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祖光在40年代连续创作了三部风格独特的神话剧作品《牛郎织女》、《捉鬼传》和《嫦娥奔月》,这种回溯古老神话传说的戏剧形式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欢迎。现代神话剧既是对古老神话戏曲传统的继承,也是对现代话剧表现形式的拓展。吴祖光的神话剧分别采用了仙境-人间与鬼域-人间的空间模式,借助古老的神话题材体现出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论文主要从吴祖光神话剧的双重空间形态的视角来考察剧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物归原主     
1957年,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被打成“右派”,放逐到北大荒劳动改造。家庭生活捉襟见肘,迫于生活压力,吴祖光的妻子新凤霞将丈夫收藏的齐白石画《七雄图》和《玉兰》卖掉贴补家用。两年后,吴祖光归来,新凤霞向丈夫道歉,说没有保住他最心爱的字画。吴祖光反过来安慰妻子:“再重要的画也没有人重要。”一日,吴祖光和新凤霞到王府井,途中偶遇老舍。老舍紧紧握住吴祖光的手:“祖光,我正要找你,快,快,到我家去。”到了老舍家,老舍拿出一幅画递给吴祖光:“祖光,这是你的画,现在还给你。”吴祖光接过来一看,愣住了,这正是新凤霞卖掉的那幅《玉兰》!原来,也酷爱字画收藏的老舍一次逛画店时,发现了这幅画上有吴祖光的题字,就价也没还,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吴祖光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剧作家,他的弟弟吴祖强也是一位著名音乐家。京城吴家可谓满门俊彦。本书作者是吴祖光的五妹,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儿时的生活,诉说了他们是在怎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  相似文献   

4.
从题目、题材与人物、主题、与其他作家类似主题作品的比较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吴祖光剧作《风雪夜归人》“熟悉与陌生”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5.
从《雷雨》到《北京人》评曹禺前期剧作风格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曹禺解放前从《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历程为主线,评析了剧作家前期剧作风格形成、发展、演进、创新的历史转变轨迹。作者认为,《雷雨》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曹禺是一个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剧作家,也鲜明地代表着曹禺剧作的特定审美视角和艺术追求。强烈的个性和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曲折跌宕的情结网扣,错综交织而又严谨统一的戏剧结构,以及赋以动作感的诗剧化语言,共同构成了《雷雨》特有的艺术风格。《北京人》的创作成功,使曹禺前期剧作达到了另一新高峰,标志着剧作家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创新的艺术追求喜结新的硕果。同时也呈现出有别于《雷雨》的新的艺术风格:由日常生活琐细流露着时代的政治信息;于平淡幽远里积蓄着深沉紧张的动力;而忧郁哀伤的感时怀旧中渗透出对于未来的明朗乐观情调。  相似文献   

6.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和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风霞夫妇、以家长的身份为本刊写来文章,我们对此表示感谢!同时欢迎更多的家长(包括知名人士)为本刊撰稿!  相似文献   

7.
姚一苇是当代台湾卓越的戏剧家。1982年北京青年艺术剧院演出了他的代表作《红鼻子》,由于这是大陆首次演出台湾话剧,当时曾引起首都文艺界的热烈反响,丁玲、吴祖光等人曾撰文,对该剧予以高度评价。自此以后,姚一苇的戏剧创作和学术  相似文献   

8.
凭借《雷雨》《北京人》等作品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重要地位的剧作家曹禺,在晚年却以零剧作的事实终结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晚年创作力的枯竭其实早在曹禺创作中期就已埋下伏笔,其后曹禺创作道路中的进退选择都可在创作中期找到原型与动因,而此种原型与动因是剧作家晚年零剧作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风)夜归人》是吴祖光先生的代表作。多年来,评论界一直把这部优秀的作品视为革命题材的剧作。然而,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人、生活、生存价值这些普遍而永恒的问题的探讨。吴祖光先生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剧中表现了个人生存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独立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粉碎"四人帮"几年来,我国话剧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广大剧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写出了象《王昭君》(曹禺)、《大风歌》(陈白尘)、《闯江湖》(吴祖光)、《曙光》(白桦)、《东进!东进!》(所云平等)、《陈毅出山》(丁一三)、《神州风雷》(赵寰等)、《报童》(邵冲气等)、《丹心谱》(苏叔阳)、《于无声处》(宗福先)、《未来在召唤》(赵梓雄)、《权与法》(邢益勋)、《报春花》  相似文献   

11.
《五号屠场》中荒诞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诞是20世纪文学中的一个现象,是后现代派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作家通过对事件、人物等以荒诞的形式进行描述和刻画,无情地鞭挞了残酷的战争、黑暗的世界和虚伪的美国社会。美国20世纪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家冯内古特在小说《五号屠场》中塑造了主人公毕利等一系列荒诞的人物形象,以此来揭露残酷、虚伪的世界和荒诞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尤奈斯库的戏剧以荒诞的形式和荒诞的内容而称,然而在其荒诞风格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在他的剧本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变成了抽象的公式或空洞的口号,夸张成了他表现荒诞的一个重要手段。他的创作手法不是现实主义胜似现实主义。荒诞的形式与荒诞的内容有机结合是戏剧创作上的一个创举。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命运进行深刻认识和思考的一种全新表达。  相似文献   

13.
“黑色幽默”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的小说流派,荒诞是黑色幽默小说的普遍特征。作家通过对事件、人物等以荒诞的形式进行描述和刻画,无情地鞭挞了残酷的战争、黑暗的世界和虚伪的美国社会。托马斯·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中塑造了主人公斯洛索普等一系列荒诞病态的人物形象,寄托了对战后西方疯狂和荒诞世界的沉重忧思。  相似文献   

14.
吴嘉纪诗歌"渐失本色"问题在清代就一直是众多诗家、学者争论的焦点。对此问题,今人亦有不同的看法。从王渔洋所指的"本色"内涵及吴野人的为人、为诗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野人未失"本色"。尽管王渔洋的"渐失本色"说并非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却道出了吴野人生存方式和创作心态上发生变化的事实,并且对我们研究吴嘉纪乃至整个遗民群体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心态变化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武松报恩悲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报恩思想表现武松的悲剧命运,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武松的报恩思想是其悲剧的内在根源,支配了其一生命运失一过程,封建传统文化是产生报恩思想的基础,小生产意识和缺少人性呵护是报恩思想形成的原因,有恩于已的所有人都是报恩的对象,武松以结局表现了作者对报恩思想的否定。  相似文献   

16.
对于吴梅村诗歌的诗史特征,人们已经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吴梅村作品的诗史特征又与其史官心态密切相关,故研究吴梅村的史官心态,我们就能找到一把读懂他作品的钥匙。吴梅村史官心态的生成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雨王亨德森》体现了加缪哲学的"荒谬——个人反抗——集体反抗——和谐"的整体脉络,主人公亨德森所体验的异化感、死亡意象、荒谬处境、反抗和对和谐的渴求表征了加缪哲学思想中的"荒谬"概念,其"异化——寻求——回归"的人生路是现代人荒谬处境的极好映射。亨德森在焦虑和质疑中踏上了反抗荒谬的漫漫征程,努力在荒谬的世界上探寻和创造存在的意义,并在困境中寻求一条融于现实但又保持着个人存在的道路是作者索尔.贝娄对加缪"荒谬"存在的极好解读。  相似文献   

18.
吴汝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是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严复早年留学英伦,接受西式教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尽管吴汝纶与严复的师承关系以及受教育的经历有较大差异,但思想观念和文化认识的趋同奠定了他俩友谊关系的基础。严复拜吴汝纶为师,服膺桐城派,擅长以桐城古文译介西学。严译西学与吴汝纶的序言,可谓珠联璧合,影响深远。与其说严复请吴汝纶作序有借重其学界名望的考虑,毋宁说是吴汝纶信奉进化论而推崇严译西学。  相似文献   

19.
东西的长篇小说《后悔录》,立意奇崛、个性彰显。以历史为透视镜,将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与喜剧合而为一并作极端化呈现,突现了荒诞的魅力以及人在面对荒诞时,人性深处无法逃遁的灵魂的疼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小说家昆德拉带来一场小说的革命。昆德拉的小说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有着极为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它是对小说叙述的突破,开创自由主义伦理小说。在思想上,他的小说是继卡夫卡之后对世界荒谬性的思考。透过政治与性的表面,昆德拉关注的是“人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伦理价值的艰难重塑与对人文精神的充满矛盾的思考过程中,昆德拉探索的是“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中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