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麦事件     
罗真 《中学生百科》2012,(15):28-29
公元1862年,在中国的大地上,正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与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打得难分难解之时。与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不算太大的事情,日本历史书上称这次事件为"生麦事件",西洋有些历史书则称为"李察信事件",这件事情本来毫无知名度,只不过这次事件改变了日本历史的进程,甚至也改变了以后世界史的进程,所以非常值得记叙一番。大约从17世纪开始,统治日本的幕府开始了漫长的"锁国"政策,这一锁,就是两百年,中国由明朝到了清朝,北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奖励》2011,(5):11-11
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震惊全世界。其实历史上核泄漏事件从未停止过,它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每一次都摄人心魄,伴随巨大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十大核泄漏事件上。  相似文献   

3.
李杰卿 《课外阅读》2011,(10):42-46
日本大地震引发核电站机组爆炸,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对其可能造成的核污染甚为关切。历史上,人类曾五次遭遇核污染事件。日本遭原子弹轰炸二战的罪魁祸首德国法西斯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宣言",责令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若罔闻。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美军于1945  相似文献   

4.
漂流事件是江户时代日中两国交往的重要渠道.或是通过漂到中国的日本漂流民之见闻、或是通过与漂到日本的中国漂流民进行笔谈,当时被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日本了解到不少有关中国的情报.这些情报在增加"锁国"日本的海外知识的同时,也对其政治和对外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成都事件是“华北事变”以来日本蓄意制造的又一起严重的中日冲突事件.其导火线是日本强行在成都设立领事馆。以成都事件为发端,以调整中日双方日趋恶化的关系为主题.川樾、张群举行了7次谈判。在关于国交的谈判中,南京政府态度强硬,日本始终无法得手.但是,在解决成都事件的问题上.南京政府最终还是作出了让步。这种虎头蛇尾的形态,反映出南京政府对日本还没有最终决裂的决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循开端,制度性"关键事件"促学生素养;借传统,文化类"关键事件"促学生素养;重行动,活动性"关键事件"促学生素养三个方面论述了创教育"关键事件",促学生素养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日本与苏联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张鼓峰事件(1938)和诺门坎事件是日、俄(苏)在远东长期矛盾和争夺中国“满蒙”的阶段性组成部分。这两次军事冲突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日苏关系的演变与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在1874年发生的"牡丹社事件"中,关于琉球归属和台湾生蕃地区所属问题,中国主张的"华夷观"和日本倡导的"公法观"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为证明生蕃地区的无主性和出兵的合理性,日本委任法国人布瓦索纳德为法律顾问,随大久保利通赴北京与总理衙门折冲樽俎。布瓦索纳德基于万国公法提出的交涉对策,既使日本赢得了谈判,又化解了一场箭在弦上的中日之战。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上表现为前期组织的隐蔽性、利益冲突的主导性、迅速蔓延的扩散性等特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在身心、思维、情绪、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许多的矛盾特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行为上表现出自发性、偶然性、现场无组织性、匿名性、失范性、短暂性、无直接利益冲突等特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态势上表现的特点有引发的诱因越来越多样,反复性、模仿性、组织性显现,网络作用凸显,社会影响度增大。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社会、高校和高校学生群体3个层面的负面影响,可导致"三输"局面。  相似文献   

10.
诺门坎事件是1939年日本和苏联之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这次冲突以日本的失败告终,而这个结果对日本的侵略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促成了日本由北进转为南进.  相似文献   

11.
刘燕 《考试周刊》2013,(50):108-109
<正>中国国内非典、雪灾、拉萨"3.14"打砸抢事件、汶川地震;国外的"9.11事件"、"印尼海啸"、"日本地震"等越来越多的旅游安全事故,使得旅游安全的研究日益增多。自"9.11事件"以来,有许多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安全。中国国内则自2003年非典以来对旅游安全的研究日益重视,自然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逐步系统化和深入。1.国内外体育旅游安全  相似文献   

12.
关于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正确把握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会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的影响.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高校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增强"疏导"的理念,把握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正>一、学习目标(1)了解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的概念,能判断两个事件是否是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会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3)思维习惯的培养:在顺向思维受阻时,转而逆向思维.二、学习重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概念的理解以及互斥事件概率加法公式的掌握三、学习难点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的区别和联系四、教学过程1.学生活动过程学生活动1观察下列案例,根据案例回答问题:案例1在掷一枚正六面体骰子的试验中,记事件"出现1点"、"出现2点"、"出现3点"、"出现4点"、"出现5点"、"出现6点"分  相似文献   

14.
宁波争贡事件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争贡事件是日本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明朝对日怀柔政策的直接恶果,又是当事人个性特征的外显的结果。同时,明朝海防松弛也是争贡事件发生乃至恶化的重要外部条件。争贡事件最终使明日堪合贸易走向终结,走私贸易盛行,并对明朝的日本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地区由于本身的特殊历史因素以及地缘政治特性,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地区安全机制."9·11"事件后,世界面临着新的复杂形势,日本借口支援美国进行反恐战争,公然向海外派兵,同时加快了"有事法制"建设,扩充军事力量,从法律和体制上对其防卫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日本的政治军事动向给东北亚地区安全和中日关系带来了新的不安定因素和消极影响.然而地区局势长期的和平和安全只有通过增强政治信任和建立良好的国家间关系才能取得.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但作为发动全面侵华战略的序幕-卢沟桥事件,并非是日本政府直接策划的,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出于自身的利益,企图“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事件发生之后,在对华派兵问题上,日本政府内部产生“扩大派”与“不扩大派”之争。经过几天的争论,日本内阁决定向中国派兵。此时,日本军部均是以“临命”的指示对日军下达派命令。事件虽不是日本政府直接策划的,但也绝非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总计划实施的必然结果,具体是由驻扎在丰台的日军第三大队队长-木清直等人策划的,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军事演习,侵占卢沟桥附近的演习场,夺取宛平县城。一木清直等人事后又编造谎言,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行,他们的言行暴露了卢沟桥事件的真相,日本帝国主义借卢沟桥事件,提前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7.
二战以后,日本的教科书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是一种制度上的进步,但也留下了严重的缺陷。日本右翼势力正是利用了教科书制度上的种种漏洞对战后日本的和平历史教科书发起了多次攻击,引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历史教科书事件。  相似文献   

18.
1 已经试验过的事件不是随机事件 读者可以认真领会"已经试验过的事件不是随机事件"这句话是正确的,也可参见笔者发表于《中学数学杂志》2004年第7期的文章《已经试验过的事件不是随机事件》. 例1(《世纪金榜》(2012年版)作业题)下列事件中,随机事件的个数为(). (1)方程ax +b =0有一个实数根; (2)2009年5月15日,去美国旅游的小王感染甲型H1N1流感; (3)在常温下,焊锡融化; (4)若a>b,那么ac>bc. A.1 B.2 C.3 D.4 原解 选C.(1)、(2)、(4)是随机事件,(3)是不可能事件.  相似文献   

19.
<正>苏教版新教材必修3中概率一章删掉了旧教材中的独立事件和独立重复试验,教材中还同时删掉了排列组合的知识,增加了几何概型.虽然整体上难度有所降低,但学生在学习概率时往往会在以下几对关系上模糊不清,容易出错,学习时应注意加以辨析.一、"频率"与"概率"频率是指一个随机事件在n次试验后,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次数的比值,它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是随机的;并随着  相似文献   

20.
1931年7月,日本在东北吉林挑起了万宝山事件。万宝山事件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当局交涉解决万宝山事件。南京国民政府认为必须首先安定内部才更有力量一致对外。国民政府没有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上作出明智的权衡,因而其"安内"的施政手段是不得人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