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学校美术课程观的转向呈现出从实用技能到儿童经验、从儿童经验到学科理性、从学科理性到生活经验重构、从生活经验重构再到批判理性的发展趋势,显示出钟摆式、多样化的特征。美术课程观是影响学校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教师实践的重要因素,理想的美术教师的课程知识构建应融合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在动态中构建美术课程知识。  相似文献   

2.
正高中美术新课标要求尽可能挖掘自然资源和校园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以弥补国家美术课程的单一与不足,发挥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学习到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多样性和实用性的需求,是当前美术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美术教师应该从自己的经验和专业角度出发去探索新路,将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设  相似文献   

3.
课程重构是新时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新领域,它使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由理论形态转向学校实践形态,让行业性和地域性实践知识走入课堂。课程重构的基本取向在于从经验走向实证,从静态走向行动,从单一走向统整。职业学校教师应进一步更新课程观,聚焦“立德树人”,融合“岗课赛证”,以“初构—解构—创构—再构”重构课程,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在课程建设上的深度卷入与自我表达,实现由教教材到教课程,由做课件到做课程的教学转变,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能力。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课程论学科的母概念,其含义自古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由此分野为成人控制和学习者自主两条路径。从微观上看,课程实质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总和及其组织方式与实施进程的安排;从中观上看,是指学生在学校指导和影响下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及其过程;从宏观上看,是各种课程主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5.
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这三种课程观在新世纪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表明,课程观的转向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这三种课程观在新世纪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表明,课程观的转向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这三种课程观在新世纪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表明,课程观的转向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建立三级课程体制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如何开发、利用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以弥补国家美术课程资源的单一与不足,发挥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多样性和实用性的需求,笔者凭借本地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在美术课堂内外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点滴经验及体会整理成文,与美术教育同仁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包含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中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特点,在中学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构建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加深专业学习,保证美术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大教育理论学习的力度,提升支持性知识的质量;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不断丰富实践性知识;扩大阅读范围,提高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郭元祥 《早期教育》2005,(7):i003-i00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新课程观不应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杜威的课程哲学是其全部教育哲学的核心,而杜威的儿童课程观是其全部课程哲学的基础。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学科逻辑与心理经验的关系问题。学科逻辑本身不是儿童课程,但它与儿童心理经验具有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都具有经验性质;倘若提供恰当环境和条件,儿童心理经验可以生长为学科逻辑。儿童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构成教学过程的"两极",由前者发展到后者,是经验的持续改造。儿童课程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构成:儿童当下经验中的学科要素;学科的"心理方面"。儿童课程的种类划分可依据"学科是从社会生活逐步分化"的原理来进行。学科逻辑"心理化"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课程开发艺术主要包括"解释"与"引导"。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杜威的儿童课程观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课程整合再次得到了重视和重新认识。音乐课程整合需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音乐化的方法与其他相关课程相融合。它基于知识的关联性、儿童个体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以主题为依托,打破学科内、外之间的限制,统整课程内容的课程结构。以《动物狂欢节》为例开展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与信息技术、动画等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的综合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13.
陈传东 《新课程研究》2010,(6):70-71,80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科课程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儿童的经验,造成学科课程和儿童经验脱节。由于教学的最终评价依据主要是学生经验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创造儿童的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课程观要求教师关注儿童的经验,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笔者认为,关注儿童的生活,创造儿童的课程可以从重视儿童的经验和教材心理学化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课程观与教育代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立志 《教育科学》2002,18(4):31-33
从教育代价的视角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理性的尺度,不同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会引发不同的教育代价:学科中心的课程观注意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儿童中心的课程观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但却丧失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强调了个人的情意,但却往往会导致人的认知发展的落后,不能达到其所追求的学生的“自我实现”;社会再造社会的课程观所付出的最大的教育代价其课程主张在教育实践中不能很好地达到实施。教育代价的研究有助于理性地制定课程目标、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科学地进行课程组织。  相似文献   

15.
<正>以构建校本课程的方式,开发与利用乡土美术教学资源,拓展美术教育的内涵,并以美术自身独特的方式传承地方传统文化,这已成为广大美术教师的共识。但一般的校本课程是基于教师编写的,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想法写成的,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点、生长点,也缺乏儿童的稚趣。为此,笔者进行了基于学生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研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着手,通过向学生广泛征集  相似文献   

16.
如何从传统学校走向新型学校?建平进行的是一场学校课程的重构,模块并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模块化,更是学习方式的重构,这场改革让学生抛开了学科系统的束缚,从而通过真实的生活去体验知识、发现知识。从建平的实验中,我们能看到重构学校课程是学校从传统走向新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国家至上而下进行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带来了学校美术教学的重大变革,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人才培养"母机"的高等美术师范院校,积极应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深入研究实践,科学调整课程结构,形成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这为培养新型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燕青 《江西教育》2022,(16):85-86
“双减”背景下的美术教师,不仅是美术课程的实践者,更是美术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在“双减”背景下,美术“居家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入手,设定板块时间,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通过设计、开发、实践美术“居家课程”,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向生活延伸、拓展,让学生过上幸福的美术“居家生活”。  相似文献   

19.
<正>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改革学校课程,但是当前部分学校的课程目标、内容、结构、资源是围绕学科与知识来进行组织的,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儿童,课程的适切性不够。课程要适合儿童,就必须围绕儿童来组织学习。为此,我校初步构建了"为了生长的儿童课程",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统  相似文献   

20.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课程的逻辑组织方式。学科课程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出发点组织课程,以成人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编排、组合、传递。经验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经验或活动为逻辑展开课程,提出了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儿童的心理逻辑相统一的论点。依据皮亚杰和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我们可以反观儿童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的逻辑起点就是人在"活动"中产生的"学习经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将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构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