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书·王沉传》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这里讲的“舆人之论”,就是指百姓的意见。舆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思想情绪,个人情绪形不成舆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地位基本相近的人对近期发生的、为他们共同关心的某一有争议的社会问题或某一事态所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舆论虽不是行政力量,有时却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使用“舆论监督”这个概念的是列宁。  相似文献   

2.
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①网络舆论则是公众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一种舆论类型.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6,(4)
舆论和新闻舆论文/何微究竟什么是舆论?舆论是民意,是公众的共同意见。深入一步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社会集团,或不特定多数人对近期发生的某个重要事件,某种经济情况,某种政治措施,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等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公开表现...  相似文献   

4.
胡运炽 《今传媒》2005,(2):24-25
黑格尔说:“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其实,我们所讨论的舆论虽然与公众意见有关系,但并不等同于公众意见。公众意见仅仅是舆论的一种。“从外在形式看,舆论是多数人的议论和意见,但实际上它是众人对社会事务共同感悟的坚强意志”,“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5.
舆论是公众对共同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舆论表达了人心的向背,它是一种精神的、道义的力量,对社会具有调节失衡的作用。舆论的载体或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古代民谣、清议、谏、公论、檄文、揭等,实质上,就是一个“言路”问题。长久以来,舆论被认为是政治变化的先兆和晴雨表,可预测社会动荡、政权的更迭……下面就社会舆论在我国古代历朝兴废的更替中,表现的催生作用做一些浅析。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它是指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意见.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以及微博等共同反映与形成.在现代传播环境之下,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从“哈警察打人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周久耕“天价香烟”案到河南“灵宝跨省抓捕发帖人王帅案”等等,这些著名的网络事件的传播和解决,网络舆论尤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网络舆论属于一般舆论的范畴,但因其与网络紧密结合,因而又具有独特性.同时,这些独有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舆论更易于导致群体性的网络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集群行为,严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会对网络内外秩序产生干扰,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舆论是公众对共同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舆论现象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舆”原本是一种车,“舆人”是指造车的人,后来被赋予抬轿人的意思。这个词出现不久,便出现了“舆人之讼”、“舆人之谋”、“舆人之谤”等概念,意指下层人的意见、看法。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一书中,指下层百姓对朝廷旨意的议论。长久以来,舆论即被认为是行动的先兆和政治的晴雨表,可预测社会动向,能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现代社会,舆论受到格外的重视,人们甚至将它视为和社会民主形影相随的精神活动。在古代,舆论…  相似文献   

9.
舆论是文化的温床,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甘惜分在<新闻学辞典>中这样定义舆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现代社会中,被称为"舆论机构"或"舆论工具"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表达意见的载体,自然承担起思想舆论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舆论主体是指某一具体舆论环境中的舆论人,即共同面对问题的社会群体,公共关系学通常称其为公众.理论上讲,公众是意见表达的主体,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与话语权,而现实中,普通公众往往难以直接捍卫个人的知情权与话语权,直接进行个人意见表达.近几年来,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网络舆论往往成为事件的发起和推动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日益成为一种民意表达的渠道,具有了与传统媒体相当的舆论监督功能,重塑了公众在舆论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徐莹 《新闻采编》2009,(3):33-35
在古代汉语中,"舆"即"车","舆人"即是车夫,引申为普通老百姓,"舆论"是"舆人之论",便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议论。现代新闻学把舆论定义为"自然存在的公众的集合性意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度,持续一定的时间"(陈力丹)。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多数自发地对社会事件、人物形成的意见和评价的集中表达,这就是舆论。舆论的主体是老百姓、  相似文献   

12.
张卓倩 《新闻传播》2007,(11):59-61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网民数量的激增,一种新的舆论形态——网络舆论,逐渐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所谓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事件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近几年来,国内外每逢发生一些焦点事件,如曾发生的“虐猫事件”,“哈尔滨宝马车撞人事件”,网络传播主体都会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言论,  相似文献   

13.
受众的从众心理与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的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可见,受众具有一种“天性”的从众心理,这是形成社会舆论和社会流行的心理机制。新闻媒介由于具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14.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具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一致性意见。这种一致性意见对公共问题的存在和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社会和时势的晴雨表,也是实现社会调控的一种重要的制约力量。运用舆论可以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  相似文献   

15.
叶林峰 《新闻传播》2023,(18):17-19
舆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构成被纳入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中的表述都体现出“舆论”的一般性,即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或言论。由于“舆论”本身涵盖广泛而又复杂多变,在新闻传播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舆论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群体性产物,具有特定对象和指向性等特点,我们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人群对于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形成的整体倾向性言论。参考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提出了“舆论场”的概念,即人群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新意见领袖群体是互联网催生的新的社会权力层,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量,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发挥着左右舆论的作用.新意见领袖群的出现是网络“去中心化一再中心化”的必然结果.目前该群体的新走向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7.
舆论包括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舆论的本体(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等要素。在此次哈尔滨市停水事件中,哈尔滨市的市民始终是舆论的主体,本次停水事件是舆论的客体,哈尔滨的市民对此次停水危机事件的各种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则是舆论的本体。  相似文献   

18.
高江宁 《记者摇篮》2006,(11):35-36
就舆论的定义而言,笔者倾向陈力丹先生的说法: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件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依此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到“,舆论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如果理智的成分大于非理智的成分,舆论的质量自然好,反之,如果理智的成分小于非理智的成分,舆论的质量就差,并容易对问题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对舆论应该有正确的导向。舆论的质量取决于舆论的主体要素公众。公众是自在的,是对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④网络舆论则是公众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一种舆论类型。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其中不少观点和意见迅速聚集、发酵并形成网上舆论,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可以说,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作为舆论的一种类型,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具备舆论的一般特点.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一般是由网络媒介发挥其特殊功能将个人反应机制进行汇集、有机融合并最终形成聚合效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樊巍 《青年记者》2004,(5):51-51
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即公众的意见。意见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舆论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体的集中,组织和扩散才能反映公众对事物的评价。形成有效的影响力量。因此,虽然舆论不只存在于大众媒体中,但舆论监督通常意味的是新闻媒体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传播媒体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公共事务进行评论、批评,表达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