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转型期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现代化建设,国内有的学者提出借鉴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思想。在“宪政”民主原生的西方自由主义语境下,宪政民主导致权力与自由间无法协调的矛盾和困境,这种困境将尝试通过政府权力的集中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相结合和统一的路径而走出。  相似文献   

2.
宪政与民主分别同消极自由理念与积极自由理念相对应,也就必然反映两种自由理念的对立统一关系。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回答了“谁治理我?”和“我被治理的程度如何?”这两个问题,但它们要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民主主张积极参与和行使国家权力,宪政则强调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和自由为目的限制政治权力,两的互补互动、磨合产生了宪政民主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人类政治生活中重大的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罗朝慧 《天中学刊》2008,23(1):17-21
关于我国转型期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现代化建设,国内有的学者提出借鉴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思想.在"宪政"民主原生的西方自由主义语境下,宪政民主导致权力与自由间无法协调的矛盾和困境,这种困境将尝试通过政府权力的集中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相结合和统一的路径而走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国家主义视“国家”为人类最高群体,坚持国家的统一与秩序优先于民主和自由,鼓吹个人为国家无条件奉献。这些观点在梁启超的“新民说”中都有体现。它表现在政治伦理方面的“群己之辩”上,其内容不再是个人与普遍的“人类群”的关系,而是个人与“政治国家”的公私之辩。也表现在自由观上,其自由成为张扬团体(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与个性的国家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梁启超的个案折射了国家主义发生初期的思想环节,也多少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的民族主义缺少国家主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张君劢的《立国之道》是一部回应时代变局和中国问题的反思之作。它结合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以"自由"与"权力"之平衡立论,对民族主义与阶级政治、民主政治与威权政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提出了一个超越左右翼的现代中国的建国方案,堪称一部大时代的大思想著作。  相似文献   

6.
“学衡派”是强调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这种文化民族主义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既无法应对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又无法满足国家现代化的时代任务。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文化认同与民族生存之间存在无法克服的内在预报。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论证,贡斯当对自由版本的比较远比通常理解的复杂:在区分古代自由与现代自由的同时,贡斯当也对古代共和国和现代立宪代议制民主这两种政治制度下的政治自由进行了甄别.相较于古代民主中政治空间的局促与政治参与维度的单一,现代民主不仅为其公民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渠道,而且也使其政治自由在分享权力这一肯定性功能之外还具有了某种限制政治权力的否定性功能,从而能够与个人自由相结合并成为其保障.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基于对“文革”的痛定思痛和现实的紧迫需要,最早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他多次强调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来”,并且“要有一个蓝图”。我认为,经过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多次论述表明,这一蓝图已基本形成,它包括:第一、合理配置权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伪建立必然要求有民主政治的保障和推动,没有民主政治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根本建立起来。市场经济呼唤民主政治,合理配置资源必然要求合理配…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之上、以人民主权为价值取向的代议制国家。它虽然是资产阶级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但却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也要回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中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颠覆了资本支配劳动的逻辑,真正落实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的市场经济准则,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作为对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的“人民主权”的否定,从参与的广泛性层面诠释了“真正民主”的现代内涵,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价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在承认权力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构起民选机关支配执行机关的权力运行机制,超越了西方“三权鼎立”和多党竞争下的议会制度,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10.
“国家”是政治学说研究不可回避的论域,霍布斯曾因为《利维坦》建立了一个拥有绝对权力和主权者至上的国家而引发人们对个人与国家、自由与权威、民主与专制的关注与论争。从霍布斯“利维坦”的人性恶与苦难自然状态的逻辑预设出发,一方面在对“个人”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利维坦”国家权力的至高性与广泛性,也即霍布斯绝对国家权力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以人们建立国家的目的为基础,对人们在“利维坦”中的自由与国家法律对主权者权力的设限,也即霍布斯相对国家权力进行探讨,以期对饱受诟病的“利维坦”作浅显的辨解。  相似文献   

11.
邱静 《政治思想史》2014,(1):153-166
在战后日本知识分子群体中,清水几太郎是一位不容忽视而又极具争议的人物,其思想历程体现着战后日本知识分子思想的典型特征。清水自战前以来经历了多次思想“变节”,对其思想内涵有从“和平主义”到“民族主义”的各种不同解读。但是,清水的思想无法简单用“民族主义”来概括,他的“民主主义”又体现出与丸山真男等"和平民主时代"学者的差异,其背后一以贯之的是易于屈从于既成事实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这种实用主义思维方式是战后日本社会政治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论权力文化与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从权力文化概念的角度出发 ,考察中、西方权力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 ,认识权力来源决定权力文化的性质、产生相应民主政治的规律 ,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民主政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虽然是西方社会的一个理论话语,但它对于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也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来看,公共领域是监督制约国家公共权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有效机制,它通过把“话语民主”形成的“交往权力”转换为行政权力而实现了对国家政治权力的监督制约,进而促进着当代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认为民主是在人文之下的思想概念,出于道德意识的政治意识无法保证民主政治必然出现,只有出于权力意识的政治意识才能保证民主政治的出现。中国欲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须全面发展各种社会文化力量,限定政治在人文世界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宪政的主要内涵是通过宪法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和对人民自由进行保护。文章在对宪政内涵进行简单地考察之后,指出托克维尔提出的宪政思想是基于对民主的担心,民主可以导致“多数的暴政”,也会导致“民主的专制”,从而带来个人自由的失却。为防止这种危险,托克维尔认为必须实行宪政,即首先要在国家机构内部实行权力制约,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制衡和权力的横向分立;其次是宪法对国家的权力要有明确的限制,保证公民有结社和言论自由,从而实现宪政与共和两种政体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公共教育的平等理念与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公共教育理念、制度与教育现代化由国家建立公共的、普及的、世俗的教育制度既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也是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主张。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由国家或地方公共权力机构负担公共学校教育;用义务教育保障教育机会的均等,实现教育普及。文艺复兴以来,新兴的资产阶级把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迫切的政治需要上升为普遍的、理性化的“自由”、“平等”、“人权”,倡导“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并通过政治革命建立起了确认和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的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是“教育平等”、“教育自由”、“教育人性  相似文献   

17.
政治媒体化是当今媒体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揭示了新闻媒体与政治治理不可分割的关联,政治越来越受媒体的控制,媒体也演变为政坛的“斗秀场”。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把制造新闻与政治治理的不可分割性称为“政治媒体化”。在政治逻辑下,媒体的所谓客观性、独立和自由、媒介权力的实质等,都是值得怀疑的;在媒体逻辑中,大众传媒似乎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第四种权力”。渠道畅通的政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重要标志,“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政治秩序已经形成。大众传媒可以创造出健康的舆论空间,为更合理的政治决策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十七大报告有许多创新点,特别是在发展民主政治方面,首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观点;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论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新思路和“落实依法治国、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举措。十七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作出的创新,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国家民族主义是以国家为载体,代表或体现、维护国家利益为至高原则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国家民族主义与民主、自由相连,以实利为基础,以国家为载体,具有外倾性和排外性,体现并维护族群利益与扩大利益而表现出扩张与侵略的矛盾特征。欧洲各国强烈的国家民族主义情绪及其实践正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战后对欧洲彻底衰落的反思,导致了欧洲区域政治上对国家民族主义的超越,即超国家治理。首先,超国家治理是建立在具有普世性的自由和民主之上的,以生命个体之自存与延续得到普遍尊重为基本内涵,族群的血缘、地域、文化同质性认同理念被扬弃;其次民族国家的固守族群个体实利模式被打破,创建起具有普适性的利益协调机构来实现生命个体的实利追求。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实践说明,人类社会在政治上超越民族国家之藩篱是可能的,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机构设置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学术自由是民主政治有效运作的必要前提,它使不同意见自由表达和深入讨论,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确保多数决原则之实现,从而成为民主程序之重要环节。学术自由不仅为政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备选方案,而且对政府权力的行使发挥着重要的舆论监督功能,从而促进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学术自由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并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动力、精神动力、技术手段和文化基础,纠正民主运行中的偏差,阻滞"多数人暴政"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