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拟研究挺举提铃至胸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及其与运动员的身高、体重、举起重量和技术水平的相互关系。一共调查了68个数据。借助于精密的测量用电影摄影机对举重运动员的挺举进行摄影。然后,通过对底片的分析,取得提铃至胸的时间和空间特点的曲线。受试运动员的身高为147-188厘米(平均175厘米),体重为52-147公斤(平均  相似文献   

2.
作者使用精密摄影机拍摄(每秒100格)国际级举重健将的挺举动作,然后对影片进行分析,研究挺举提铃至胸阶段技术的空间和时间特征。  相似文献   

3.
挺举技术由提铃至胸和上挺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提铃至胸 (即下蹲翻)技术是挺举中的主要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上挺。怎样节省下蹲翻的能量消耗,已成为重要的探讨课题.1  相似文献   

4.
标准挺举技术是由提铃至胸和上挺两部分组成。自六十年代末以来,提铃至胸动作早已普遍采用下蹲式。而上挺支撑历来国内外普遍采用箭步式分腿支撑技术。近几年国外有些优秀选手用半蹲式上挺技术创造了几次世界挺举纪录,国内的一些大型比赛中也有运动员采用半蹲式上挺。今年四月份在成都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中,国家举重集训队队员廖继光第一个用半蹲式上挺技术举起了183.5公斤,创造了75公斤级挺举全国纪录。  相似文献   

5.
挺举技术     
两手挺举是比赛最后一个项目。挺举举起的重量最重,对比赛成绩好坏有很大影响。挺举分为两个大的动作,即提铃至胸和从胸部上挺。挺举的阶段、步骤、动作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6.
标准挺举技术是由提铃至胸和上挺两个部分组成的。因为挺举重量大,为了省力和举得更重,就要缩短上提的距离,所以早已采用下蹲式提铃以降低提铃的高度.提铃至胸起立后,用伸髋和伸膝屈踝的上蹬力量,将杠铃挺至两臂在头上伸直。这后一动作,就是上挺。上挺支撑一般采用前后分腿的箭步式,其作用是:一方面降低上挺的高度,做到经济省力,另一方面是增大下蹲的支撑面和前后的稳定角。挺举箭步式分腿姿势,国内外已沿用了七、八十年。目前无  相似文献   

7.
举重提铃动作的运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铃是抓举和挺举的开始阶段,其主要作用是使杠铃获得一个初速度,并尽量靠近身体和支撑面,以减少阻力矩,为下一步的发力创造一个最佳的工作点。可以说提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下一步发力的质量。目前,关于提铃动作的力学研究很少,有关的资料和文章也不多见。用运动图像处理系统分析了举重运动员的提铃动作,通过对该阶段杠铃重心轨迹、膝关节与髋关节的角度、杠铃重心的速度与位移等参数的研究比较,发现运动员一开始提铃就伸膝伸髋并举,接着伸髋引膝,这与一般认为提铃分为3个阶段的观点有所不同。这也许说明伸膝阶段并非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8.
举重比赛中,运动员都要举起力所能及的最大重量。这时个别运动员常发生短时间失去知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去在推举中发生较多,现在推举比赛取消了,而在挺举提铃至胸后,杠铃停放在胸上准备上挺时也有失去知觉的现象发生。一旦失去知觉,就无法控制杠铃,杠铃会脱手掉下,人也会随之跌倒。不仪直接造成试举失败,而且如果保护不及时也有发生伤害的危险。运动员的实际体验是,大重量压在胸前颈下锁骨上时,眼前出现闪灼的光圈,头脑眩  相似文献   

9.
举重提铃至胸上挺横杠弹性变形的特点前苏联A.C.麦德维杰夫等尽管近些年来对举重练习的技术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在国内外的专业文献中有关根据举起的重量和运动员等级水平去研究提铃至胸上挺横杠弹性变形的实验性著作却为数不多。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只有根据作者的...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份为期六周的训练计划。制订本计划的目的是要让运动员在力量上超越以往的最好水平。计划中的运动量是以百分比的形式来表示的,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运动员。训练的时间为每周两天,也可适当增加。本计划仅适用于一些基本的力量性练习及举重竞赛项目,如卧推、深蹲、硬拉、提铃至胸、抓举和挺举等。而对辅助性练习并不十分合适。首先,你可把几项力量性练习错开安排在六个星期里。也就是说,可以在第一个星期里进行某一项练习,在第二个星期里再进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自1972年举重竞赛中取消了推举动作以后,挺举成绩的多少有了更加突出的竞赛意义。它不仅决定挺举竞赛的名次,而且直接影响着总成绩的名次。目前挺举的成绩我国仍然比较落后。虽然我国优秀运动员已经达到了200公斤大关,但与同级世界纪录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对挺举的技术研究已成为我国目前举重运动中的重点课题之一,它对提高运动成绩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挺举的技术研究,绝大多数都着重在提铃发力和予蹲环节的分析上,而对握距与支撑技术的力学分析和研究却极为缺乏。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了解举重训练中常用的高翻及窄拉类练习对挺举提铃的训练作用。研究方法:运用影像测量结合动力学测量,对高翻、窄速拉、窄硬拉等练习动作进行量化分析,重点研究了"人/杠"重心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曲线,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实例进行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与结论:发现这3种练习动作对于挺举提铃训练具有不同的作用特征,而且受完成动作质量的影响。训练中应将这些特征与训练目标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安排,并且要有练习要求,才能较好的达到训练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刘风英 《体育世界》2013,(10):79-80
本文主要采用的文献资料法、专家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选取广州市市体育运动学校的青少年投掷运动员进行研究。来探讨和验证训练手段的科学组合是否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卧推、快速颈后推举、快速卧拉、快速负重半蹲、连续跳栏架、快速抓举、连续快挺、快速负重跳、快速提铃至胸、快速高翻实验手段反映出的速度力量提高程度比对照组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使用Motionanalysis三维分析系统及Norexon 16道肌电仪,对一般水平的运动员在不同重量下进行挺举的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方面的测试。通过运动学和肌电图(EMG)分析,得出一般运动员在挺举不同重量杠钤时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此处分析尤·瓦尔达尼扬挺举215公斤的动作技术。电影照片复制图(图一)是这一动作技术的主要环节;图二是杠铃运动的轨迹。预备姿势(图一之1、2)两脚站距约为臀宽,脚尖稍外展。大多数运动员预备姿势时杠铃杆垂直投影线落在跖趾关节处,但瓦尔达尼扬在预备姿势中此投影线落在脚尖处,因此身体重心离开杠铃较远。躯干基本平直,与地面构成的夹角约为35°,臀部稍高于膝。两臂伸直,两肩的垂直投影线在杠铃杆稍后,头稍向后仰。握距比其他运动员的平均宽度稍宽。做好预备姿势后开始提铃。开始提铃时稍抬臀部,肩带向前移动与杠铃杆成同一垂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9名举重国际健将比赛条件下抓举同等杠铃重量时成功与失败的18次试举技术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优秀运动员特定负荷下成功试举与失败试举技术特点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动作的时空特征来看成功试举与失败试举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成功试举与失败试举伸膝提铃阶段合加速度矢量方向具有显著性差异,成功试举时提铃用力较均匀,而失败试举时运动员对杠铃不稳定作用力的方向是造成试举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举重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一、前言举重是我国的重点运动项目之一,也是亚运会、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且每年举行一次亚洲及世界锦标赛。举重也是我国民间较为喜爱的项目,开展较好,成绩较高。在六十年代,我国举重成绩就已进入了世界前三名,多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举重强国之一。其中挺举成绩尤为突出。“文革”后虽也破过几次世界纪录,但就总体而言,我国举重运动在世界上所处的水平已远不如前。除了训练等方面的原因之外,也有不少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例如提铃的预备姿势、开始提铃时臀位的高低、用力的大小、杠铃运动的速度和轨迹、提铃发力的早晚和部位、提铃时人体各关节运动的协调配合等。近年来国内对举重技术虽也作了一些研究,但多数由于研究方法比较简单,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一、序言提铃发力阶段是抓举完整动作中最重要的技术环节。这是因为提铃技术环节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提铃的高度,而提铃的高度则是能否完成全部动作的先决条件,因此,在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中,提铃发力是头等重要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19.
挺举的上挺部分近几年一直是我省不少举重运动员的薄弱环节 ,特别是一些少年举重运动员上挺更不理想。本文通过对不同级别少年举重运动员对比实验分析 ,采用借力推、半挺、胸上负重预蹲三个项目综合训练 ,来提高上挺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举重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举重成绩大幅度提高。目前,世界一些优秀举重运动员,特别是苏欧运动员,大都采用高臀位(膝角>90度)的起举姿势(特别是抓举),而国人对此多有疑议。本文试图通过生物力学分析,对高臀位提铃起举的价值进行初步分析。第一阶段提铃,主要靠伸展膝关节的力量将杠铃从地面提至膝前(上体前倾度不变)。在提铃时,膝关节向后上方运动,从而提高臀和肩的位置。在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