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江柳 《新闻世界》2010,(8):254-255
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中将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本文通过追溯莫利的学术渊源,透过对其经典之作《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探究莫利在继承传统受众研究范式和综合多门类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开创受众研究新范式,阐明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给后来的媒介文化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琛元 《新闻记者》2023,(10):45-56
国内传播学界对于戴维·莫利受众民族志的讨论往往局限于《举国上下的受众》和《家庭电视》两部作品,将其理论背景简化为“编码与解码”,未能注意到莫利在理论资源方面的持续更新,更对其在1990年代之后的演变重视不足。本文以莫利不同阶段的受众研究作品为论述对象,将其置于文化研究的思潮演变中予以审视,认为莫利的受众民族志强调能动和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受众与其说是经验对象,不如说是反思文化霸权的枢纽。  相似文献   

3.
戴维·莫利是文化研究学派中从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在莫利看来,文本意义的解构既受制于受众个人的“文化符码”,又受制于受众接受文本时的家庭收视语境,要把收视行为放置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等更加广阔的语境下来研究。莫利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有效地发掘了受众解读文本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开创了电视受众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戴维·莫利是英国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传播学首席教授.其电视消费研究可以称得上是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莫利的电视消费与一般商品的消费不同.电视消费是电视符号社会化的过程,意义是在消费的过程中生产出来.电视讯息不是意义的消亡.而是意义二次生产的过程:而作为消费品的商品是实现了其使用价值.满足消费主体的心理需求.不存在意义的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书作者大卫·莫利是英国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Goldsmith)学院传播学首席教授(ChairProfessor)。他早年在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师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创建者斯图尔特·霍尔(StuartHall) ,凭借对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晚间电视新闻栏目《全国新闻》(1 973 -1 979)的受众研究确立了其学术地位。近年来,莫利试图把他的受众研究向全球范围延展,结合“后现代地理学”来分析全球传播当中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全球性与地方性的“接合”(articulation)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全球与地方在何处…  相似文献   

6.
索尼娅·利文斯通(Sonia Livingstone)系伦敦政经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社会心理学教授、前系主任,是受众研究、儿童与媒介研究、互联网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家。此次笔者就受众概念、受众研究的新动向等议题对其进行了访谈。受众概念,受众理论及其再思考问(吴世文等):我们想从您的专箸《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谈是。您在这本书中提供了一种关于受众(audience)的技术解读,让电视与电视现众变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7.
韩建中 《声屏世界》2011,(12):58-59
公交移动电视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为平台安装的户外数字电视,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具有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移动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公交移动电视快速发展,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对于受众收视需求的把握是公交移动电视运营的基础和关键。为了客观、深入了解受众对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需求状况.特以太原市场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对受众的收视状况、收视意愿、收视评价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公交移动电视运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公交移动电视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为平台安装的户外数字电视,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具有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移动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公交移动电视快速发展,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对于受众收视需求的把握是公交移动电视运营的基础和关键。为了客观、深入了解受众对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需求状况.特以太原市场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对受众的收视状况、收视意愿、收视评价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公交移动电视运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从电视台观众调研的角度,思考和探讨质化研究在电视受众调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相关应用.以期对电视从业者和受众调研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李艳  王燕侠 《新闻前哨》2009,(12):69-70
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中,传者将信息传至受众,传播过程就结束了,受众与媒体之间不可能交流,传者与受者是单向的传播关系。这种模式使“传”“受”双方明显处于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地位.受众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传者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1.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的乔纳森·格雷教授深耕媒介与受众研究二十余年,尤其关注粉丝研究、电视受众研究等议题。乔纳森始终保持批判与反思的立场,另辟蹊径地关注到反粉丝、非粉丝以及对特定媒介产品抱有负面情感的受众,并指出受众研究在当下新媒介环境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此次访谈从乔纳森的研究历程开始,回顾粉丝研究的三波浪潮与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随后谈及他的新书《厌趣相投:媒介、受众和品味动态》对一类特殊受众——即明确表达“不喜欢”的受众的研究。最后,我们回到《复兴受众研究》,讨论广泛意义上的受众研究的发展,反思受众理论式微背后的问题,同时展望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0年1月起至今,在全国主要的新闻传播学期刊及部分高校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评述电视受众研究的相关成果,旨在勾勒出2010年电视受众研究的大致图景,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视受众研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何欣蕾 《声屏世界》2016,(11):22-24
为了解电视法制节目受众的收视行为,以及受众对电视法制节目的真实评价,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电视受众的基本情况、收看电视法制节目的行为及其态度。该问卷调查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将设计好的问卷录入后,生成网络电子问卷,在“问卷星”网络平台发布,为电视法制节目的改进与发展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4.
受众研究对电视的影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电视传媒日益激烈竞争的趋势,加强受众研究工作,已成为关系电视台生存发展、前途命运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电视节目的成败,不仅仅决定于电视人素质水准的高低、电视手法的优劣,还必须依据受众研究的成果,立足于受众需求定向定位构塑收视平台。只有关注受众心声、追踪受众脚步、透视受众心理、扣准受众脉搏、品析受众喜好、鉴识受众口味、探知不同受众对电视的不同需求期望值,才能精心打造出受众喜爱的节目,促使收视率不断提高,是电视媒体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治本立台之着。一、受众研究影响作用于电视节目的定位节目制作者…  相似文献   

15.
伯明翰学派以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为代表的媒介受众研究通常被认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其理由之一便是认为莫利的研究是将民族志方法应用于媒介研究的典范,可称之为"受众民族志"研究。但证据表明,"受众民族志"是一个不恰当的方法论标签,而应代之以"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方法属诠释主义范式,以社会建构论和主体间性为本体论基础,以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和生态心理学为认识论基础,以去原生态情境化的访谈(包括个别访谈和焦点小组)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式。非浸入式诠释法已成为相对更适用于城市媒介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一种不同于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大众传播模型中受众主体性展开论述,结合电视节目受众调研的现状,解读电视收视率的有限作用;比较分析了不伺地区市场的电视节目受众“欣赏指数”的调研,并且指出此类研究中调研方法的困惑和实施难点,从而得出“多元化”对于受众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华 《新闻大学》2012,(1):28-34
从二十世纪后十年开始,以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表达和体验为特征的真实电视节目逐渐改变了全球电视版图和娱乐景观。在此过程中,愈来越多的学术研究一直在严肃地关注着这一电视类型。本文认为欧美真实电视研究涉及节目本体、跨国扩散、政治文化、产业结构、受众研究和社会关联考察等路径,逐步从新闻传播学迈入了社会学视域,它对深入认识和参与当下国内真实电视讨论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8.
香港的电视服务始于1958年.至1978年前.香港没有系统的电视受众调查研究。1978年.AGB McNair开始在香港为地面免费电视频道提供电视受众调查服务。  相似文献   

19.
张曼玲 《新闻界》2008,(6):57-59
本文从涉农电视媒体和农村电视受众的角度出发,针对“京郊五区农村电视受众媒介参与方式与信息反馈状况”和“涉农电视媒体对农村受众需求和反馈信息的收集状况”两大主题分别展开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初步探索建立农村电视受众反馈机制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式,以期能够对我国涉农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提供些许参考,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农村信息传播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生存的基础。受众研究是提升媒介生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媒介的受众研究基本上都是一种被动的、建立在对传播过程完成后受众的各种反应的测量和评估基础上的马后炮式研究,而对媒介传播之前的相关研究却付诸阙如。以电视媒介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出传统的受众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