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日本人学汉语,普遍的反映是汉语发音难。日本人学汉语发音难吗?相对语言的其他几个要素来讲,准确地掌握汉语发音确实是使日本学生感到较为困难的一个问题。由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和历史关系,两国长期都使用汉字,直到目前为止,日语中还有许多汉语借词;汉口两个语种出于同一词源的词还在一半以上。在字义上,因古今不同和社会不同而在使用上产生某些差异外,两国共同使用的绝大多数汉字都有程度不同的内在联系,因此日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的缘起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出于对全球战略的考虑,开始制定使台湾与中国大陆分离的方案。朝鲜战争后,为了对中国实行全面孤立和遏制,美国开始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50、60年代,台湾问题成为中美两国之间斗争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3.
【专题导读】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完成,英国的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成为“世界工厂”。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法国、美国先后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引进中国、日本等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开展,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也深深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上英国和美国是有着解不开的关系。尽管如此,在文化上两个国家又有着许多差异,那么在文学评论上两个国家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受着这样文化差异的侵染,也就导致两国的人们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就英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展开了探索,就其作用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出两国因文化差异对文学评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德国和日本作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国家,在战争赔偿问题上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德国认真、积极,日本推诿、消极,甚至拒绝赔偿。两国在战争赔偿问题上表现迥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国所承受的来自占领国的压力不同;两国在美国罗织的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护网上所处位置和所起作用不同;德国有来自苏联以及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强大压力,日本则没有;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目标不同;两国政府及国民对战争反省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80年代、90年代以后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英国和日本采取一系列教育政策改造传统的公共教育体制,不断扩展公共教育的空间。现在,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的教育空间不是变得规则、协调了.而是在各自的地理环境中变得不规则了。对英国和日本的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英日两国菊在于公共教育空间背后不同的教育特质和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7.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完成.英国的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成为“世界工厂”。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法国、美国先后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引进到中国、日本等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开展,它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也深深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二战后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持续至今,它无论从规模、速度和影响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前两次.对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近卫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日本公然挑战《九国公约》对华政策的总原则,导致英日矛盾迅速激化。为此英国对远东政策做了较大调整,逐步放弃等待、观望的外交政策,走上援华制日的道路。英国调整远东政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利用中国的力量牵制日本,阻止日军南下,确保远东自治领的安全;二是阻止日本与德、意联手,确保欧洲和英国本土的安全;三是为争取美国的支持与信任;四是鼓舞远东自治领的士气。英国的远东政策调整完全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虽在客观上利于中国抗战,但同时也在合作中英道路上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对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很相似。进一步比较现阶段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影响与早期日元升值对日本对关直接投资的影响发现,由于投资背景不同,两国在投资规模、投资速度和投资动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80年代日本对美直接投资的扩张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而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波动大;日本对美直接投资主要是市场寻求型和贸易替代型,而受经济实力、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选择到美国当地生产的中国企业微乎其微,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一个明显动机是寻求战略性资产。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军事战略是南进还是北进是经过反复权衡的;最后南进军事战略能够得势原因是多方面:从经济利益考虑,美英在远东军力的薄弱,扭转中国战局、美英在东南亚对日本的制裁等。从经济、军事实力方面分析,决定了日本南进军事战略只能采取偷袭方式,也决定它的这个战略的最后失败。 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野心由来已久。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军部法西斯组织对国家政权的控制日益加强,日本统治集团明显地加快了其侵略的步伐。 当时,在远东阻挡日本军事前进的主要是中国、苏联和美国。 中国由于多年内战的消耗和军事力量的薄弱,已在1937—1938年的战事中被逼到了西南一隅。尽管日军取得了巨大军事胜利,但它始终无法彻底打垮中国军队,从而迫使重庆的蒋介石政府投降。 美国和苏联无疑是日本的两个劲敌。就总体实力而言,日本既比不上苏联又比不上美国,因此日本无意与两国同时开战。但是与两国中的一国单独开战的想法在日本军方看来,还是可行的。 当时日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应该把谁作为自己的对手,应该制定怎样的军事战略。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入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入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恽代英早期成长经历正值近代中国发生转型的阶段.在此阶段日本一举成为东亚的霸主,中国则陷入列强瓜分的危机之中.由中日冲突而引发的中国民族存亡观念,在清末民初的教科书中以“反日思想”的样貌呈现出来,而恽代英就是在这种“反日教科书”的熏陶下成长为一个致力于拯救国家危亡的爱国志士.从一战到五四期间所发生的排日运动,恽代英都参与期间,在此过程中,他的民族思想和国家观念趋于成熟.在五四运动期间,恽代英的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反日”,而是把“日本”作为中国的“救亡之具”,通过传播日本的侵华故事来弘扬爱国主义观念,启蒙大众.在启蒙与救亡之间,恽代英的“日本观念”是矛盾的,但在实际的救国实践中期矛盾的日本观念却又奇妙的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刘子玉 《历史教学问题》2020,(2):116-123,99
在东西方冷战时期,英日两国各自作为美国的盟国,在欧亚国际政治领域支持美国的遏制战略。1955年,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获得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成员国地位,但英国拒绝承诺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问题从此成为直接影响英日通商关系发展的重大因素。1962年末,英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通商航海条约,规定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然而,日本商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受到差别对待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英国商人在进一步开发日本市场方面也面临着来自日本政府的重重阻力,互相清除残存的贸易壁垒成为此后英日贸易谈判的长期议题。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十余年间,英日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日本不再轻易对英国做出让步,致使旨在彻底清除双边贸易壁垒的长期自由化计划谈判最终失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后英日关系发展模式的逆转。  相似文献   

14.
在早期留欧教育的铺垫下,本着“实业救国”的宗旨,20世纪初掀起了留学比利时的热潮。在当时的欧洲国家中,比利时是欧洲最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较之于当时实业欠缺的中国而言,比利时成为了以端方为首的官员关注的焦点。加上留比所需经费较其他欧洲国家低廉,比利时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欢迎的态度,派遣留学生赴比势在必行。而20世纪初兴起的留比运动,不仅数量上与留英、法等量其观,而且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在地理学上做出贡献的翁文灏,在天文学上具有开山贡献的高鲁、蒋丙然等。论文对近代留比教育运动缘起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为进一步研究留比教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教学"是教学理论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对不同时期教学论教材中的教学概念变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主流教学观念的变化。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教学概念的主流认识相继受到日本具有赫尔巴特学派倾向的教学理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苏联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影响。80年代后,我国对教学概念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普遍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活动。不同时期的教学概念对"教学的教育性"问题的表述,反映了教学概念通常不是对客观存在的教学的描述,而是对应然教学的一种规范。这种规范性的教学概念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16.
邓峰 《历史教学问题》2020,(1):77-84,166
朝鲜半岛对日本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75年4月,在印度支那革命迅速发展之际,金日成率领朝鲜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这引起了日本的高度关注。日本主要担心朝鲜和平统一半岛的政策若发生变化,势必对日本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而日本盟友美国亦十分重视关乎日本安全的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动。美国驻东京大使馆一方面评论日本对金日成访华的认知,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日本探寻金日成访华的详情。而且,美国驻日使馆还从第三方外交机构收集有关金日成访华的信息。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美国驻日使馆的评估为福特政府对朝鲜半岛形势的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并为美国维持对朝鲜半岛政策现状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条约与朝贡之紧张关系,洵为理解19世纪末中韩关系近代转型过程之关键。欧美列强及明治日本固然坚持近代条约关系,以排斥与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其实际外交立场仍依现实利害关系而有所变化。1866年丙寅洋扰之际的法国与1871年辛未洋扰之际的美国,相继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以禁阻清政府干涉,进而以侵略朝鲜行动而予以武力之冲击。至1876年与1882年,明治日本与美国则分别以条约明文有意否定了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至1885年以来巨文岛事件之际,英国甚至不惜代纳朝鲜对华朝贡以获取清政府外交支持,俄国亦欲签订协议承认中国宗主权,以保障其在朝鲜利益,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则向李鸿章提交《朝鲜办法八条》,试图承认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而实现对华合作方针,应可称之为“参入”性利用态度。所谓“条约取代朝贡”说反映到19世纪末中韩关系史,实为复杂曲折之动态进程,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国民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实现中日停战,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此,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与外交方面多管齐下。显见,此时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九一八事变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既折射出中日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微妙的调整。然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仍是基于依赖国际调停的方式来解决中日争端。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国共内战时期,英国对中共的态度大致经历着由反共走向“亲共”的转变历程。英国对中共态度的转变,从宏观上受到二战结束之初美苏冷战背景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内战局势以及中英关系中香港问题的影响。从根本上而言,内战时期英国对中共态度的转变,与此间英国对华政策基本保持一致.在这种表象性的态度转变背后,英国外交政策中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信仰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是人生观的重要问题,而且是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枢纽问题。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信仰与未来中国社会信仰结构的重组和变迁有很大关系。对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应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时镱.努力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