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声名远扬,村上春树以细腻的笔触巧妙地描绘出了如今都市青年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而《海边的卡夫卡》是不一样的。《挪威的森林》在中国之所以声名远扬,是因为村上春树以细腻的笔触巧妙地描绘出了如今都市青年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泛物化时代的人们祈求保留一片小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西洋月刊》2012年4月孤独和孤单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孤独生发与内心,而孤单则表示人独处的状态。新传播技术的出现,人们高呼"地球村"实现的同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却发现,人们越来越孤独。事实上自199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就发现技术进步反而增加了人们离群索居的现象。人们把这种人际接触增加、面对面接触却减少的现象称为"网络悖论"。到了Facebook时代,这种趋势进  相似文献   

3.
丁玲是一个十分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她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她作为女性作家所具有的现代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首先表现为女性对自我欲望与情感的肯定和对男性形象的审视,其次表现为女性在失去男性庇护后,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相似文献   

4.
英国有一个叫玛莉娅的女孩,出生在南部农村一个贫困家庭。少年时,她的左脸上长出了一颗大大的黑痣,人们歧视眼光的袭来,令她痛苦不堪。而她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她徜徉于书山学海之中,才能忘却四周那些嘲笑的眼光和内心深深的孤独。  相似文献   

5.
手机上储存的电话号码一天天多了起来,但真想找个人倾诉的时候,掏出手机来,却常常不知道该打给谁。无论是孤独郁闷还是源自内心的喜悦与幸福,都无法与更多的人分享。与此同时,上趟街什么的,却往往能碰上好几个热情招呼的熟人。  相似文献   

6.
正我喜欢旅行,简单、自在、随性、孤独却充满喜乐,徐徐地且行且看。旅行,就是让我们跳出原有的生活圈子,在一个只有自己的地方,静静地看看自己的内心,与自我对话。春节的深圳,仿佛是一座空城,和煦的阳光,惹人的绿地,宽敞的大街,流散的人群,空气中满满的温润,难得的安静。我趁虚而入,自由穿梭,大大咧咧地、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其间的大街小道,内心温暖,充满安全感,不由得  相似文献   

7.
手机上储存的电话号码一天天多了起来,但真想找个人倾诉的时候,掏出手机来,却常常不知道该打给谁。无论是孤独郁闷还是源自内心的喜悦与幸福,都无法与更多的人分享。与此同时,坐趟公交或者上次厕所,却往往能碰上好几个热情招呼的熟人。  相似文献   

8.
心灵的盛宴     
《全国新书目》2014,(9):16-16
本书是毕淑敏经典散文温情疗愈系列之一种。此书主要围绕心灵的主题,从轰毁你心中的魔床、心轻者上天堂、听凭你的内心、建立快乐的生长点、精神的三间小屋等角度诠释如何安顿好我们的心灵。穿越生命中的迷。恫、焦虑、孤独和困惑,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作为这个社会上最为弱势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存境遇,他们内心不为人知的痛苦与孤独,应该通过作家手中的笔传达给社会,传达给更多的人,因为他们不应该是被繁华和进步所遗忘和被遮蔽的群体。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这部以留守儿童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穿过忧伤的花季》的出现,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份量。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     
《出版参考》2013,(12):38
《行·色》大鹏/著定价:32.00元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4月十五年深度行走的感悟,旅行中经历痛苦、喜悦、激情、孤独,甚至死亡。当有一天停下来反思,自己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也许并不能从躁动、焦虑、疲惫、浮华的世俗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但它的确净化了内心的世界,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生活。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曾经走过十五年的旅行生涯,然后决定写一本可  相似文献   

11.
黄梓芳 《东南传播》2022,(4):97-100
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孤独”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为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媒介技术对“孤独”这一心理问题的影响,本文创新性地引入存在主义心理学对“孤独”的解构——“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从这三个层次分别探析新媒介技术的影响。同时,本文还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下人的这种孤独对社会的影响,呼吁当今时代的人们不要过度依赖媒介技术,要做技术的主人,恢复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沈华萌 《大观周刊》2012,(23):124-125
孤独是一种痛苦和抑郁的感受,是一种对环境不适的病态的心理现象。造成孤独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个体的自卑而筑起“围城”进行自我封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独的心理。因此,可以这么说,自卑犹如孤独的孪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摆脱不了孤独的阴霾。一个人特别是少年儿童,如果长时间处于一种孤独与自卑的心理状态,其危害是非常巨大的。本文试就“儿童由于自卑而造成的孤独心理的危害,主要特点和外在表现,帮助儿童战胜自卑、走出孤独的方法”等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大河之上     
周天红 《湖北档案》2014,(11):24-24
长江岸边,城市角落,河滩之上,天尽黄昏。秋天,我总是喜欢小城此刻这样的风景。 记得那是一个充满倦意的秋天,小城的马路边,那些绿了又黄的枝条无力地随风摆动,空气中散发着一股潮湿的霉味,只有河滩地上那些零星的小草,偶尔沾上了几粒大江的露珠儿,拼命地透着一丝生机。那样的时节,一种迷茫填充着内心的虚空。接连几天的烦躁和孤独,让人感觉到生活从未有过的沉重,生命如此的浅溥。  相似文献   

14.
“现在。我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孤独。我只知道。在我们这里,像我这样的岁数提到再婚。我就会被很多的人戳着脊梁骨骂,包括我的儿子和孙子。” 甘肃省偏远农村的徐会英老人一席话勾勒出了中国农村丧偶老人内心的寂寥和无奈。在我们密切关注70后、80后、90后等群体的时候。这群丧偶老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的生命轨迹又将给未来和将要成为老人的我们产生什么启迪呢?  相似文献   

15.
65537的问候     
买了一本保罗·乔尔达诺的书《质数的孤独》,一个不认识的意大利作家。我是个孤独爱好者,抗拒不了几乎所有以“孤独”为名的书。  相似文献   

16.
任国芳 《中国出版》2022,(S1):81-84
《多年蚁后》是一本叙事巧妙、充满哲思奇想的童话,讲述了一个名叫童童的男孩,偶然间与蚁后成为朋友,获得抗拒孤独的力量,内心逐渐强大的暖心故事。作为当代文学名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孙惠芬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本书于2021年7月上市,第二个月便入选“中国好书”榜单。“我做梦也梦不到会写一部童话。”孙惠芬在创作手记中如是感慨。熟悉孙惠芬的人都知道,她从来写不了命题作文。她自称是很笨的写作者,创作这件事如同生命的分泌.  相似文献   

17.
正我觉得沈从文这一生,好似水云。在天为云,在地为水。虽被大风改变形状,但内心不变,终究是水做的。沈从文在青岛的太平角和昆明的翠湖,经常昂首观察天上的云地上的水。他在《水云》中写青岛海边的静思:"地上一切花果都从阳光取得生命的芳馥,人在自然秩序中,也只是一种生物,还待从阳光中取得营养和教育。因此常常欢喜孤独伶俜的,带了几个硬绿苹果,带了两本书,向阳光较多无人注意的海边走去。"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孤独六讲》,有人称“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果不其然,“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这样开宗明义的句子直接抛在了书的最前端.蒋勋这回看来是要动真格儿了.不过《老子》有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13)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网络对社交孤独的影响,探明网络使用和社交孤独双向影响的机制。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感及其投入三类七项网络服务使用行为的频率:1.社交型行为:使用社交网站、在线即时通讯、玩网络游戏;2.休闲型行为:观看网络视频、浏览购物网站;3.信息型行为: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检验交叉滞后中是否存在的因果联系。结果发现,使用在线社交网站、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时间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社交孤独;社交孤独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在线聊天、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与社交疏离感没有显著效应。不同的网络行为与社交孤独之间关系并非一致的,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行为会导致社会孤独,而社会孤独又会促使个体出现更多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行为。  相似文献   

20.
刘晓洁 《视听》2023,(10):110-114
网络空间中的媒介互动重塑了关系连接与发展的形态,青年群体的孤独与社交媒体连接的易得性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从线上音乐社区的媒介社交互动切入,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式,发现随时随地因兴趣匹配到一起听歌的个体在获得即刻情感支持的同时,获得了与更大群体的连接感;但反向来看,断连“离开”的自由与缺乏情感深层互动的“社交挫败”,为个体带来社交孤独与情感孤独的双重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