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澳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关系发展良好。两国在教育市场和资源方面互补性明显,合作潜力很大。中澳政府间及民间各级各类教育交流与合作活跃。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教育资源输出首选目的国,澳大利亚亦成为我国教育改革重要借鉴对象。为深入了解澳大利亚教育进展和中澳双边教育交流合作的最新情况,本刊记者对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教育公使衔参赞万胤忠(lain Watt)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20日,由中国教育部和波兰科学与高等教育部主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波兰卜弥格大学联盟承办的中波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波兰共和国总统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波兰科学与高等教育部部长库德雷茨卡、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杨孟、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等出席论坛开幕式。与会代表回顾了两国在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悠久历史及卓越成果.希望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来自中波60余所高校的校长围绕“联合学术合作与学生流动”、“科研合作与学生培养”两大议题,就中波教育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两国院校积极展示已有的合作成果.并愿共同努力推动宽领域、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会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波兰卜弥格大学联盟就落实合作协议内容、进一步促进中波教育合作与交流等内容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多项共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俄罗斯都是世界上的大国,两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伴随着两国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一路走来。目前,可以说睦邻友好合作与战略协作伙伴构成了中俄关系的主旋律,两国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健康、稳定、新型的国家关系。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也已经步入了成熟之年,并获得了新的生机。今天我们回顾中俄(包括前苏联)教育交流与合作走过的历程,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今后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开展会有所裨益。一、与前苏联的教育交流我国与俄罗斯(包括前苏联)教育交流由来已久。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就曾派出…  相似文献   

4.
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始于 19世纪 30年代。按照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特征 ,将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划分为六个时期 ,即建国前的萌芽期、初步发展期、高峰期、整顿期和建国后的中断期与恢复发展期。从历史分期可以看出 ,由于社会形态的更迭和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呈现发展的不确定性 ,但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是相互影响融合的。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是教育交流与合作正常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现代技能开发》2013,(10):128-128
当地时间9月20日上午,宁波-德国教育合作交流会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德国黑森州文化教育部国际事务司司长鲍斯曼博士、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教育领事刘晓绿等到会祝贺并致辞。副市长王仁洲表示.希望宁波和德国能以此次教育合作交流会为契机.努力构建两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中俄的教育交流有着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历史,曾经历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1948年,苏联开始向中国派遣专家,帮助新中国经济建设.1948年至1966年间,苏联帮助中国培养了约25000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大部分专家已经担任中国的高级领导.随后两国关系进入了复杂的时期,教育交流逐渐减少了.直到90年代,中俄教育交流重新恢复,两国在教育领域签署了大量的合作协议,为两国的教育合作提供了制度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黄兴 《教育评论》2012,(1):147-149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取得明显成绩。但是,中韩两国在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在分析中韩教育交流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就如何进一步扩大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出建议,旨在为中韩两国政府和教育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焦新 《教师》2010,(18):9-9
6月17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与新西兰教育部秘书长凯伦苏维共同主持了中国一新西兰教育联合工作组第七次会议。会议期间,双方就如何继续扩大中新教育交流与合作、深入挖掘两国教育交流潜力进行了磋商,就学生交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汉语教学等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韩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发展顺利,成就斐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重点分析其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意见,进而为两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0.
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站2013年4月18日报道,前不久,中国驻以色列使馆为获得2012-2013学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以色列来华留学生举行了授予仪式。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摩西·维格多积极评价中国对以色列留学人员提供政府全额奖学金的作用,强调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中韩两国建交20年来,两国间教育交流与合作事业取得了快速飞跃式发展。通过对从政府层面上的教育交流协议签署到双方教育界高层代表团互访,两国高校之间多层面的交流合作和教师人员的互换互派,两国留学生的快速增加和学术交流日渐深入,两国的语言教育教学供需两旺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在取得骄人的成绩背后,很多方面也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政策的完善、合作的均衡发展、留学生层次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12.
正欧盟-中国博士教育合作项目(EU-China DOC)大会暨欧盟-中国博士教育对话与合作研讨会2014年5月8日至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举办。来自中欧30余所大学及20余个相关合作机构的100余名代表与会,包括欧委会教文总司代表、比利时佛兰芒语区政府代表、我国驻欧盟使团及驻比利时使馆代  相似文献   

13.
中美两国由于国情不同,对两国教育交流的研究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各有特点。总体上看,美国的研究更为深入,资料整理和积累也较中国好。中国应当从加强国家安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角度,丰富研究资料,拓宽研究面,重视个案研究与综合研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新西兰拥有健全的教育体系.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新西兰政府对国际教育非常重视.近五年内,政府在国际教育方面的投资超过了4亿人民币。新西兰与中国在教育领域有着紧密有效的合作。两国正不断努力拓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并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保护中新两国学生的利益。此外:新西兰低学费高奖学金也吸引了众多的国外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世界教育信息》2012,(1):75-76
2011年11月24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会见了来访的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部长李周浩一行。袁贵仁指出,在中韩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为充实中韩战略伙伴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为增进以色列大学生留学中国的荣誉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中国留学,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影响,促进中以两国教育、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2012年7月26日,在庆祝中以建交20周年之际,中国驻以色列使馆为获得2012/2013学年留学中国的以色列大学生举行"中国政府奖学金授予仪式"。仪式在大使官邸举行,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以色列大学生及他们的父母和亲朋,奖学金生所在大学的校长、院系主任、老师,原在华留学生代表,中国学联代表,中国驻以使增进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日两国女子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势差出发,论述了中日教育交流对中国女子教育近代化过程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了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中国女子教育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女子教育实践产生了影响这三个方面。论文指出,清末民初中日两国教育交流的全方位展开对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确立、学制体系的建立、女子教育模式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韩留学生教育交流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韩留学生教育交流的历史相当悠久,虽然由于政治理念的缘故出现了暂时中断,但在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两国在很多领域都实现了交流。现在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的数量都是最多的,这也昭示着在今后的中韩交流中,留学生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韩国留学生现状的分析指出中韩两国之间教育交流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解澄宇   《神州学人》2005,(11):40-41
世界上也许找不到像中国和韩国这样,因为历史原因相互隔绝了近五十年后重新建交,并在短短十几年中,政府和民间的交流恢复和发展得如此之快的国家了。而其中既有高屋建瓴的政府间合作,又有民间呈星火燎原之势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韩两国于1992年8月24日建交后,于1995年7月签署了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迎来了经济的全面腾飞。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变得尤为突出。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秘密武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也从这一时期开始成为了中德两国教育合作的重要载体之一。以此为开端,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已有30多年历史。自2006年首次举办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以来,由于每届大会都紧密结合两国的形势和特点,选择两国职业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主题,而备受两国职教界、企业界的青睐,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