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评论需要研究形象逻辑思维纵观不成功的电视评论 ,不是诉诸感性煽情之极 ,就是诉诸理性逻辑痕迹明显 ,或者四平八稳既谈不上感性又谈不上理性。凡此种种 ,都只能给观众留下一些感性认识 ,并不能完全上升到理性认识。众所周知 ,电视评论是一种意见性的信息 ,这种信息只有在观众的头脑中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真正为观众所接受 ,所以制作和研究电视评论就要关注观众在接受电视评论时是如何到达理性思维的彼岸的。电视声画并茂的特点易于引发观众进行形象思维 ,从而对电视传播的内容很快产生感性认识 ;但由于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 ,不少的观众…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在意见性信息传播形态中占有重要位置。要做好电视评论节目,关键是做到电视的直观性与新闻评论抽象思辨性的统一,通过强化可视性这一电视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来达到增强评论说服力的目的。①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要以逻辑的力量说服观众、打动观众,思维方法的运用至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中国的电视评论开始活跃,现在在电视屏幕上,电视评论节目已蔚为大观,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电视评论的活跃改变了媒体评论的格局。将报道与评论并行,融报道、访谈、社会舆论、记者和主持人的评论及观众反馈为一体;将信息综合化、系统化,是现代电视评论节目的一大特色。过去那种报道就是报道,评论就是评论,必须严格分开的观点和做法,已不合乎电视传播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需求。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社会化,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各种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许多事物…  相似文献   

4.
电视评论也是信息的载体之一。信息的传播交流不仅包含了新闻事实,也包含了思想、观念、意见的传播交流,而后者正是电视评论的任务。电视评论通过和观众对话的方式,可以对群众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问题,从理论上、政策上直接作出明确地、实事求是的回答,为他们排忧解难。电视评论还可以起到深化新闻报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静 《青年记者》2007,(19):51-52
电视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媒介观点隐于节目背后,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更易为观众信服和接受。  相似文献   

6.
陆娜 《记者摇篮》2009,(2):44-44
众所周知,观众最喜欢的电视报道是现场报道,最喜欢的电视评论是现场述评。现场述评,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新闻评论与电视结合而生成的一种独特的电视报道体裁。既不同于一般的电视新闻,又不同于“报刊体”评论,同时还有异于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其它诸多样式,如本台评论、短评、编前编后语等。正是这些“不同”和“有异”,形成了它自身的个性,又正是它自身的个性,使之日趋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评论与广播新闻评论相比较,是个年轻的小弟弟,过去长期不发言,近几年开口讲话了,但发言不多,而且基本上落入了广播评论的套路。电视图像可以使观众直接看到现场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和接近感,增强了新闻的可信性。很可惜,电视的这种优势,只在传播新闻时得到发挥,而在电视新闻评论中尚未广泛运用。由于电视评论在表现手法上缺乏自己的特色,因此,看不出它与广播评论究竟有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逐渐发展成熟并为观众所熟悉。通过对节目的关注,观众对电视评论节目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面临着很大的困境。鉴于此,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进行全面的论述,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自90年代中期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一系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一些大城市电视台打响以来,电视新闻评论已经成为我国各电视台的主要报道形式之一。在电视中做评论节目,有其不利的因素,比如:电视声像信号稍纵即逝、过目不留过耳不留,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受到限制,观众收看电视多为无意注意等。但电视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电视直观形象,传播的信息说服力强,易于为观众所接受;电视现场感强,可信度高;电视信』豆是一种立体信息,提供了运用多种感观符号,以加深受众印象的可能。如何规避不利的因素,借重自身的优势,把电视新…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一些观众和学者眼里,电视的功能更多地被定位为娱乐性媒体,认为它不适合在深度报道和评论方面下更多的功夫.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出现使得电视的评论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视评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电视述评性栏目《观察与思考》。第一期节目《北京居民为什么吃菜难》节目播出后,令人耳目一新,受到观众好评。可以说中央台的《观察与思考》便是中国大陆电视评论的鼻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观众需求的提高,评论成为电视体育新闻信息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广泛存在于不同的节目类型中.更有各种形式的评论节目。本文拟从分析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天天运动会》节目,探索如何做好谈话类体育评论节目,探讨体育评论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开播,电视向全社会推出一个新型的评论模式。它以纪实性现场为基础,由主持人(记者),主持电视评论,引入大众参与评说,通过平等、双向交谈,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崭新的、区别于传统评论的形式。如何看待已出现在我们荧屏上的这种新型电视评论,中国的电视评论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呢?《焦点访谈》的成功探索说明,更新电视评论的传统观念是发展中国电视评论的前提。 对于评论的传统认识,我们可以从《辞海》中窥见一斑。《辞海》给评论下的定义是:“评论是报刊言论的总称。及时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阐明报刊编辑部的观点和主张。”“是报刊言论的一种体裁。”传  相似文献   

14.
电视评论节目的现状和发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志林 《新闻前哨》2002,(12):33-33
一、电视评论节目的现状为什么现在电视评论节目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已没有原来那么“火”了,是因为电视评论节目存在着几个亟需解决的问题。1、题材问题选题的范围越来越窄,内容雷同,比如弄虚作假的、强买强卖、乱收费、地方保护主义的等。2、表现手法问题目前,电视评论节目的表现手法太单调,那种以事实作为评论的基础,节目结构单一,表现手法俗套的节目很难获得观众的认可。电视是一种可视性很强的媒体,要获得比较好的社会效果,就要有与众不同的电视表现手法,增强电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3、舆论环境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电视评论在正确引导舆论上 ,有着一般新闻报道不可代替的作用。这是因为 :一条观点鲜明、立论正确、论据充分、见解精辟而又形象直观、生动实在的电视评论 ,能够启发和引导观众开阔视野、明辨是非、深入思考、了解真相、洞察趋向、把握全局、从而把人们的思想导向正确的目标。电视评论比一般新闻报道具有更强的指导性 ,是增强电视思想性和战斗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是电视台的“旗帜”。一、电视评论的起源及存在问题电视评论运用电视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论 ,直接表达电视台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意见。它包括专门为图像新闻配发的编…  相似文献   

16.
评论是对社会透视的深度、对问题本质的剖析、对热点问题本质揭示的力度及对社会现象深入细致观察后所作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到、精深、理性的见解。当电视还沉浸在五光十色、热闹气派之中淘淘自乐的时候,观众发现了它的肤浅与平庸。电视终于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新闻评论。评论类节目顺风而起,改变了中国电视在媒体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电视评论节目(以下简称"评论节目")以其特有的叙述技巧和视觉形式,吸引观众参与评论过程,实现引导舆论的作用.2009年央视进行的改版举措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电视谈话评论节目是以电视谈话的形式播出的,以主持人主持,由特邀嘉宾和现场观众直接参与,就某一新闻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平等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一种评论节目形式.这类节目形式因其建立的公共的话语平台而深受电视受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多元化的信息竞争压力下,为了突破同质化的壁垒,打造多样化、个性化的节目结构,吸引观众,正确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准确把握电视主流媒体的角色,树立节目权威和公信力,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电视评论节目攸关重要。本文着重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化打造出发,探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从新闻评论的题材选择、评论视角、主持人话语风格三个方面来实现节目形态的优化升级和个性化塑造。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一些观众和一些学者眼里,电视的功能更多地被定位为娱乐性媒体,认为它与平面媒体相比在深度报道方面有自己的弱点,不适合在深度报道和评论方面下更多的功夫.这种看法与目前电视的实际作用很不相符,通过近几年国内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在深度报道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出现使得电视的评论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今,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如果听不到电视媒体的声音是不可思议的,人们更愿意通过图文并茂的电视报道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些变化标志着电视在深度报道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电视新闻评论跃上了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