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4,(23)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激化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致使外在于司法的"审判阵地",逐渐从"媒介审判"转移至"网络舆论审判"。频繁发生的网络舆论审判事件虽然常常因非理性因子的存在而招致许多质疑与争议,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这样一种特殊语境下考量,会发现这类网络舆论审判现象如果在一定规范的引导下进行,会在推动司法审判信息公开、透明,倒逼"媒介审判",牵制权力干预等方面保障司法审判的独立性。我们不能将妨碍司法独立的因素简单归结于网络舆论审判现象,司法独立性、公信力的真正来源,在于信服于公众的客观、理性、全面、透明的审判立场。  相似文献   

2.
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存在积极及消极影响,应该通过司法公开及树立司法权威来制约舆论审判的消极影响。同时强化自媒体平台建设,拓宽司法公开渠道,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审视实现司法正义过程的正当法律程序,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方云 《今传媒》2012,(1):30-32
网络舆情成为公共话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司法领域要求以理性的对话实现真正的司法正义的同时,也对司法独立性与公正性造成了一定冲击。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有着各自内部的逻辑机理。要平衡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应畅通舆情与司法的信息渠道,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应秉持专业理性,强化审判公开机制,适当转变既有司法理念,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对司法过程的介入。  相似文献   

4.
庞海峡 《新闻知识》2012,(10):99-100
面对"媒体审判",司法应有更多反思。单方指责媒体对"媒体审判"的责任,或过分夸大媒体对司法的影响力,并试图通过控制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的方式去解决"媒体审判"问题,无异于头痛医脚,隔靴搔痒。司法把"更高的法官素质、更多的司法公开、更强的判决理由、更好的沟通互动"作为努力的方向与应对的突破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媒体与司法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日本法院权衡审判公开和审判公正之间复杂关系的经验得失。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日本更注重保障审判公正,因而对媒体在庭审中的摄像报道等取材行为设置了相对严格的限制。本文首先论述日本审判公开的传统限制及其发展,然后讨论1989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庭笔记案"及其后的制度进展,最后探讨日本目前对庭审摄像与取材行为的规制。从日本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审判公开是未来方向。在日本公众和新闻界的不懈努力下,日本法院最终将在审判公开和审判公正之间达到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6.
1981年的"庭审报道第二案"是美国庭审报道领域的宪法里程碑。从该案件开始,美国法院对待审判公开与庭审报道的态度开始趋于折中,在原则上保证审判公开,同时对可能有损审判公正的直播方式加以适当限制。随着美国传媒不断呼吁通过公开的监督来保护社会和新闻界的权利,公开审判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当代美国法官平衡审判公开和公正的媒介素养能力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7.
曹薇  呼芳 《声屏世界》2012,(9):27-28
当前,我国媒体与司法自身的发育都远未成熟,都处于探索与改革之中,媒体监督与司法出现许多不协调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媒体报道越位,放大了"无冕之王"作用,监督范围无限制,进行道德审判,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司法公正,损坏了司法形象。二是少数媒体失位,舆论报道存在片面性,甚至失真失实,导致不明真相的群众偏听偏信,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司法审判。三是司法部门思想错位,存在抵触心理,没有正确面对媒体监督,影响了舆论监督的客观性;四是司法公开缺位,甚至视媒体如敌人,采取"躲、  相似文献   

8.
吕玉茹 《大观周刊》2013,(11):33-33
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致力于能动司法和司法民主化改革,倡导并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与形象,积极促进司法与民意的沟通,由此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司法审判中民意沟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自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对十大电影厂提起的电影版权侵权损害赔偿案和重庆綦江虹桥垮塌案的开庭审理后,一时之间电视转播法庭审理成为时尚。这反映传媒增强了对司法活动的关注和报道,对促进我国的司法改革、减少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法庭规则》及相关法律中都没有对新闻记者经许可后在庭审过程中使用录音、录像和摄影设备作出具体操作性的规定,出现了传媒采访干扰审判的现象,导致新闻界和法学界的学者和实践者对庭审直播等能否进入法庭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唇枪舌剑。笔者认为,允许传媒有限制…  相似文献   

10.
韩涛 《历史档案》2012,(3):114-125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后,清朝在删修旧律的同时,大量移植西方近代法律制度,在立法领域,尤其是实体法方面,基本上构建了近代性质的部门法体系的雏形。晚清大理院处理了大量民刑案件,形成和使用了数量可观的司法文书。借助法律作用于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司法文书,可以更加直接地观察到大理院在司法转型时期对立法成果的真实适用情况。本文以大理院司法文书为中心,从实体方面对晚清中央审判中的法律渊源及其适用方法进行具体考察和实证研究,以期为透视辛亥革命前夜的中央司法审判状况提供一个微观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孔洪刚 《新闻界》2012,(9):47-51
媒体舆论介入司法审判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不会构成媒介审判。在当前时代条件下,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介入不仅促进了立法建设、执法建设,还在若干层面推进了司法建设。随着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和社会条件的趋于成熟,媒体舆论介入司法审判推动法治进程的效能将会减弱,司法审判的自主性将会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媒体与法院关系的张力缘于各自寻求自主性的结果。面对媒体监督,法院判决既有可能屈服于舆论压力,也可能借此找到管理和应对媒体的方法。要平衡我国媒体监督权和法院审判权的冲突,仅仅限制媒体报道是不够的,法院只有通过自身改革促进司法公开,同时赢得其他权力机构的支持,才是实现审判独立,树立司法权威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肖叶飞 《青年记者》2007,31(20):69-70
近年来,庭审转播节目成为法制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电视台、电台开办如《法庭传真》、《现在开庭》、《庭审直播》等庭审类节目,并成为收视的亮点。庭审过程的电视直播或录像,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普及了法律知识,提升了庭审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同时对于遏制司法腐败和暗箱操作,加强舆论监督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庭审转播又是一把"双刃剑",操作不当则会妨碍司法独立,影响司法公正,形成"媒体审判",导致对当事人的不公判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黄静案为切入口,从五个方面探讨了传媒与司法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被部分学者和媒体所热论的"媒体审判"在法律和事实层面并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执意坚持媒体报道影响司法审判的公正,会给本来"呼吸空间"就严重不足的媒体报道带来"寒蝉效应",不利于媒体正常监督功能的发挥,既损害媒体报道自由,从长远看也会损害司法公正.因此,应当在重新厘清传媒与司法关系基础上,给媒体以更大报道空间.  相似文献   

15.
赵亿 《今传媒》2016,(2):28-31
近几年,一些刑事司法案件成为网民公议话题,迅速发酵成舆论场,并向现实延伸,对司法独立产生了很大的压力.面对宛如洪水猛兽般的网络舆论,司法应以何种姿态来应对,既能与舆论形成良性互动,又能公平正义的审理案件,已成为新媒介时代司法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以"李某某案件"为个案研究,剖析李案的舆情特征和司法审判环境,梳理出司法应对网络舆论的应有之姿.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法院限制传媒采访公开庭审活动的合法性问题,认为法院的限制明显缺乏合法性基础,因其有悖“审判公开”的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17.
已公开裁判文书的再传播与个人信息权益的冲突,在司法实践和理论上均存在较大分歧.裁判文书公开在庭审、传统媒体公开、上网与再传播这四种传播情境下,对当事人个人信息权益的影响明显不同.作为司法公开组成部分的裁判文书公开具有天然的"权利"性质,同时,对其"权力"内容应进行限制;个人私密信息具有民族性,不加限制的公开必然会造成伤...  相似文献   

18.
萨达姆被捕后,一位美国高官说,“即使对于像萨达姆这样大人物的审判,却不仅仅是要将他定罪,这场审判的标准与公正关系到伊拉克人民对司法正义的理解,也将成为在伊拉克重建司法制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该文就当前庭审录音录像资料的归档和管理规定存在的问题,从编目、保管保护、光盘封面标注、开发利用对庭审录音录像资料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姜珊 《兰台世界》2024,(2):32-36+42
盛京刑部是清廷于陪都盛京设置的重要理刑机构,主要掌管盛京区域涉及旗人的案件。关于盛京刑部、清代司法审判机构以及清代东北地区司法问题的研究虽已形成一定的成果,但未对盛京刑部的司法审判职能详细展开研究。另外,已有的研究也未能完全揭示其在地方司法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清代东北的审级问题更是未能得到准确结论。盛京刑部在清代盛京地区司法审判中的作用,盛京刑部作为清代地方司法体系中特殊一环,如何通过司法审判来维护盛京地区的社会秩序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全面且准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