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谢彤  冯彬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3):132-133,140
文章从“设计、文脉、归一”这三者的辩证统一来分析设计与人、设计与自然、设计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提出设计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以及设计者肩负的责任。设计对这种相互关系的价值认识和判断领悟,不仅仅是对造物的关怀,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文化具有圈层性质.文化圈层现象形成原因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人文环境三个方面.文化区域的分界和文化生态的形成是文化分布自然环境影响因素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电影《赛德克·巴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一部生态电影,它所体现的生态意识表现为由于人类无法处理好自己的内部关系,即人与自身的关系、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政治建构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而导致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态问题,影响了族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有着必然的、深层次的联系。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人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它以可持续性、多样性为特点,运用系统、整体的价值观和方法认识、处理自然社会问题,其目的在于构建、维持“协调”,创造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生态文化将使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与实践,从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和生态旅游主客体属性两个方面都渗透着生态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生态现代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现代化理论由于缺乏生态哲学的理论维度和生态思维的有效规范,将现代化得以有效运作的生态系统前提和自然承载基础统统遮蔽,因此,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遭遇来自自然资源体系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严峻挑战。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生态革命,是生态哲学原理和方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广阔领域的全面渗透和广泛辐射而引发的现代化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生态现代化自觉促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成为和谐互动的有机系统,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自然资源的保护增值和生态系统的修复改善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从而开启整个人类发展进程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之绿色资本与生态文明之路的有序转换。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形成都与其特定的文化生境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地理环境是这一艺术形式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文社会环境是这一艺术形态发展及变迁的因素。探讨桑植民歌的生成背景,得出桑植民歌是当地各族人民在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动听的旋律,它是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互动制衡运行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是当地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文社会环境是当地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风光旖旎的乌苏里江流域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诸多人类文明的足迹.探寻这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分布特征,能使人们对东北古代民族的起源、社会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有全新的认识.文章试图从乌苏里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以及流域文化入手简要概述乌苏里江流域文化分布规律,并提出以饶河县为中心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乌苏里江流域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阿拉善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阿拉善民歌在这独一无二的环境中生根发芽,结出美丽的果实,散发奇异的芳香。阿拉善有沙漠、戈壁、山川、草原,勤劳智慧的阿拉善人民用民歌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本文从阿拉善民歌中蕴含的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特征入手,分别阐述阿拉善民歌中的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研究不仅有利于阿拉善民歌传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体现阿拉善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对阿拉善地区生态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之发生、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系统中地理环境的山脉水系、气候因素,社会系统中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哲学伦理思想、宗教宗法思想以及作为深层心理结构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与制约。三者作为合力系统共同对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土族集居区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分析了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地理环境对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场所和物质原料,土族传统体育形成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交融的人文环境之中,而土族人民在适应这种环境的游牧生活基础上创造了其特有的传统体育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丰富、成熟和定型。分析地理环境对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揭示其蕴藏在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理清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这对土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民间体育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铸就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北京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衰退、失传的困境,根本问题在于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或遭到破坏。因此,认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运用文化生态的理念分析其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村),同时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与“保持特色”的关系等,以推进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闽西地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但拥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在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基础上,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赋予了本地区特殊的红色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已经影响到了全国各地,闽西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在取得较为明显进步的同时,红色文化资源也在迫切的需要建设与保护。闽西缺乏工业发展资源,虽然闽西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对较丰富,但发展却相对较为薄弱,甚至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重视对这些资源的保护,红色资源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因此,把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客家文化和天赋的自然资源结合到一起作为促进闽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和策略,未尝不是一种值得探寻的社会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站在国家政治与文化发展的高度上思考和分析"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并结合重庆"红色"文化保护现状,提出了"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应以尊重历史为指导思想,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协调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结合地域特色,统筹规划进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4.
处于江淮大地的安徽省,境内的凤阳花鼓和黄梅戏艺术分别受淮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浸润,形成了各自的文化艺术特征。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它们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和政治生态背景进行解析并作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种艺术在起源、流变和当今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独特性。通过研究,对于繁荣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多元生态保护传承机制以及厘清传统艺术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学视域研究客家文化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这不仅仅是构建“客家学”的需要,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回应,更是对文化人类学中族群研究的一个补充和升华。从实践层面看客家文化的本身,无论是客家文化中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还是客家人的自然崇拜,都蕴含着鲜明的生态思想,无不彰显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对其生态维度的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客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中树立生态意识.使自然与人文达到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向度,直接与社会公民的生态意识形成相关.社会公民生态意识的形成是由文化、法律、伦理、制度等内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生态意识形成的内在机制既是理解国家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作努力的重要向度,也是进一步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川西林盘是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聚落形式,是蜀地人民与自然互动的产物,是几千年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川西林盘文化的生成和演化,受地理环境、经济生产、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本文从蜀文化载体、生态屏障、田园风光、人居思想和文化景观五个方面探析了川西林盘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随着各高校办学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体现高校办学内涵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林高等院校,在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生态育人,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推进事业发展中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后勤应该发扬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应对"资源短缺和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全面分析自身在资源节约、人  相似文献   

19.
发展经济与繁荣文化艺术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靠精神文明,要靠全体民众道德及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的普遍提高。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文化,是地方文化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延续的桥梁和纽带。保护民间艺术绝不只是文化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对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民族学的视角,揭示左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及其历史变迁、经济文化类型、文化总体面貌及文化特征、史前以来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以及作为文化表征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等。文章还对左江流域的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