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城》中“爱”的含义是博大精深的 ,有普通人之间的友爱 ,有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也有异性间的性爱。节选部分交织着以下几种“爱” :(一 )祖孙之间的爱爷爷对翠翠的爱 :操心其婚姻 ,教育其做人 ,顺从其要求。翠翠从小失去父母 ,爷爷担起了做父母的责任。面对逐渐长大的翠翠 ,为了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老船夫奔走、周旋于大老、二老、顺顺和翠翠之间 ,甚至闹出“张冠李戴”的尴尬 ,操碎了一颗本已苍老的心 ,直至最后也不得结果 ,在一个雷雨之夜消无声息地死去 ,留下翠翠一人苦守渡口。祖父对翠翠的爱又不是一种溺爱 ,当翠翠因“爱”的…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在给《边城》中的“翠翠的母亲”作注时说:“翠翠的母亲和一个军人相爱,有了翠翠以后,因结婚不成,两人先后殉情自杀。”《现代汉语词典》对“殉情”的解释是:“因恋爱受到阻碍而自杀。”可见,“殉情”本身就是一种自杀行为,“殉情自杀”语义重复,应去掉“自杀”。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笔下“三仙姑”形象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女性理论所提供的性别视角和重读策略分析“三仙姑”,指出她不被人理解的行为中的合理性一面,主张对其给予理解和同情,并探讨赵树理对“三仙姑”嘲讽、批判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高爱国 《语文知识》2013,(3):129-129,60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结尾处为翠翠安排了一个永远等待的结局:“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的爱情最后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5.
课本中有一篇<翠翠>,节选自沈从文小说<边城>.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们无不被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深深地吸引,尤其对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那没有结局的爱情悲剧更是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但与此同时,却又对故事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情节--翠翠摘虎耳草,感到十分不解.是啊,翠翠为什么要摘虎耳草呢?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山清水秀、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茶峒小山城为背景,叙述了美丽纯朴的湘西少女翠翠如何在“现代”文明之风的浸浴下以及爱情的折变磨难下,逐渐从半原始的自然状态成长蜕变为“成人”、“社会人”的故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篇关于“成长”的小说。在行文中,作者多处以“长大成人”“大了”“成长”“长大”等词,昭示翠翠走向“成人化”和“社会化”。从《边城》的文本解读出发,翠翠的“成长”处在三个“变化”之中。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翠翠出生的湘西茶峒小山城,风俗淳厚、人情质朴、重…  相似文献   

7.
小说《边城》的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然而,在人教版必修5的《边城》(节选)中,“从不动气”的翠翠却背‘三骂”。这“三骂”,是否有...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认识作家笔下湘西独特的风景美、风俗美。2.熟悉基本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历程。3.体会翠翠的形象美,并进一步挖掘小说中的人性美。4.揭示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意图。课文仅仅节选了三章,加上“草灰蛇线”的情节特点,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情节理解上的障碍;同时主人公翠翠心理层次的渐次展示,也使得学生难以把握其心理特征。故教学难点确定为:熟悉基本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边城》的写作意图来看,作者要展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故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翠翠的形象美,并进一步挖掘小说中的人…  相似文献   

9.
翠翠: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中翠翠的形象,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自然大化的内涵,是作者塑造的一个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翠翠身上具有“天人合一”的性灵,展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的生命自在状态。她身上还具有一种非人为、未加粉饰的本然状态,即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和自由精神品格,表现了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自主状态。翠翠这一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凝聚着作者向往的生命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0.
《边城》呈现出“成长小说”的特质。翠翠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展现出她逐渐成熟的过程。在与茶峒的关系上,翠翠面对寂静、平凡的生活产生了“离开”的愿望,但出于照顾祖父的责任感而压制了欲望;在与祖父的关系上,翠翠的内心充满着丧失亲情的焦虑与恐惧,但失去祖父后她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而走向独立;在情爱关系上,自卑心理下的翠翠既渴望爱情又逃避爱情,但在具有爱的能力后,最终决定守候爱人归来。借助“成长小说”这一阅读视角,聚焦于翠翠这个人物本身,使读者更好地从其生命哀乐中领悟沈从文所谓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1.
刘长兴 《天津教育》2013,(15):20-22
拿“习惯”当由头儿,原因有一个,老问题遇上了新情况。本来大家已经非常认可的“习惯”,却“遭遇”了尴尬的悖论:一面是在论文里多了很多“重要”,一面是在现实中少了不少“重视”。有些人还“矫情”:论文是论文,现实归现实。  相似文献   

12.
谢智晴 《初中生》2003,(26):32-33
沈从文先生是我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他的小说名作《边城》被人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后,年近八旬的沈老对剧本进行了审阅,对剧本的文字进行了具体的修改,有的地方还作了说明,这些改评文字对同学们学习修改文章很有启发性。对语句的修改:例1黄狗一颠一颠地跑在前头。改句:黄狗快快地向前跑去。例2翠翠无语,将船轻轻撑靠岸。改句:翠翠无语,攀着水面那条竹缆使船身靠岸。例3“喂,摆渡!”有人喊……改句:“喂,有人过河。”有人喊……例4“我是老骨头了,还说什么?来!快披上蓑衣……翠翠,翠翠,快来渡客到对岸去。”老船夫挥着手喊。改句:“我是一把老…  相似文献   

13.
王明辉 《考试周刊》2013,(77):32-33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课就是如此,教师片面强调“教”的一面,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一面.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分析文学作品中“语修逻、段章篇”.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4.
一、演足课前戏1.用音乐激发情感。在进入课文之前,我首先播放了由黄磊演唱的歌曲《等等,等等》。歌曲一播完,马上有学生叫到:“再听一遍!”“那是唱翠翠的!”于是我顺势联系课文,向学生介绍《边城》及翠翠的故事。2.用讲述叩击心灵。《边城》一书已看过多遍,我根据自己的整理,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起了这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湘西小山村的凄美动人的故事。美丽的山村风光,古朴的民情风俗,善良慈爱的爷爷,正直磊落的兄弟,明慧执著的翠翠,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更是让大家沉寂着发不出声,…  相似文献   

15.
(一)吃醋的榕树不仅宠物会给主人捣乱,连家里养的植物也会使坏。植物“报复”并非罕见现象。植物也是生物,也会喜悦、惊恐、同情、反感。土豆被削皮时,会发出叫喊声,只不过其音频人耳无法接收。  相似文献   

16.
小老师翠翠     
小老师翠翠吴群翠翠是我的启蒙老师,教我的时候,还是个瘦弱的小姑娘。她像班上的许多女生一样,扎着一对翘得老高老高的“小刷子”。那是一个春天,一个阳光忽喜忽悲的上午,当支书的爷爷领着一个看上去大约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召集全村老少在村前的大晒场上训话:“这是...  相似文献   

17.
孤独人生     
边城这个温柔而又美丽的小城哺育了翠翠,翠翠心里也装着边城,一个小小的孤独的城。翠翠的小城里灵秀,多情的山水酝酿着翠翠的孤独,蓦地发现孤独一直都在,一直都充溢着翠翠的小城,于是乎发现: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相似文献   

18.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阅读》第二册重点单元之一,包括四篇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都属写人的记叙文体裁。《一面》的肖像描写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朱自清的《背影》,构思新颖别致。《冯婉贞》一文,对话描写十分突出。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使学生思想上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教育,理解文章怎样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记叙文选材的几种方法。 整个单元共安排九课时:讲读课六课时,自读课二课时,单元练习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面 第一课时 重点:学习本文的取材方法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上注释解决词浯中的疑难。2.划分层次。3.思考:谁与谁的“一面”?何时、何地、何境中的“一面”? 怎样的“一面”?“一面”对“我”的鼓舞是什么?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翠翠原名黄翠琴,1988年进入市直某幼儿园担任保育员一职。20年如一日,当年被人称为“漂亮阿姨”的翠翠至今仍魅力不减。她最喜欢做的事是和孩子们聊天,最擅长的是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再调皮的孩子在她的劝说开导下都低头认错。  相似文献   

20.
在“满天飞舞”的雪花之中,在“送灶的爆竹”声中,祥林嫂死了。她的死,引发了人们无尽的同情,这无尽的同情又转化为一颗颗重磅炸弹,向“吃人”的礼教轰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