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设计自主阅读任务单的必要性从2019年9月开始,上海开始使用统编历史新教材,高一年级使用《中外历史纲要(上)》,此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内容量大、叙述精炼。如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包括三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以及"两汉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近读汤用彤先生《魏晋玄学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版),其中《王弼大衍义略释》论述"易学关于天道,辅之以《太玄》,东汉末最为流行……今日欲知汉代宇宙说如何演为魏晋玄学之本体论者,须先明汉魏间易学之变迁"时,例举新旧《易》学冲突之事实,其第三例为荀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的关中不仅是雄视天下的"天府之国",更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与文化高地。东汉皇帝为了绍继西汉,取得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对关中西汉帝王陵墓格外重视,从开国皇帝刘秀开始,就确立了定期拜谒、祭奠关中西汉十一陵的制度。刘秀之后的东汉皇帝,大都能继承刘秀的遗风,多次亲临西京长安,祭祀关中西汉帝陵,充分显示了关中西汉十一陵在东汉政治和礼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5.
《说文》释语所见"仆倒"类常用词有"仆、僵、顿","仆、僵"始用于战国后期,"顿"始用于西汉;从东汉文献看,"仆、僵"是最常用的"仆倒"义动词,使用频率既高,用法且多,"顿"虽少有用例,但"仆倒"义已成熟,可作为"释语"使用;"倒"的"仆倒"义见于西汉,到东汉也只零星使用。《说文》"释语"中的"仆倒"义常用词与东汉文献所反映的情况高度一致,因此,从《说文》"释语"关照东汉常用词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曾提出儒释相合于"性情",他依据的儒家经典是《易》、《论语》。因此,《易》是柳宗元思想来源之一,本文主要从其对易学态度、易与心性思想、易与大中之道三个方面尝试性分析柳宗元的易学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7.
《周易略例·明象》凝聚了王弼对易学这一天人之学的总体看法和主要致思取向。鉴于两汉象数易学家在易学诠解理路上拘泥于象数之弊病,王弼以一个开风气易学家的高明卓识与学术担当,高举义理大旗,重开易学新风,为以义理解易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证明。《明象》篇就是他一扫两汉繁琐注易、解易的象数之风,批判地解构前代易学家的治易路数,对易学进行义理向度重构与新诠之代表作。王弼易学的新理路建构从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论述中展开,凸显"意"的方面,并提出了得意忘象与得象忘言这一具体而微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易学思想之发展可分为前后三个阶段。以"龙场悟道"为分界,此前之阳明易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程朱易学之因循,而基本不作自身之发挥;"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则是发挥易理以证其"道";随着工夫之精熟易简,王阳明又提出"良知即是易",指出二者本体与工夫之一致性,此为阳明易学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良知与易道圆融。  相似文献   

9.
后妃制度是绵延我国古代社会数千年的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是男尊女卑观念下的历史产物。汉代后妃是古代后妃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从出身来看,西汉后妃出身下层者较多,东汉后妃则大多出自豪门。西汉册封皇后以帝王宠爱与生育皇子为主,东汉则以德为先。两汉后妃大多受教育程度较高。西汉后妃以雅善歌舞为主,东汉后妃以熟读儒经为长。凭借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杰出的政治才干,两汉后妃成为中国历史上后妃参政的代表性群体。与后世相比,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3世纪末东胡破灭后。乌桓即活动于历史舞台,直到东汉末年记载连续不断.鲜卑至东汉初年才出现于史书,之后塞外乌桓和陆续出塞的及东汉北边郡县南迁后留在原地的乌桓都没再以乌桓这一族名露面。鲜卑与东汉“始通驿使”的同时,乌桓在有可能强盛于塞外的情况下,仅因东汉皇帝“以币帛赂乌桓”就降入东汉十郡塞内。基于以上史实本文认为,西汉时鲜卑没被载入史籍是因当时他们非常弱小不能引起中原的注意。后因中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加之东胡及其他语族人口的大量并入,鲜卑才得以强盛。  相似文献   

11.
谥法源于西周,秦时短暂废除,西汉恢复。西汉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身谥号的皇后,直至东汉,后妃有谥逐渐成为定制。西汉后妃多从帝谥,东汉后妃普遍有自身独立的谥号。东汉后妃美谥居多,但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生前行迹未必完全相符。由于身份地位限制,后妃谥字与皇帝多有不同。与后世相比,汉代后妃谥号用字更为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12.
东汉"三独坐"是指当时的御史中臣、司隶校尉、尚书令,三者在东汉官僚制中地位崇高,这是与他们的职权相适应的。御史中臣、司隶校尉、尚书令三者各自相对独立地行使职责,且相互监察,相互制约,反映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变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黄门鼓吹说     
黄门鼓吹既是东汉乐人、乐种之名,又是东汉乐署之名,但许多学者至今仅认可前说而否定后说,本文则认为二说均符合事实,皆能成立。另外,在东汉作为乐署之黄门鼓吹,其职能与地位除协律一事外,其余与西汉乐府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4.
关于《周易》爻辰说的新诠释周成名,赵岳琪爻辰说是象数易学的范畴,产生于西汉,经京房先生精心雕琢和阐释并将十二地支纳入八卦中。其配法为阳支左旋,阴支右转。后东汉郑玄又发展了交辰说,将历法中地支纳入《周易》六十四卦中,且以一交配一支,从乾坤两卦得来全部六...  相似文献   

15.
简册《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例》为东汉初年窦融控制河西时所颁布发放俸禄的有关规定。其规定的"以谷为俸"与西汉及东汉的俸例内容都不同,带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俸例标准的降低,也映射出了西汉末年割据势力并起,战火纷争使经济发展受到了阻力;再者王莽时期对吏禄制度及币制的改革,都对窦融治理河西时所颁布的政策及河西地区的经济都产生了影响,《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例》即为很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16.
汉代河西人口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前期的河西人口约十二万左右;经过西汉中后期对河西的大规模经营,到西汉末年,河西人口已有五六十分之众;东汉时期户口隐匿非常严重,故《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河西人口数低于实际数量,但因东汉西北边疆政策已由汉武帝以来的积极进攻、主动进取变为消极防御、被动退守,因而对河西经营的规模与力度都不能与西汉同日而语。加之东汉中期以后局势动荡,战事连绵,东汉时河西户口数西汉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是可信的,而且越往后,下降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7.
界定作为学科规制的侨易学研究对象的"侨易现象",强调其既非单纯的位移现象,也非纯粹的思想现象,而是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结合,并规定其内涵与外延。进而讨论侨易现象的动态过程与静态确立,在动静相峙的互补维度中来理解其基本结构;同时以现象学、符号学为例,强调侨易学与各学科知识间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东汉封建政权是在血和中火建立起来,它的成立意味着封建制度的复苏。东汉政权是由豪强地主阶级创建、依靠大地主支持而出现的。刘秀所建立的政权即称"汉",当以刘邦所创建的西汉王朝继承者自居。所以其统治制度,大体均沿袭西汉旧制。不过,由于历史的发展,事实已经暴露西汉政权许多制度和措施,并非十分理想。重建封建地主政权成了摆在光武帝面前的头等大事。如何安置功臣外戚,怎样对待士人文吏,是考验刘秀治国理政方法的问题,也是最能体现刘秀真挚情感流露的。  相似文献   

19.
四、三国时首都的格局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导致群雄并起,纷纷割地称雄。原来从秦始皇开始的统一的王朝,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年的统一,第一次出现分裂,形成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之势。原来在西汉时,选择了在关中盆地中建都,因当时渭河流域无论在人口、经济实力上都居于绝对优势。加上南有秦岭、东有黄河、西北有山地、关塞,被称为被山带河,四塞为固,居高临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此,刘邦听从娄敬与张良的建议定都于关中长安。东汉时,因黄河下游地区,特别是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河内地区农业经济十分发达,临近洛阳…  相似文献   

20.
<周易>以及整个传统易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想及思维.本文通过对易学与逻辑学的关系、中国逻辑史和易学的现代逻辑学的研究,探讨了研究易学逻辑思想及"逻辑易"的方法论问题,以促使易学的逻辑学研究能够在合乎学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