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编辑的交际毋庸置疑,作者都是有才学、有思想的。但也不可否认,不少作者性情怪僻,不同于常人。这对编辑的交际艺术是一个考验和锻炼。遇到好稿子,而作者要求古怪,不近情理,这是编辑最发怵的。每个成熟的编辑都有过这样的遭遇。这正是编辑与科学家和学者的区别。后者只需要花精力对付缺乏灵性的东西,而编辑要  相似文献   

2.
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个编辑都当过作者,想想自己当作者时往报社或杂志社投一稿件那殷殷企盼的心情,编辑们就会对自己在处理稿件时,自觉与不自觉地出现的粗疏态度和做法感到自责。所以在繁忙的编辑业务中,我们做编辑的还是应把自己放在作者的位置上,多想想:假如我是作者,这样就能做到——  相似文献   

3.
谈编辑的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编辑与作者这对矛盾中,编辑始终是主导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工作开展得如何,归根结蒂取决于编辑的自身建设,特別是正确的编辑价值观的建树。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如何,取决于编辑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每个人从事编辑工作都有个起点。一旦站在这条战线的起跑线上,首先就要建树自己的事业观。  相似文献   

4.
理工类教材或科技类图书专业性强,公式、符号、图表较多,有关的规范标准也较复杂.许多作者常常根据习惯编写书稿,较少了解最新国家标准规范,对出版要求知之甚少.如果一本书参编的人较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编写习惯,统稿和编辑难度就会加大.  相似文献   

5.
提高图书质量必须从出版全流程来综合考虑,而实行项目负责制是对出版全流程进行监督、控制的有效手段。一、项目负责制对选题质量的监督、调控作用选题质量是图书质量的关键,高质量的选题往往需要编辑提前参与策划。图书选题又是多种多样的,每个编辑不可能是"通才",只有实行项目负责制,使每个编辑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选定相关的学科领域,有针对性地搜集、了解相关信息,才可能策划出真正切合实际的、高质量的选题。选题拟定以后,作者的创作能否实现编辑意图至关重要。实践中,有许多好选题由于作者创作未能实现编辑意图,…  相似文献   

6.
每个出版社,每个编辑,都希望设计出好的选题.有了好选题,再加上郑重选择作者,认真编辑、印制,就可能获得双效益的图书.没有好的选题,就注定要失败,即使后续工作做得很好也没有用.那么,好的选题是怎样诞生的呢?通常的说法是要捕捉足够的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在一些编辑学的专著或论文中,在一些获得成功的图书编辑经验中,都强调调查研究,说法很多,诸如“要吃透上头,吃透中间,吃透下头”,要“向作者调查,向书店调查,向读者调查”,“要有市场意识,要有创新意识”等.这些说法无疑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编辑的作者意识与作者的编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办报刊、出精品,作者和编辑都责无旁贷,而且,作者和编辑多一些沟通,各自增加一点编辑意识或作者意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刘敏 《编辑之友》2007,(3):30-32
作者是出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队伍的建设是出版社根据选题的需要,将与选题运作密切相关的优势学术力量组织整合的过程.作者意识的强化蕴涵于编辑与作者交往合作的全部环节,贯穿于每个选题运作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个人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良好展现便构成了编辑的作者凝聚力,也形成了作者对出版社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9.
王魁葵 《出版参考》2005,(12X):25-25
理工类教材或科技类图书专业性强,公式、符号、图表较多,有关的规范标准也较复杂。许多作者常常根据习惯编写书稿,较少了解最新国家标准规范,对出版要求知之甚少。如果一本书参编的人较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编写习惯,统稿和编辑难度就会加大。  相似文献   

10.
赵克 《中国地市报人》2013,(Z1):106-107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  相似文献   

11.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文学编辑有古今之分,中外之异,还有文艺理论和作品之别,它们都有各自的编辑特点。本文仅就当代文学作品的编辑特点,谈一些看法,就教于同行。主要组稿方式编辑的组稿主要有两种方式:采集式和点播式。点播是编辑根据读者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确定选题后,约请作者按照编辑意图进行撰写的一种组稿方式。这种组稿方式的特点,是编辑的意念、设想在前,有时对稿件还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作者是接受了这种设想、要求之后去完成产品的。采集的组稿方式却不是这样。它是先由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积累、感受或研究某学科的成果进行撰写,尔后再由编辑向作者约定的一种组  相似文献   

13.
编辑经济类书稿,除一般科技编辑所做的技术性工作外,因经济学自身的学科性质、书稿内容鲜活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审稿和加工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笔者根据编辑实践,归纳出几点,与编辑同仁探讨。1·避免作者疏忽造成的政治性差错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政治生活、社会关系,它或强或弱地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对此,编辑和作者在组稿伊始就是有共识的。作者一般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突破和方法研究上,或因一时疏忽,或因无暇顾及,在文献引用、内容叙述上有失严谨的情况时有发生。编辑对此应该保持高度的敏…  相似文献   

14.
“一朝天子一朝臣”,个中含义人所共知。而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朝编辑一朝作者”的现象,这颇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所谓“一朝编辑一朝作者”,是指媒体中的一种不正之风,即有少数编辑在选用作者的稿件时,不是以稿件的质量作取舍标准,而是以是否为自己的熟人或“关系户”作为用稿准则,这便出现了“换了个编辑即换了一批作者”的怪现象,故被人们称之为“一朝编辑一朝作者”。   “一朝编辑一朝作者”,这“作者”队伍的构成,往往为三种人员:一是编辑的亲朋故友;其次为与编辑有功利牵扯的“关系户”。如我在甲报刊当…  相似文献   

15.
江中柱 《中国出版》2012,(15):55-56
编辑的理解障碍,就是指编辑以个人或群体为中心而形成的偏见。编辑的角色作用,不单纯是编辑书稿,而是贯穿于图书的整个出版过程,因而编辑的理解障碍,存在于策划选题、物色作者、加工书稿、宣传与销售图书等一系列过程中。每个编辑或编辑群体都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对市场的观察和描述、对选题的策划与运作、对书稿的判断与加工,多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即便是能容纳不同的意见,也是以己为主式的吸收。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自我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编辑的行为受到对各种信息理解的限制,因而编辑的理解障碍也就制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出版链条中,编辑工作是其中的龙头与核心。在这个重要的位置点上,传承与发展,引介与创新,无不考验着编辑的学养与功力。编辑功力及其重要性编辑能力是编辑在联系作者、策划选题、编辑加工、确定图书形式、定位目标群体、预估图书印数、撰写宣传文案、协助发行等工作中所体现出的能力。一本图书从孕育到诞生,每个环节都有编辑的独特印记。这种工作模式可以让编辑对一部书稿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姜峤 《出版参考》2018,(5):69-70
约稿是编辑的一门基本功课,想要做好这门功课,争取到名家的优秀作品,编辑在约稿工作中要把握好每个关键环节.作者结合以往的约稿经验,按照编辑出版的工作流程,阐述和分析了图书编辑在向名家作者约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对约稿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都做了重点说明和提示,为图书编辑拓宽约稿思路、理顺约稿流程、解决约稿中的困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小议编辑导师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撰了“编辑导师制”这个词,想对编辑的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一点谬见。 编辑是个特殊的行当。其特殊性之一便是,走上编辑岗位的人,在此之前对编辑这个专业、这门学问往往不甚了解,甚至对当编辑具体要干些什么一无所知,几乎是处于一张白纸的状态。出版社的编辑队伍每年都要增添不少“新鲜血液”,新编辑十之八九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里学的专业五花八门,中文外文,历史经济,数理化,天地生……每个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学了不少,唯独没有学过编辑学。一朝进出版社当了编辑,他们面对的是列选、组稿、审稿、加工、读样等等编辑程序,还要作选题调研,图书市场调研,还要发展作者队伍,还要写书评……每个环节都有很深刻、很宽广的学问,几乎抵得上大学里的一门专业课,都需要他们从零开始,认真学习;而他们在大学里学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却派不上什么用场,至少暂时没有多大的用场。就这样,学过的没什么用,要用的都要从头学,自然困难不少。新编辑中还有少数是从作者或业余编辑发展而来的,他们可能对编辑工作已略窥门径,但一旦正式走上编辑岗位,困难仍然不会少。 尽管出版社领导会为新编辑组织一些编辑业务学习,尽管室主任和老编辑有时会在旁指点,但新编辑对编辑这门学问总是从零起步,要靠自己摸索,靠自  相似文献   

19.
钓稿     
当编辑,特别是副刊的编辑,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组稿。 组稿有不同的方法。 登门拜访、打电话或写信,先道仰慕之忧,继说约稿之意,再说些敬希赐稿一类的话,这是最通常的做法。至于写什么,何时写,就请作者自便了。这样的约稿,漫无目的,好处是方便,给作者以很大的自主空间;缺陷是成功率不大,时下报刊如林,到处约稿,这种天女散花式的约稿信或约稿电话,不少作者一天要接到好几次,哪里可能一一“赴约”呢?何况作者即便写了,编辑也已认可,但由于作者的看法未必与编辑室主任同,更未必与总编辑同,原封不动,不见客于上级,大删大…  相似文献   

20.
甘为人梯编辑最可贵的品德是什么?我以为是甘当人梯。编辑好比是个裁缝,是为作者或记者做嫁衣裳的。一篇好稿发表了,一本书问世了,荣誉归于署名的记者或作者,编辑只能当“无名英雄”。这是办报刊或搞出版的需要。有的编辑常感到当编辑“亏了”,这是由于从个人一时一事的得失来考虑的缘故。当编辑的,不妨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方面多想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