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的防汛抗旱形势,为了使防汛抗旱工作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国家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新思路,即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提供保障.据此本文着重论述了如何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避免陷入人与自然对抗的恶性循环,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洪水资源化是一种治水新理念,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防洪抗旱支撑。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旱灾害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次高、持续时闻长、灾害损失大、危害影响重。2003年6月国家批准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项目覆盖我国7大流域、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1个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2500多个测站,概算投资8.02亿元,是支撑国家、流域、省和地(市)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系统工程。项目研究建成了“自动传感、介质存储、自动传输、自动处理”的信息采集系统,建成了全国防汛抗旱骨干网络及其安全体系,开发了洪水预测预报、防洪调度、寒区分析、会商决策等业务应用系统,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多级异地会商视频系统,建立了三级决策支持应用平台以及性能强大、体系完整的国家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4.
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的战略方向及创新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协同发展是西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能。未来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需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兴藏惠民战略和科技稳藏固边三大战略,推动西藏由传统农牧业科技主导向科技支撑现代农牧业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由引进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转变,由引进适用技术向兼顾引进高新技术转变,由科技援藏向科技援藏与兴藏相结合转变,由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向注重实用性技术研究转变。为了实现上述战略转变,建议将西藏现代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高原生态环境保育、新型城镇化、创新能力提升等五大战略领域作为重点创新方向,建设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的国家级创新高地,启动编制《全国科技援藏实施规划》,实施"珠峰学者"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和"高原之星"职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的创新共同体,健全基层科技管理组织,独立设置县级科技机构,为建设创新型西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抗旱防汛工作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自然环境、抗击灾害影响的一项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对各地区的抗旱防汛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新时期下的抗旱防汛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达到人与水和谐发展的目标,在坚持统筹的同时也要做好预防蓄泄的准备防御工作,坚持管理和防御相结合的理念,坚持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实现抗旱防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青海科技》2005,12(2):1-1
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要通过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卷首语  相似文献   

7.
罗祖恩 《中国科技信息》2006,(17):264-264,267
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和争夺的战略制高点,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优化科技创新的环境,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7年7月9日皖南山区,黄山山脉东北部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发生特大暴雨,暴雨中心由西向东延伸,从青阳的陵阳、南阳湾、黄山区的太平、三口镇,经旌德县三溪伸入绩溪县的黄土坎、和阳一带,12h降雨量超200mm以上,造成青弋江上流舒溪河、徽水河和水阳江上游西津河发生大洪水。就陈村水库以上流域暴雨成因、分布、特性、入库洪水过程、库水位变化及洪水调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防汛、水库调度、水资源管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河流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众多河流中,中小河流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其防汛抗旱水平直接关系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一般来讲,中小河流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一般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因此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应该成为相关部门及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我国中小河流的治理背景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中小河流治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库防汛管理系统开始逐步完善。水库是防汛、抗旱的重要设施,在减轻旱灾、涝灾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水库直接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发展,所以水库防汛的安全问题就要受到巨大的重视。而且随着天气的变化水库的水位也会有一定的变化,有时甚至会发生危险。我国每年夏季都会出现汛情,因此防汛工作就成了水库管理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先进的防汛技术对水库防汛来说就变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防汛抗旱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国防汛抗旱工作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防汛抗旱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应急预案建设、保障和指挥体系建设方面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我国仍然应当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在整体工作方法、基础设施建设、抗灾能力等方面应当进行进一步的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防汛抗旱工作的研究,为防汛抗旱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洪水预报是指根据洪水形成和运动的规律,利用过去和实时水文气象资料,对未来一定时段的洪水发展情况的预测。洪水预报系统的建设就是将繁重的数据资料和计算过程由人工转变为一个计算机系统,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的结果的准确度,对于紧急防汛期洪水的预报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水世菊 《大众科技》2012,(2):125-127
确定各种不同型式的降水蓄渗工程位置,查明地质条件,确定断面尺寸及基础处理方式,做出施工组织设计。全面抗旱是指从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转变为包括生态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注重农业效益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被动抗旱转变为主动防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用生态理念统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响绿色品牌,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逐步实现从污染控制到生态建设、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点源治理到片域和区域治理、从行政命令为主导的环境管理到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导的环境管理,最终真正实现了我县县域社会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0,(12)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局部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事件。局部暴雨所引发的洪涝灾害位置范围集中、破坏力强,对当地民生、经济等都会造成破坏性、持续性的损害。所以,防汛工作必须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而时刻更新迭代,以最前沿的技术来解决与应对突发情况,保障群众财产及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6.
冯圣柱 《大众科技》2012,(9):57-58,37
广东省阳春市潭水河"9.21"特大暴雨洪水是广东省粤西地区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通过调查研究本场特大暴雨洪水的成因、规模与特性,计算分析出潭水河的水文特性和参数,对流域内的洪水预报、防汛抗洪、河流的规划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特性相似的流域规划、防洪决策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农村防汛抗旱工作与农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整个局面息息相关。做好农村防汛抗旱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促进枞阳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本文主要阐述了做好枞阳县防汛抗旱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洪水管理的科学内涵,并结合防洪和减灾从各方面分析洪水管理的对策。对未来可进行的洪水管理进行归纳,比较洪灾和涝灾,对科学的洪水管理提供了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9.
叶凡  林强  叶雍  陈锦 《科教文汇》2020,(6):189-189,192
加强监管是做好水利信息化监理工作的核心,勇于担当的精神是监理加强监管的动力源泉。本文主要从监理在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招标、设计、实施、验收四个阶段,采取“四控三管一协调”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变更控制、信息安全、合同管理及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监理工作模式,并结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监理工作实际情况,浅谈如何做好信息化监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呼兰河流域自然地理、降水及受松花江洪水顶托、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回水顶托影响下的呼兰水位站洪水特性研究,总结提出呼兰河呼兰河站短期洪水预报方法,对防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