   

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了对巴迪幼年时第一次写的诗,父母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虽然父母的评价不同,但其中却隐藏着共同的情感——爱。怎么让十来岁的孩子体会父母不同的爱呢?思考再三,我决定采用辩论的方式。师:同学们,巴迪七岁时写了第一首诗,父母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你认为哪种评价更好?支持母亲的评价的同学请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哪些同学支持父亲的评价(?只有十来个学生举手)因为同学们支持的评价者不…  相似文献   

5.
露珠 《陕西教育》2005,(11):49-52
提起李冰冰—《天下无贼》中那个把一只小小的打火机玩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火爆女贼.大家不得不竖起大指拇。直夸“高!”其实。李冰冰对记者说:“真正‘高’的是我的父亲,在父亲深沉的爱和默默的陪伴下,我才会有今天的成功!”记者采访了李冰冰的父亲李彦明。倾听他教女成星的绝招。  相似文献   

6.
马均 《四川教育》2009,(12):40-40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师:你是如何看待小巴迪父母亲的不同评价的?生1:母亲说“精彩极了”是出于巴迪还小,而且写的是第一首诗,哪怕再差,也要鼓励;而父亲说“糟糕透了”是出于诗本身的好坏。  相似文献   

7.
精彩与糟糕     
赞美和批评总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也是如此。它讲了主人公巴迪在八岁时写了一首诗 ,母亲说它精彩极了 ,而父亲则说它糟糕透了 ,就是这两句对立的评价浓缩了母亲和父亲对巴迪的爱 ,也极好地帮助了巴迪的成长。“精彩极了”也好 ,“糟糕透了”也好 ,这些语言都来自于爱 ,当它们交织在一起时 ,就是爱的最终体现了吧 !尽管它们有不同的意义 ,但它们表达的感情却是一致的 ,那就是伟大的爱 ,既包括伟大的母爱 ,也包括可敬的父爱。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记得八岁时 ,突然心血来潮要…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写出诗,既激动又高兴,通过表扬使作者获得成功的喜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课件出示2: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课文的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励。”从母亲对父亲的指责声中你读懂了什么?(母亲深深知道评价中饱含着的爱。巴迪需要鼓励,将这种爱及时给予巴迪,希望给他力量,让…  相似文献   

9.
寻找爸爸     
一个新来的驯狮手正在接受采访。 “我知道你的父亲也曾是一名驯狮手。”记者问道。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爱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爱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刚看了这句话,我只是似懂非懂。当我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后,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刚看到文章题目,我感觉有些好奇,读了课文才知道,“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作者巴迪的母亲和父亲对巴迪所写的诗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作者的少年时代,交织在耳际的都是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在母亲的鼓励下和父亲的批评下,作者经过努力,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发行了多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生活中,爱有…  相似文献   

11.
《南昌教育》2004,(12):26-27
个个堪称作文能手的小学生,朗读表现却是差强人意。记者在特级教师贾志敏的一次讲座中看到,一个简单的句子,几个孩子在贾老师的提示下,居然连读三遍才勉强符合要求。记者通过进一步的采访发现.随着多媒体课件等工具的使用,传统语文教学中颇受重视的“朗读”逐渐成为了一片新的贫瘠地带。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学设计》2009,(4):F0002-F0002
这个板书设计是随着教学同步呈现的。题目中的引号用红色的粉笔写,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爱”在天平的底座上,“鼓励”和“鞭策”在天平的两端,三个词语都用红色的粉笔写,以凸显这一课的主题。母亲“精彩极了”的鼓励和父亲“糟糕透了”的鞭策出发点都是爱,同时也说明了巴迪的成长既需要鼓励,也需要鞭策,爱是鼓励和鞭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又听《“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我想起了以前曾听过的这一课,同样的内容,却有不同的感受。案例一(片段摘录)师: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生:从母亲的评价中,巴迪肯定得到了一种鼓励,感受到一种爱。生:父亲的评价实话实说,体现的是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生:我不这样认为,严格要求不等于苛求。七八岁能写诗已经很了不起了,用“糟糕透了”评价,实在太残酷了,让人无法接受。生:我看母亲的评价也太夸张了,很可能让巴迪产生误会,以为自己的诗真的“精彩极了”。师:文中两种“评…  相似文献   

14.
一、披文得意 ,文本聚焦 ,评价“评价”师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 ,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那么 ,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生 :从母亲的评价中 ,巴迪肯定感到了一种鼓励 ,感受到一种爱。生 :父亲的评价实话实说 ,体现的是严格要求 ,也是爱。生 :我不这样认为 ,严格要求不等于苛求。七八岁能写诗已经很了不起了 ,用“糟糕透了”评价 ,实在太残酷了 ,让人无法接受。生 :我看母亲的评价也太夸张 ,很可能让巴迪产生误会 ,以为自己的诗真的“精彩极了”。师 :文中两种“评价”竟然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谁对谁非呢?老…  相似文献   

15.
一、争议之一:感情过“度”课堂进行到教师引领学生品读“英雄泪”环节,学习《水龙吟》的一位同学自主赏析“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从“遍”“无人会”中品读出了辛弃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无人赏识的悲慨。教师补充“看了”一词的品读。品赏之后,请这位学生朗读。遗憾的是学生朗读的“味”儿不够,教师就来点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感悟。  相似文献   

16.
这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采访,目的地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和心理协会。因为,在那里,有很多年轻的心再一次快乐健康地飞翔。采访之前,记者脑海中一直闪烁着“拯救”这个词语,但在采访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却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让记者感觉到“拯救”一词的局限,看来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自救”。  相似文献   

17.
有一则题为《采访》的小故事是这么说的: 一女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一枚铜牌,有记者采访她:“你觉得你发挥出水平没有?”运动员满怀喜悦之情,连声说:“发挥了,不发挥出水平怎能获得铜牌?”记者接着问:“获得铜牌,你有什么感想?”运动员依旧兴奋地说,“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18.
一、揭题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师:咱们准备开展一次“小记者采访活动”。你们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生:想。 师:别着急,咱们先得学点“采访”的本领。(板书:采访)你们知道“采访”是什么意思吗?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朗读 王庆华:朗读,毫无疑问,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大家会看到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引领、指导学生朗读,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朗读?答案有:“朗读可以使小学生学习普通话”“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朗读时,眼看,心想,嘴念,耳听,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帮助”……我认为,对学生而言,朗读的作用在于:通过朗读使学生学习普通话,用课文中规范的书面语言规范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通过朗读使学生识记生字,理解新词、句子,加大积累。  相似文献   

20.
在英国采访时,旅英多年的导游孙先生跟记者说:“前段时间的一个报道称,一份‘水喉工’的工作,引来了多名牛津大学的学生来竞争。”看到记者一脸的不相信,孙导游继续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