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立足于政治文化视野,进行"长时段"的考察,苏轼是幸运的:他不仅是"科举社会"的成功者,而且是求仁得仁的党锢清流。至于其不幸,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一个样本:士大夫之被贬谪,不是自苏轼始,也不是至苏轼终;就士大夫受处罚的程度而言,苏轼既非空前,更非绝后。因此,不宜诉诸道德主义情绪将其放大。  相似文献   

2.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政治上虽失意,诗词创作却达到高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即是苏轼贬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可以看作一次心灵的体认,是心灵在精神家园的复归。同时,融入庄子"圣人"、"神人""、至人"的人生境界,以及禅宗"任运自在"的思想,使这首词超越了一般的即景之作,而具有了深沉的哲思。  相似文献   

3.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黄州三绝"更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本文拟从此出发,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定风波>一词中潜隐在旷达超脱背后的是词人感叹"人生如梦、虚幻不实"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苏轼的贬谪创作中反复出现,而这种心态恰恰是禅宗的精神内蕴.即用一种"寓身物内,超然物外"的冷静态度去反观宇宙人生,将自己的心灵、视角超乎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界之上.宋朝文人的佛老之风以及苏轼的人生遭遇,对苏轼贬谪期间词作创作的精神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前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所作,因其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这篇为《前赤壁赋》。全赋文字优美,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寓哲思于写景叙事中,是古代辞赋中的优秀之作。同时《前赤壁赋》中蕴含的关于人生和自然的哲理以及苏轼乐观豁达的态度对于当代人也有着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贬谪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苏轼黄州时期散文的分析,褒扬其积极面世的洒脱旷逸,赞美其才华横溢的诗心雅韵。  相似文献   

7.
苏轼人生的大半部分时间,都处于贬谪生涯中,佛禅使得苏轼在痛苦的贬谪生涯中能安然自若,泰然处之。将苦难化解于无形,化解于内心之中。佛学的般若空性彻照人生,自我解脱,随缘自适,以超脱豁达态度对待自己和人生,同样也启迪了苏轼的谐趣词创作。  相似文献   

8.
苏轼人生的大半部分时间,都处于贬谪生涯中,佛禅使得苏轼在痛苦的贬谪生涯中能安然自若,泰然处之。将苦难化解于无形,化解于内心之中。佛学的般若空性彻照人生,自我解脱,随缘自适,以超脱豁达态度对待自己和人生,同样也启迪了苏轼的谐趣词创作。  相似文献   

9.
陆游对苏轼的认识与评价,是在南宋前期朝野普遍推崇“苏学”的政治氛围与学术背景下逐步完成的,其注重对苏轼气节襟怀与贬谪逆境之中的创作成就及其影响的评价,就带有受此风气与评价视角影响的明显印迹;然而,陆游评价苏轼这种标准与特点的形成,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其仕途坎坷与人生失意,使他与苏轼最容易产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表达其英雄相惜的知音之慨。  相似文献   

10.
陆游对苏轼的认识与评价,是在南宋前期朝野普遍推崇"苏学"的政治氛围与学术背景下逐步完成的,其注重对苏轼气节襟怀与贬谪逆境之中的创作成就及其影响的评价,就带有受此风气与评价视角影响的明显印迹;然而,陆游评价苏轼这种标准与特点的形成,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其仕途坎坷与人生失意,使他与苏轼最容易产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表达其英雄相惜的知音之慨。  相似文献   

11.
苏轼,北宋一代文豪,怀有一颗积极入市的报国之心,踏入官场,几经沉浮,领悟人生,成就了贬谪生涯中的乐观旷达。  相似文献   

12.
苏轼前往贬地的心理准备以及心态建设对研究他的贬谪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途经江西,在赣州停留了一段时间。赣州秀美的自然山水抚慰了他孤独寂寞的心情,淡化了他贬谪的痛苦。苏轼在赣州时期也有浓厚的人生无常之感,江南水乡特有的烟云凄迷加深了他内心的迷惘。赣州浓厚的佛禅文化助苏轼洗涤了自身的尘垢,恢复了自性的清明。赣州境内的大庾岭是苏轼前往惠州途中要翻越的最后一道大的自然障碍。险恶的自然环境并未困扰苏轼,反倒促成了他精神的升华。从大庾岭南下,他逐渐把贬谪之路化为了追求大道的成圣之路。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奋厉有当世志”,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用世;贬居黄州之后,苏轼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在词作方面进行创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意蕴与人生情怀。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遭贬之后向往隐逸生活的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执著于现实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14.
南宋名臣李纲在建炎年间罢相后被贬谪,追随苏轼的足迹到了海南。李纲是苏轼的承继者,次韵、和苏是他承继苏轼的外在呈现,而高扬内在主体性,明了"吉凶妖祥之理",这是得苏学真谛的,思维也获得了哲学意义的提升。故最终他才能自豪地说:"老坡去后何人继,奇绝斯游只我同。"虽然李纲在贬谪海南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天,或许他只能成为"老坡去后"粗浅的承继者,但他却通过提升主体性以抗外力的打击,得苏轼逆境人生之精髓,成为真正的践行者,这也正是他对苏轼承继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苏轼,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纵观其一生,宦海沉浮,变幻莫测,但他胸怀坦荡,能处之泰然。他超然、坦荡人格的形成,内容丰富、成就卓然的诗歌创作,与他遭受贬谪,身心得到历练密切相关。研究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生领悟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6.
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痛苦的人生经历中苏轼不断思考。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融通,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让苏轼形成了淡泊、通达、恒久的人生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首词中苏轼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从中可以看到苏轼面对人生挫折,超然物外又依旧对社会人生充满关爱责任,依然保持志士仁人的人格本色.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斯坦利&#183;金斯伯格(Stanley Ginsberg)是英语世界使用“知人论世”法研究中国古代士人流寓文学与贬谪心态的少数学者之一。金斯伯格对苏轼从“乌台诗案”至贬谪黄州时期的代表作进行了评骘,勾勒出被政治事件强迫离朝的苏轼如何使自己与隔离开的社会和世界再度取得和谐心态的转变过程,尤其是通过剖析苏轼作于黄州的作品,解读出他如何将自我定位从“臣”到“人”的思想转变过程,发前人所未发之覆,结论也颇有见地,将英语世界的苏轼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穷困潦倒,在买田归来途中遇雨,后来就写了《定风波》这首脍炙人口的词。那时他虽然处境艰难,而词中却始终洋溢着超旷之气和对风雨的不屑,流露出一种坦然自如的浩然之气,没有一丝逆境中人们惯于流露的忧伤和哀怨。这正是苏轼超拔人格力量的显现,是他寻找人生至境的思想体现。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首词:  相似文献   

20.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47岁,这一年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个年头。是年三月七日,苏轼去黄州东南三十里沙湖(亦称螺蛳店)看田,因生活所迫,他想买几亩水田,有朋友作介,这次他是前去看看是否能买。途中遇雨,一行人都被淋湿,苏轼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