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秋菊 《情报科学》2019,37(6):96-100
【目的/意义】本文综合考虑文献的主题、被引频次和发文时间,从三维视角出发,提出一种文献影响力指数 (Influence Index of Document,IIOD)计算方法,在主题分类的基础上对文献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方法/过程】以 中国引文数据库中2013-2017年情报学领域9本期刊的10523篇文献为样本,利用LDA模型进行主题提取,并将 LDA与K-means算法结合实现文本分类,进而计算特定主题下文献的影响力指数,根据文献影响力指数对文献进 行排名。【结果/结论】文献影响力指数综合考虑了文献的主题特征、被引频次和时效性,其排名结果更加全面合理, 为评价文献的影响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目的】 改进现有百分位数指标在揭示期刊载文量特征方面的不足,构建基于被引频次与载文量双重分布的期刊评价指标PRC。【方法】 以2016版《期刊引证报告》生物学学科的85种期刊为研究样本,通过二八定律筛选核心论文样本集,利用布拉德福区域分析法设计基于文献密度分布的载文量权重,利用百分位数建立基于被引频次分布的引文指标,构建期刊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PRC。比较PRC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相关性,验证指标评价效果。【结果】 PRC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影响因子的内在缺陷,也能合理揭示期刊的出版规模效应,很好地均衡了相对值和绝对值两类指标,改进了百分位数指标的评价效果。【结论】 PRC指标兼顾被引频次和载文量双重分布,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衡量期刊影响力,可用于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不断推陈出新,但尚缺乏在论文被引离散度层面对作者影响力的评价,本文提出一种综合论文被引频次平均性和均衡性的作者影响力评价指标--Gm指数。【方法/过程】以2009年-2018年图书情报领域发文量最高的20名学者文献数据为样本,采用熵权法确定作者论文被引频次平均性和均衡性的客观权重,计算作者的Gm指数,与h指数、g指数、篇均被引频次进行对比,并从稳定性、区分性和相关性角度讨论Gm指数的评价效果。【结果/结论】结果表明:Gm指数与h指数、g指数、篇均被引频次呈显著相关,与h指数、g指数相比,Gm指数的数据稳定性良好、对作者区分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揭示不同文献类型的学科ESI高被引论文科研特征,更好地促进不同文献类型的高水平科学 研究,共同推动一流学科与高校建设。【方法/过程】利用Sci2 tool 、Pajek、Spss等对不同文献类型的图情领域ESI高被 引论文从年代产出、科学影响力、合作多样性、研究主题等展开比较。【结果/结论】该领域ESI高被引论文形成AR? TICLE与REVIEW不均衡二分天下的局面。ARTICLE拥有较低的入选频次,更多高影响力科研创新与分布式创 新,科研合作更加趋于多元化与分散化,研究主题共现网络扩张较为明显,主题内容主要分布在研究对象、计量指 标与理论基础等,研究更加聚焦于某些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为了定量分析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影响因素,针对目前研究方法的不足,引进偏最小二乘回归 (PLSR)模型进行研究。【方法/过程】以图书情报类期刊为研究样本,构建期刊影响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期刊 影响力指数表征期刊影响力,建立单因变量PLSR模型并采用VIP 值衡量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结果/结论】实 证结果表明:复合总被引、五年影响因子和他引影响因子是排名前三的重要因素;即年指标和平均引文数不是主要 因素;可被引文献量、可被引文献比和被引半衰期的影响作用十分微弱。研究指出,在对期刊影响力与其影响因素 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应该注重样本特异点的筛选。  相似文献   

6.
叶艳  张李义 《情报科学》2017,35(7):126-131
【目的/意义】此研究对于有独立的学术成果评价的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期刊甄选及阅读可提供有效的指导 和建议。【方法/过程】基于引文分析通过知识扩散因子和他引率两个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比较判断经济管理领域 的期刊影响因子和CiteScore指数的优劣。【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无论是知识扩散因子或他引率,利用影响因子排序 的期刊都高于利用CiteScore指数确定的期刊,两组期刊的扩散指标和他引率也都有显著差异(P<0.01)。总的来 说,前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准确和公平的期刊评价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被引次数、被引广度分析中医药学期刊的被引情况、影响面和认可度。【方法】 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所收录之19种中医药学期刊2004-2012年的发文和引文数据作为统计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医药学期刊的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学科被引次数、被引次数综合值、被引广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我国中医药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高,总体状况良好,各个期刊在不同指标显示出自己的特点。【结论】 被引次数同被引广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我国中医药学期刊表现出清晰的学术层级性,影响力很不均衡。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通过被引次数、被引广度分析中医药学期刊的被引情况、影响面和认可度。【方法】 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所收录之19种中医药学期刊2004-2012年的发文和引文数据作为统计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医药学期刊的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学科被引次数、被引次数综合值、被引广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我国中医药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高,总体状况良好,各个期刊在不同指标显示出自己的特点。【结论】 被引次数同被引广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我国中医药学期刊表现出清晰的学术层级性,影响力很不均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z指数在期刊评价中的效果。【方法】 以SSCI收录的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为例,计算分析了目标数据的总发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一致性指标η、h 指数、p指数和z指数,实证研究了z指数应用于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效果。【结果】 z指数相较于h指数以及p指数更加适合于综合评估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质量因素、数量因素和被引分布情况。【结论】 利用z指数评价期刊有助于激励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z指数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区分度。但z指数在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存在不能区分施引文献影响力大小等缺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P指数在中国SCI期刊评价中的适用性,从而促进中国SCI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方法】 以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SCI期刊在201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的主要文献计量指标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P指数分别用于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中国SCI期刊评价的有效性,分析P指数与被JCR收录后的总被引次数(C)、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IF5)、被JCR收录后的总载文量(N)和平均被引率(C/N)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将P指数和h指数对中国SCI期刊评价的适用性进行对比。【结果】 P指数与中国SCI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总载文量、平均被引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期刊的规模和影响力。P指数对同一学科SCI期刊比不同学科SCI期刊的评价更具优势。【结论】 P指数延续了h指数的优点,并具有更强的区分度,对优秀学术期刊的识别能力比较突出,使期刊评价更加科学,具有更加广泛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梳理和分析跨学科期刊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构建和优化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方法】明确科技期刊相关跨学科评价指标的概念和特征,并据此来检索相关文献,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结果】跨学科期刊评价指标可分为基于被引频次绝对数值、基于被引频次排序位置、基于引用量绝对数值3种类型,但这些指标大多存在引文同质与自引操纵等缺陷,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结论】要构建跨学科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提高引文区分度,纠正偏态分布,还需提升新指标的认可度和使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结合江苏省科技期刊发文、引文、作者、基金项目等元数据,结合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文献半衰期与h指数等文献计量学指标,综合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方法】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2016年)为原始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比较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发文数量、篇均引文数量、篇均作者、作者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篇均基金项目、论文选出比例、引用期刊数量、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h指数。【结果】 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各个期刊在不同指标显示出自己的特点。【结论】 江苏省科技期刊表现出清晰的学术层级性,影响力不均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对大数据知识领域的研究前沿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方法/过程】利用引文网络结构变 换模型方法,通过 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工具,对下载于 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的大数据研究领域文献进行分 析,绘制文献共被引和引文结构变换知识图谱,分别从共被引文献和施引文献的视角,对大数据领域的研究前沿和 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结论】预测出了对学科发展具有潜在影响力、交叉属性最强、对中心度影响最大的 文献以及相关研究主题。这种分析方法,避免了从施引文献或被引文献的单一角度分析知识领域研究前沿的不 足,对系统地分析知识领域的前沿,预测未来潜在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WoS数据库收录论文文献级别用量指标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论文文献级别用量指标(使用次数)与被引频次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性,以揭示论文使用与被引的规律及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2013~2015年WoS数据库收录信息科学与图书情报学领域被引频次TOP5%、使用次数TOP5%论文数据,分析文献类型,被引频次和使用次数的年度表现及其相关性。【结果】 被引频次TOP5%、使用次数TOP5%以及两者重合文献主要类型均为Article。使用次数(180天)和被引频次三年间差异显著:前者2015年>2014年>2013年(均为P<0.05),后者表现相反。使用次数(2013年至今)、使用次数(180天)和被引频次弱相关(均为P<0.05);各年度中除2015年外均有相关性。【结论】 引文时间窗口越长,论文被引频次越高,一定时间内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较新的文献;也揭示了论文使用与被引之间存在的共性,这种共性和引文时间窗口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客观评价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态势。【方法】对2012~2014年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10%)”的地质学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加以分析,并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进行了比较。【结果】(1) 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内影响因子与国际影响因子相关性不显著,而国内总被引频次与国际总被引频次相关性显著;(2) 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国际影响力正以较快的速度稳步上升;(3) 同水平的中国地质学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不明显高于中文期刊。【结论】在中文地质学期刊已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后,还应制定符合中文期刊发展的政策,扩大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 【目的】客观评价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态势。【方法】对2012~2014年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10%)”的地质学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加以分析,并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进行了比较。【结果】(1) 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内影响因子与国际影响因子相关性不显著,而国内总被引频次与国际总被引频次相关性显著;(2) 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国际影响力正以较快的速度稳步上升;(3) 同水平的中国地质学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不明显高于中文期刊。【结论】在中文地质学期刊已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后,还应制定符合中文期刊发展的政策,扩大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期刊引证指数(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JCI)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及评价应用。【方法】 系统梳理JCI设计理念及相关理论,从InCites-JCR采集相关数据,对JCI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与影响因子相比,JCI对引证时间窗口、文献类型、被引频次计数方法等设计更加合理,并且对被引频次按照学科、出版年和文献类型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能够更加合理地用于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尤其是期刊的跨学科评价。【结论】 JCI应用于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设计体现了跨学科评价理念,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以被引次数作为科研评价重要指标的片面性,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国内科研评价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方法】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源,选取部分中文核心期刊文献作为样本,对文献进行分析统计,同时结合部分实例和数据,探讨被引次数评价方法的片面性。【结果】被引次数评价方法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绝大多数情况下被引即为被否定;错误或谬论被引次数偏高;高被引与高不确定性密切相关;综述型论文被引次数高;开辟新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高;利益驱使性引用。【结论】不能仅依据被引次数来评价,最好的评价方法是小学科同行评价。另外,国内的学术评价不该仅靠外国的数据库指标,而应更注重中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国内外眼科学、数学和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差异,为期刊编辑今后制定工作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国内外眼科学、数学和环境科学期刊各10种,收集期刊的被引半衰期以及其他期刊评价指标,比较国内外相同学科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差异;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法,对国内外眼科学、数学、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眼科学和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均短于国外相同学科期刊,我国大多数数学期刊被引半衰期长于国外数学类期刊。我国眼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呈正相关,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与平均引文数呈正相关;国外3个学科期刊被引半衰期均与引用半衰期呈正相关(P均小于0.05)。【结论】 我国眼科学和环境科学期刊编辑今后首要任务是提升期刊国内显示度和持久影响力,数学期刊则需提升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深入挖掘引文数据在期刊评价中的价值,帮助期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识别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个性化影响力提升策略。【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增强型引文数据的期刊诊断性评价方法,采用引文增强方法增强期刊的发文、施引及被引数据,从学科与研究主题两个方面开展期刊诊断性评价,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利用增强型引文数据可以客观分析期刊对不同学科的影响力大小及稳定程度,并通过探讨期刊的热点追踪能力、主题输出能力、学术引领能力综合评价期刊内容影响力,评估期刊在各学科和研究主题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结论】增强型引文数据拥有比传统引文数据更为丰富的语义信息,可以很好地支持细粒度、多维度的期刊影响力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