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述了先秦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外延,认为先秦儒家孝文化体现在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为善事父母,社会层面为以孝治国与泛爱人。指出吸取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时代意义。提出当代弘扬先秦儒家孝文化的举措:从孝入手,推行孝育,实行孝治,创设爱的氛围并着力加强个人诚信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中心概念,历代君王多倡"以孝治天下",同时孝道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头",可以看出孝道思想在我们这个民族中的地位。《孝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反映儒家孝道思想的著作,《孝经》在其成书之初便取得了"经"的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但是在先秦时期有著述不留名的习惯,致使许多先秦的著作不知其作者是何人。《孝经》亦是如此,对于《孝经》一书的作者前人和时贤从各自的角度做了大量的考辩,但是到现在都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本文在充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对《孝经》的作者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3.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中心概念,历代君王多倡"以孝治天下",同时孝道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头",可以看出孝道思想在我们这个民族中的地位。《孝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反映儒家孝道思想的著作,《孝经》在其成书之初便取得了"经"的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但是在先秦时期有著述不留名的习惯,致使许多先秦的著作不知其作者是何人。《孝经》亦是如此,对于《孝经》一书的作者前人和时贤从各自的角度做了大量的考辩,但是到现在都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本文在充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对《孝经》的作者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4.
儒家孝道伦理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在古代法律大典<唐律疏议>的司法条文中,既表现为立法思想上对儒家"不孝入罪"司法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更表现在制定缜密完备的刑律条文对不孝犯罪行为实施严格的防范控制.由于儒家"孝治"施政的总体原则决定了"孝"对"法"的必然干预,因此,<唐律疏议>付诸封建国家"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必然出现"孝"与"法"的矛盾冲突,并由此形成古代法制史上以孝枉法、屈法徇孝的常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儒家孝道的等级分层及其施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孝道伦理的创建发展中,儒家学者为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设计了不同的孝道内容及行孝方式,儒孝伦理被具体化解为天子之孝、人臣之孝、庶人之孝等多序列等级分层.不同等级的孝道分层,各有不同的行孝内容及行孝标准,在儒家"孝治"施政的统治秩序中,体现着各不相同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孝经》,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强调“以孝事君则忠”。“移孝作忠”成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策略。今天对其孝道观在价值和内容上应作批判性继承,一是在价值上已经不具有首孝和泛孝的地位,二是在内客上“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已然被摒弃。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其孝道观仍具有一定合理的可继承的内容,如养亲敬亲、耀祖显亲和谏亲。  相似文献   

7.
《孝经》是儒家传统经典十三经之一。《孝经》是在汇集先秦儒家”孝”思想的基础上而完成的。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以及孝道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构成了关于孝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孝经》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伦理发展史的新纪元,还是先秦儒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它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先秦儒家之外诸子的代表人物也对中华孝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集中论述了墨子的孝道思想及其对后世孝文化建设的影响,旨在客观评价墨子对先秦孝文化建设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侯辉 《文教资料》2010,(36):109-110
《孝经》是专门论述儒家孝道、孝治思想的典籍,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孝经》中所阐述的孝道观,我们需要结合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发挥其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孝亲问题之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维春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3):23-28,52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孝道,尤其是儒家,视孝道为一切道德的根本。然而,现代社会却出现了许多令人堪忧、甚至令人发指的孝亲问题。为此,如何求诸传统儒家的孝道观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封建时期,孝道被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缺乏人情味的畸型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对封建孝道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孝道观。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观念的交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都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倡导“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孝,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为。研究孝行为,不仅应知道孝行为是什么,还要弄明白人类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孝行为。孝行为发生于"事亲",植根于"情感",培育于"社会"。孝行为合理性的追问不仅能把该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能提高人们孝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时代、家庭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对祖上和父亲都有尽孝的表现。而司马迁对孝道的深刻理解,更向世人诠释了他独特的孝道思想,使传统孝道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传统孝道的现代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重构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传统孝道重构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赡养老人的侧重点从片面强调物质转向物质与精神的全面重视,代际关系从专制转向民主,价值观念从同一向转向多元,人格类型从依附转向独立,孝道从血缘本位转向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17.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思想,对个体的认知、行为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从心理学角度对孝道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先从孝道的概念内涵和测量方法进行了论述,再从心理学角度总结了孝道的研究内容,最后评述了现有孝道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孝感市对孝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孝感市成立了学术研究机构,组织召开了多次孝文化研究会议,组织学者从《孝经》、孝道、孝意识、孝人物、孝景观、孝文化及其与孝感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科学发展、孝道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些研究梳理了孝文化的历史内涵,挖掘了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彰显了孝感孝文化特色,对孝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建道德伦理体系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急迫任务,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在维护家庭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德体系呼唤伦理道德从家庭走向社会,孝道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绝对价值,具有信仰的功能。大学生孝道教育是开启人性的钥匙,家庭伦理的核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促进大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以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