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探讨了创业特质、创业认知、创业态度以及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关系。采用Amosl7.0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创业特质和创业认知影响创业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555和0.668:创业态度和创业环境影响创业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626和0.443;创业特质和创业认知间接影响创业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347和0.418:创业态度是创业特质和创业认知影响创业意愿的中介变量。据此提出了三点对策建议.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和推进大学创业教育路径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创业认知、环境和行为等三个方面构建出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针对7所高校发放问卷调查514份,并采用SPSS22.0和Amos21.0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有效地验证了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期望、绩效期望、创业态度、政府支持、学校支持、创业能力和创业自我效能等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和高校可以通过提升创业认知、增强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等途径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提高创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对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部分高校的2177名在校大学生开展了创业意愿情况调查,并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整体水平偏低;社会环境认知、大学环境认知、亲友环境认知三个假设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增。其中,与创业意愿相关度最高的变量分别是朋友对自身创业的支持、创业典型的正面引导、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民办独立学院本科生对就业市场的预期,分析了影响本科生创业意愿和就业预期的因素,提出民办独立学院的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应注重建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5.
民办独立学院本科生的就业预期与创业意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民办独立学院本科生对就业市场的预期,分析了影响本科生创业意愿和就业预期的因素,提出民办独立学院的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应注重建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6.
创业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创业意愿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创业。为了探究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如何,基于对北京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家庭、学校教育与课程、个人成长积累、社会政策与大环境四个维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选取的四个维度的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2)影响程度显著性由大到小排序: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与课程因素、个人成长积累、社会政策与大环境。最后,从推进家校联动机制,携手帮扶大学生创业;优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层面打造创业友好型社会文化环境;重视认知环境建设,各学段融入创业精神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愿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创业的自我认知特征、家庭创业经历、家庭对于学生创业的态度、学生参与创业培训情况等对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安徽省高校大学生为样本,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家庭创业情况、家庭支持、教育培训、学校支持、金融政策、商业环境、成果转化和文化规范变量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均存在显著影响作用,受教育程度、专业和兼职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存在显著影响作用。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103名本科生访谈材料以及知乎问答社区资料,建立“考量-反馈-调节”模型,探究本科生科研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成功完成期望值、科研成本、科研收益、心理偏好、重要环境作为本科生的重要考量指标,直接影响本科生科研参与意愿;科研体验对参与意愿具有反馈作用,影响本科生科研持续参与意愿;重要环境和科研体验可以调节成功完成期望值、科研成本、科研收益对科研参与意愿的影响过程。基于本科生科研参与意愿影响机制模型,高校应从提高本科生科研培育重视度、完善本科生科研培育体系、加强本科生科研指导团队建设三方面实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以福州大学城7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构建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即以创业项目和模拟平台参与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创业知识和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引导,优化创业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二本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后是否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是衡量二本院校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二本综合型院校K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进行随机采样,调查学生对社会归属感的预期情况,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二本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归属感预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二本院校毕业生所在学校的社会认可度、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的契合度、所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等因素对其社会归属感预期感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在相关研究与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公正感初始问卷.对186名毕业生第一次施测,221名毕业生第二次施测,均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然后对872名高校毕业生正式施测的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公正感问卷包括八个维度:就业机会、信息发布、录用程序、招录依据、所受待遇、潜在干扰、自我展示、综合评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各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水平,八维度模型拟合度较好.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公正感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总是在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方面有所欠缺而且过于偏重枯燥的理论教学,这往往导致了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深,过于呆板,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行为导向教学法随之出现,这种教育方法将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枯燥的会计教学,使得接受这种教育方法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高星旅游涉外酒店员工主力军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一个以服务产品为主的旅游企业来说,员工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生存和发展。文章从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入手,分析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场核心竞争力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心理机制行为模式培养学生职场核心竞争能力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而师专化生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是严峻.本文从求职意向、就业心态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素质、诚信度等方面对师专化生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大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与政府就业政策、高职院人才培养方式以及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机制等方面密切相关,据此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学生命运的重要因素,学生、学校、社会都非常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面临今年的金融危机,学生的就业形式非常严峻,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及以后工作所需的素养、技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就业形势的分析中,主要探寻日常课堂中对于就业技能、素养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以及专业匹配对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纠正。研究发现:有56.1%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有11.7%毫不相关;OLS方法得出专业匹配情况下的工资起薪比专业不匹配高3.4%,使用PSM方法得出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为5%,传统的OLS模型低估了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相较于“211工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匹配对非“211工程”本科高校毕业生存在显著的收入效应;与专科和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匹配对本科学历毕业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工资高7%左右;经济学类毕业生专业匹配对工资起薪具有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的起薪高15%左右。基于此,高校的专业学科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专业匹配上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9.
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政府要宏观调控,积极引导;高校要提升素质,搭建平台;社会要扩大需求,加强合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创业,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式培养模式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初衷入手,分析了现有面向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培养模式,并依据矩阵培养模式给出了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