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华人小说有深远的影响,在进入西方本土文化时,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的冲突,使西方华人小说充满了文化的矛盾。新老移民的文化情结,使他们始终具有灵魂的漂泊感,以边缘人的身份和尴尬的文化心态,无法最终跨进西方文化的门槛。而东南亚华人小说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血缘的关系,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都对东南亚华人小说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的西化心态,可以称为殖民文化心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出现了两种现象:殖民文化意识在文学主张上的充分表现;在实践上殖民文化心理与反殖民文化并存。它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导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学观,丢掉或挫伤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二是使民族文学现代化的路程发生曲折和产生畸型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存在一种语言文化的歧视与逆歧视现象,这种现象在后殖民时代的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大行其道。西方对东方数百年的殖民,形成“西方人文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其结果就是在西方对非西方的殖民歧视的同时,非西方国家民族对自身语言文化的自信缺失。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是消除这种现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文化殖民是政治殖民和经济殖民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在资本进行全球扩张的不同阶段,殖民的主要形式也在发生改变。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文化全球化显然带有强烈的文化殖民色彩。文化殖民采取知识与权力的融合,进行理性伪装下的知识生成,造就"内殖民"的文化陷阱。后殖民理论虽然对东方主义这一文化殖民理论进行了批判,但批判的软弱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后殖民国家所超越。后殖民国家要想防范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除了要完善话语防御策略,还要切换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5.
对西方文明的幻灭感使劳伦斯本人对寻求一片未被基督文化所污染的净土怀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急切地想要逃离他的社会,从异质文化与种群中寻求再生。这种对文化他者的激赏与对本位文化的反思使他在后期作品中能够挑战与解构西方基督文化中心论,表现出强烈的反殖民主义倾向。在阅读其后期小说《羽蛇》时,可以感受到劳伦斯强烈的反殖民话语。  相似文献   

6.
《子夜的孩子》是"后殖民教父"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实现文化殖民的消解和完成被殖民者身份的确认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在殖民主义消失的今天,新的文化殖民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现代民族国家。通过对《子夜的孩子》的解读,了解文化殖民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和作者力求消解西方文化中心意识,从而使边缘的非西方的民族文化回归到应有位置的文学意图。  相似文献   

7.
在《爱米莉,爪哇,1904》中,殖民模仿出现逆转现象,殖民者不再是被殖民者模仿的对象.一些殖民者甚至渐渐放弃自己的原有身份,模仿被殖民者的行为方式,甚至进入他们的文化环境,从此不再返回自己的家园和故国.这种逆转现象显示殖民地的潜藏文化价值,促使人们反思西方的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8.
萨义德作为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个旗手,在其皇皇巨著《东方学》中揭示了东方主义将东方(主要是伊斯兰世界)文化与人民当作异域猎奇的风物使其本质化为一种异己的对象的历史建构,这种建构使东方沦为西方的他者,分离了自身的文化认证从而在西方赋予的镜像中参与了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的殖民话语行动。本文试图从萨义德的批评立场出发沿着其从拉康及福柯继承而来的学养轨迹进一步探讨东方主义作为西方的政治欲望是如何运行其殖民话语模式的。  相似文献   

9.
塔伊布·萨利赫被认为是一位探寻中西方矛盾及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政治"性作家,他的《北迁季节》是对他"政治"性作家的头衔精确详尽的阐释。尝试对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关系进行解构,对文化殖民的强有力反击,并对西方殖民话语进行颠覆。  相似文献   

10.
西方作家笔下的上海是一个神秘而恐怖的东方都市.在西方殖民帝国对中国的认知网络上,中国往往被看作是一个沉溺于鸦片梦幻中的最具有东方性的非现实的国度.关于中国的一般知识,也是一种话语权力结构,构成了西方帝国殖民体系的认识论基础.通过那种虚幻的中国叙事,有意识维护着西方殖民帝国的认知网络,任何一种危害帝国安全的因素,都被想象夸大在各式各样的中国叙事之中,形成坚固的防火墙,阻挡来自异域的危及帝国认知网络安全的"病毒".萨克斯·罗默创造的傅满楚形象,典型地展现出西方关于东方中国的神秘而恐怖的心理状态,而这一形象的多元化传播也体现出西方殖民心态下关于中国的认知网络的运行轨迹.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文化语境中,这道"防火墙"成了阻碍东西方跨文化交往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猛烈批判,促进了殖民教育史的研究。西方文化霸权在殖民地的实现方式是:殖民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力压制与文化霸权的建构,被殖民者自我技术的生产,以及双方文化的杂糅。这也蕴含在殖民者对西方教育霸权建构的历史之中。通过牢牢掌握殖民地教育的统治权,殖民地人民与殖民教育的合作,以及殖民地教育对西方教育的反哺,殖民者构建了西方教育的霸权地位。后殖民主义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在于:揭露殖民教育压迫殖民地人民的历史,呈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教育的历史,描述殖民政策下土著教育不平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殖民者文化与殖民地文化的对立在后殖民时期表现为两种文化相互的杂交,这种含混杂交的文化态势使殖民地文化失去了其完整的本真性。作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作家V.S.奈保尔,在其早期的代表作《毕司华斯先生的房子》中,通过一个印度大家族图尔斯家族的衰落和解体,展现了前殖民地特立尼达地区印度移民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侵袭下最终的失落和解体。这种印度文化根基的断裂造成了前殖民地印度移民文化家园的沦落,和他们本身的"无根感"。  相似文献   

13.
种族之间以及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存在着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女性被殖民者身上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在《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沈从文通过描写女主角萝对男性以及殖民者双重屈服的"被殖民"心态,表现出他对于女性独立以及民族独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近代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近代知识分子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显得矛盾重重.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怀疑与否定,承认西方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传统文化眷恋不舍.王韬的文言小说正是反映了文化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这种特殊心态,他在妇女观、婚姻爱情观、科举观等几个方面都体现出经过了西方文化洗礼的崭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传统文化仍然藕断丝连.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文化互动与文化表征手段,翻译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翻译的整个过程受到意识形态、权力、翻译的目的等诸多因素的操控。在西方殖民时期,受殖民扩张与征服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西方翻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殖民文化对殖民地文化的压抑与征服。  相似文献   

16.
《临城劫车案中之福尔摩斯》以民国轰动一时的“临城劫车案”为叙事背景,戏仿了西方侦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斗智情节。在小说滑稽嬉笑的表层叙述下,实则隐含着周瘦鹃对现实强烈的反讽意识及其作为半殖民地文人的民族本位立场与解殖民诉求。同时,小说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周瘦鹃的伦理困境、保守倾向与身份焦虑等解殖民迷思。从半殖民与解殖民的视角解读文本,为研究民初半殖民地文人抵抗殖民的文化心态,为探讨个体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深刻关联提供了别一视窗。  相似文献   

17.
冯道如 《文教资料》2009,(26):71-72
本文概述了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历史文化符号被商业电影借重以迎合西方他者关于东方想象的创作现象,以影片细读的方式分析了这种现象在电影表意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情况,并借此揭示了由此导致的历史及其历史人物在文化归属意义上的"缺席"状态.  相似文献   

18.
华裔美国文学涉及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和被"他者"化的人群,华裔美国作家们往往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他们极力想获得一种稳固的身份认同和得到所寄居社会的认可,充分利用互文性策略,挖掘和改写故国及别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作品内容,或是用东方的艺术形式讲西方的故事,或用西方的观念讲东方的故事,或是寻求东西方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一方面解构了西方对东方及东方人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在解构的同时重构了对多元文化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强大的电影文化面前,东方电影常常被肢解、扭曲,以贫弱的形象验证西方强大的神话,东方被西方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利结构,陷入了西方文化殖民。中国电影应从古老文化中吸取营养,努力从边缘走向前台,勇敢自信地言说自我,以本来的面目向世界展示优秀的中华精神和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强大的电影文化面前,东方电影常常被肢解、扭曲,以贫弱的形象验证西方强大的神话,东方被西方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利结构,陷入了西方文化殖民。中国电影应从古老文化中吸取营养,努力从边缘走向前台,勇敢自信地言说自我,以本来的面目向世界展示优秀的中华精神和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