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小说《故乡》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讲析往往忽视,讲之有所不及,其主要原因认为在于“抓住重点”,着重讲析的是闰土,而对“杨二嫂”这个次要人物却是轻描淡写,从略一讲地走过场。 写《故乡》小说,鲁迅先生的确在闰土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大量的情节也都是描写闰土的。但是,从揭示主题的需要来看,对“杨二嫂”的描写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只要从作品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闰土和杨二嫂,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来暴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本质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达不到预定的写作目的。下面就“杨二嫂”在作品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  相似文献   

2.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中仅次于闰土的一个重要人物。尽管她形象鄙俗怪异、语言刻薄自私、行为可鄙可恶不及闰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让人同情,但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甚至比闰土更为感人。这是因为连小市民杨二嫂都生活无着自身难保,普通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是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的。有关杨二嫂在小说中的地位及作用,“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再赘及,本文只想就杨二嫂前半生的有关评述作些分析,目的是帮助读者较全面、客观地把握这一人物,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雷琼 《华章》2013,(23)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代表作中《故乡》中塑造出的人物,是一个上世纪20年代典型的妇女。记忆中的杨二嫂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终日坐着,人都叫伊为“豆腐西施”,眼前的杨二嫂已经不施脂粉,颧骨突出,瘦的像图画仪器中的圆规,杨二嫂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的变迁所造成,本文主要从杨二嫂的变化中窥探当时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枷锁。  相似文献   

4.
提到鲁迅的《故乡》,我脑海里首先跃出的人物不是闰土,而是杨二嫂。的确,虽然二十年过去了,初中时代所学课文也早已忘得差不多了,而独独对《故乡》,对杨二嫂,却记忆犹新。年轻时候的杨二嫂似乎有些好逸恶劳,有些爱臭美:“终日坐着”,“擦着白粉”。而中年时代的杨二嫂就是另一种形象了:“凸颧骨,薄嘴唇”,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6.
多少年来,语文同仁在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侧重分析闰土和杨二嫂。面对“我”却很少进行系统、完整、客观的评价。好像“我”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人物,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不可否认,作品对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独特、鲜明、丰满,颇具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偏爱,自然在情理之中。殊不知,“我”身上还蓄着很大的潜力,“我”这个艺术形象完全可以和鲁迅笔下的一系列文学形象媲美。因此,分析《故乡》,就不能忘掉“我”这个艺术形象。小说是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感和“我”期待——幻灭——…  相似文献   

7.
《故乡》中的“杨二嫂”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陪衬人物 ,也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杨二嫂对丰富小说的主题思想 ,深化闰土和“我”的思想性格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作者用犀利的笔锋 ,既生动又深刻地描述了杨二嫂的肖像、语言、动作等 ,使一个在当时社会既受侮辱、被损害、被蹂躏 ,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小私有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作者批判了她 ,嘲讽了她 ,但对她也有同情和包容。文中描写她对现实不满 ,仇恨官太爷、姨太太和坐八台大桥的人 ,也描写了他的家道中落。年轻时 ,她曾被称作“豆腐西施” ,充…  相似文献   

8.
陆玉芹 《现代语文》2011,(11):48-48
每每看到杨二嫂以色相招徕顾客的文字,总免不了产生为杨二嫂叫屈呜冤的想法。笔者认为,认定杨二嫂以色相招徕顾客的人,他的根据可能有三个:一是杨二嫂脸上“擦着白粉”且又终日坐在店里;二是“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三是杨二嫂嗤笑迅歌儿不认识自己时的神情。  相似文献   

9.
周敏同学问:“《故乡》一课写‘我’的内容也很多,但主人公为什么不是‘我’?”辨别一篇小说的主人公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故乡》一课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见闻与感受,既写出了故乡的黑暗现实,又写出了在故乡生活的人(闰土、杨二嫂)的深刻变化。“我”热爱故乡,又对  相似文献   

10.
多少年来,语文同仁在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侧重分析闰土和杨二嫂。面对“我”却很少进行系统、完整、客观的评价。好像“我”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人物,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1.
在《故乡》一文中,鲁迅先生用极其精炼的笔墨,勾勒出了20年间杨二嫂的形象变化。由于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杨二嫂形象又具有趣味性和可比性,所以,在帮助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典型时,可采用形象化教学与对比法教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故乡》里杨二嫂这个人物,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是这样说的:“作者对她身上的各种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所以用了漫画的笔调,绘其形,摹其声,然而作者对其处境也是同情的。”根据这种说法,杨二嫂似乎是个反面人物。对这样一个人物,究竟应该怎样认识? 其实,杨二嫂和闰土一样,“二十余年”后,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她“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可见她原是很本分的;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这只能理解她生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故乡》中有两处回忆性的插叙:一处是“我”回忆闰土少年时的景况,一处是“我”回忆杨二嫂年轻时的情形。这两处插叙中写到的人物,与“我”眼前所见到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细看这两处插叙,不仅长短有别,详略得当,而且安插的时间也不同:前者安插于见到人物之前,后者安插于见到人物之后。“我”由于年龄关系,少年时候很少与杨二嫂接触,本来就印象淡薄,更何况站在眼前的杨二嫂已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我”见到她后,望着她那圆规式的姿势,听着她那尖利的怪声,就只能“愕然”了,后来经母亲的提醒、介绍,才打开了沉重的记忆之门:“哦,我记得了。”于是引出了往事的回忆。这段插  相似文献   

14.
“别人”是指杨二嫂吗?江苏/范恒立《教师教学用书》写道:杨二嫂曾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吴登植老师在《...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  相似文献   

16.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教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用了大量篇幅分析闰土形象,用较少笔墨分析杨二嫂,而把“我”只作为一个线索人物放在前二人之后略加评议。我认为这篇文章既然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写法,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塑造了“我”一个正在寻求新路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那么把他作为线索人物来看似乎有点不平“民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故乡》中塑造了一个“豆腐西施”杨二嫂,对这个人物鲁迅虽然着墨不多,却给读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比喻。真使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中那位杨二嫂曾发过这样一番高论:“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二嫂的话无疑道出了一部分人的心态和社会上的一种现象。[评论言论话语,多评论名人的经典之言,谁见过评论小说人物的,何况这位名声并不好的杨二嫂呢?标题就给人以幽默感。先点出杨二嫂的高论。“无疑”二字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12期发表的《也谈“圆规”与杨二嫂》一文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之修辞手法,之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主要在于它是杨二嫂的绰号这一观点,文章从绰号、借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是比喻式借代,而不是绰号式借代.  相似文献   

20.
解泽国 《学语文》2002,(1):23-23
关于鲁迅名作《故乡》中青年杨二嫂的形象,众教参的有关分析基本上都认定她是一个被侮辱的对象,我认为这种分析值得商榷。 一、“豆腐西施”是一个侮辱性的称号吗? 如果杨二嫂年轻貌美且“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就断定她是招徕生意的广告,因而认定“豆腐西施”带有侮辱的意思,未免失之肤浅。少妇杨二嫂“终日坐着”,说明她家境富裕,养尊处优,悠闲无事;她“擦着白粉”,说明她作为少妇天然爱美,适当打扮而已,决不是为了招徕生意。她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