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朱熹在《诗集传》中将《郑风》的情诗视为“淫奔之诗” ,但从内容上看 ,这部份诗并无“淫奔”迹象。朱熹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的“郑声淫” ,但孔子的原意不是指“郑声”的淫荡 ,而是指郑国音乐细而高的特点 ,“淫”字不是内容上的淫秽 ,而是就音乐形式不合传统“雅乐”的标准而言。“郑诗淫”之说实质上表现了身为理学家、文学家的朱熹在研究《诗经》时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课本注释日:“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并不恰当。因为它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究其原因,是注释者把句中的“约”字解释错了。事实上,  相似文献   

3.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形成和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有重要的帮助。本文认为,孔子的“仁”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思想的沉淀有着重大关系,孔子从历史和社会现实中吸取营养,最终形成“仁”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个体人格以“和”为美、人际以“和”为美与天人以“和”为美三个层面阐释了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内在意蕴。孔子强调个体人格之“和”是实现天地万物之“和”的根本。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为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论语》为研究资料,对孔子思想中的“义”的具体内涵及其关系、“利”的具体内涵、孔子“义利观”的两个方面及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特别精采 ,生动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问题时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循循善诱 ,传神地表达出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那种和谐融洽畅说欲言的氛围 ,令人为之击掌叫绝。但令人遗憾的是 ,当子路发表自己的见解后 ,作为老师的孔子有意或无意地那一“哂之” ,却让人感到有些残忍和不平。这温柔的一“哂” ,“哂”掉了孔子作为“圣人”应有的大度和宽容 ,“哂”出了古代教育思想存在的弊端和缺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陪孔子坐着 ,孔子很自然地问起各位弟子的志向 ,孔子说 :“你们平…  相似文献   

7.
人为什么要吃饭?三岁的小孩也懂得这个道理:为了生存,要生长,就必须吃饭。特别是因为不吃饭就餓得慌,所以,吃饭成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人要吃饭,天天吃饭,谁也不嫌麻烦,还千方百计地想吃得好一点,搞什么“营养学”、“调味学”、“菜谱”之类,真是津津有味,不厌其烦。  相似文献   

8.
孔子“温故而知新”是对人认识世界的一种真理性概括,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孔子思想的形成就是他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是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统摄了孔子对待整个传统、对待一切知识形态的态度。他是通过言说“为师”的具体事实来阐发其认识论的一般。  相似文献   

9.
"君子不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英 《大学时代》2006,(11):46-48
本文从文本解读和孔子的“君子观”两个方面,寻找“君子不器”可能的思想内涵。指出“君子不器”不是才专与博的问题,“器”乃是一种君子人格状态的抽象,是一种“以礼修己”的人格表征,“不器”是说君子必须超越他律的“以礼修己”的范畴,而去追求形而上的为器之“道”。  相似文献   

10.
孔子“删诗”为司马迁所首倡,然而自唐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但由一系列考证可以推知:孔子确曾有“删诗”之举。前人提出的三点理由,都不能成立。据钱穆考证,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孔子三十岁,始授徒设教。若此论不差,则《诗经》的固定成书并具有权威当正是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并没有错,乃是后人误读了《史记》。  相似文献   

11.
“郑声”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孔子认为“郑声淫”,主张“放郑声”,是儒家“中和”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反映。本文针对孔子的“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分析“郑声淫”之“淫”的涵义及“郑声淫”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阐释孔子观点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黄梅 《语文学习》2010,(6):51-52
上海高中第四册课文《训俭示康》中,有这么一句:“管仲镂簋朱绂、山节藻税.孔子鄙其小器。”文下对“孔子鄙其小器”注释是“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器量狭小”,可是,学生读到此.常觉得文意不通。说管仲生活奢侈、讲排场,这和他器量狭小有何关联?考察语境。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用七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名人“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结果。其中,管仲是反例。  相似文献   

13.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为当时士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所指出的道路。它不仅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表明了孔子的艺术功用观。孔子将艺术与人格建构、审美与人生相联系,并努力追寻一种充满自由的诗意人生境界。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艺术不应仅仅是劳作之后的消遣,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诗论”是我国古代对诗这一文学体裁的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论述。文章认为 :孔子的“诗论”可以从学诗与作诗的兼容性方面去理解 ,孔子的“诗论”注重抒情与表意的“无邪”性和修身与处事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5.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不知其人者甚少。然而圣人其貌若何?恐怕不知者甚众。唐代吴道子曾为孔子画过像(见图1) ,名曰“先师孔子行教像” ,被后人视为孔子标准像。因孔子为“文圣” ,吴道子为“画圣” ,一画像而见“双圣” ,故此像有“双绝”之誉。然反复查阅资料 ,细加思索琢磨 ,发现“双绝”之作并非完美无缺。其一 ,五官特征与史书记载有出入。自汉代以来 ,各代为孔子画像的人很多 ,因其名气不如吴道子 ,所画画像流传不广。但这些画像都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前额高凸、脸型方正、双眼明亮、大口齿露、厚唇外翻、宽背微…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而由“仁”发现“人”,从“仁本”走向“人本”,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理路。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爱人”与以人为重的教育理念,并由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呈现人本(文)主义教育色彩,即建立以“仁”“礼”为核心的世俗主义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凸现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即以启发诱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按照自励、励人的原则去形成具有强烈人本色彩的教师观,即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本化,其实就是教育体系的道德化,其终极指向是服务于德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思无邪”为孔子“净化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应理解为反邪归正,不虚假。《诗经》对郑卫之音的保留证据可信。  相似文献   

18.
孔子哭颜渊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透过孔子的哭之痛与爱之深,体察了这位生命在场的良知哲人的生死观。孔子是一位秉具真性情的圣首,他通过体验颜源之死这一“临界处境”,穿透了“死生”、“富贵”这一重价值,由此透示出了这位以“仁”立教的圣哲不以“死生”、“富贵”为念的那层生命的洒脱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孔子的美学思想。从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仁学入手,辨析了以诗教、乐教为中心的文艺观、“兴观群怨”说与“尽善”、“尽美”的美学理想,分析了“文质彬彬”的审美境界与“中庸”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20.
"有教无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化主张,而未必是他从教实践的表述。以孔子的其他言论和孟子、荀子的见解作为参证,对“教”与“诲”进行辨析,藉以说明“以今度古”的不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