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语文实践中,主体获取对客体——话语和文章的认识及如何进行听、说、读、写的认识,再凭所获认识才能进行后续的语文实践以形成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所获认识是一种经验性语文知识.其中有缄默知识,也有显性知识。理论性语文知识于语文实践能力的价值主要是能用其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高效地认识、获取经验性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语文教学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少,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认为跟教师没有语文意识,或者说没有较强的语文意识有很重要的关系,可以说教师是否有语文意识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后新教材出现了一个新亮点——语文生活。它是小学语文每单元语文乐园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它整合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李祖植 《云南教育》2001,(10):23-24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反映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头。学语文必须与生活建立联系,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据此,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大纲这段话的要义,就是要我们突破整天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书本里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使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其他学科教学、社会生活相沟通的开放性语文…  相似文献   

5.
毛殿豪 《广西教育》2007,(12B):28-29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科之一。语文教学的优劣,既决定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又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那么,怎样改变语文学习后进生(下文简称后进生)的学习,激起他们对语文的情感,增强其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呢?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设语文实践情境,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会学语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怎样才能提高?我认为开辟语文活动阵地,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杨峰 《广西教育》2013,(29):24-25
2011年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走出“非语文、假语文、泛语文”的误区,进一步增强语文意识,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在全国小学语文界正在研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关心语文教学,加入到语文教学的讨论中来,这对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促进。一方面可以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努力寻求改进语文教学的办法。但讨论也好,改进也好,首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估计。  相似文献   

9.
陈望道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对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主要在于:关注语文基本理论建设,革新语文教材,尝试语文教学法的改革,倡导语文改革运动。他的许多主张切近实际,富于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他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最包罗万象的学科,教语文是最辛苦劳碌的。然而语文又是最具人性的学科,教语文最能感受人间冷暖;语文也是最美的学科,教语文最具美感享受。于是,作为语文教师,我在辛苦之中有着与学生的心灵交流,享受为人师、为人友的快乐;有着与文本的触摸对话,享受在文学殿堂徜徉的愉悦。语文让我更睿智,让我更有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属性,它具体包括了继承性、整合性、宽容性和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上是实践的,其实践本质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要求我们关注教师自身的实践理性,通过加深对教师思维与行动的认识来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实。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析了某重点大学的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冲突话语及其解决方略,并将他们行动背后的实践理性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进行了关联。在对教师群体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呈现了一名大学教师实践理性的表征样态,即整合、中道和权衡,以期作为了解和理解中国大学教师专业实践的一个镜像。研究发现,教师的实践理性与其所生长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场域之间存在勾连。如果我们借用中国文化和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加深入地描画出中国大学教师实践理性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3.
孟宪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在数十年的高等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形成了富有内涵的高等教育思想。他通过比较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将西方近代的高等教育制度与理念导入中国;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剖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大力弘扬爱国育人的师德风范,倡导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社会的重要功能。他从理论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也从实践上推动了对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现实问题的探索。孟宪承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次语文课程文件的颁布和发行,是一定社会需要和时代思潮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的深化。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语文课程大都强调语言知识内容学习的实用取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陆语文课程语言知识内容的学习取向有以探究实用为主逐渐转向以掌握系统完备的语言知识为重点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在以后又有部分的反复,并最终回归到注重语言知识的有用性学习的轨道上来。我国语文课程文件中语言知识类别的发展趋势是由笼统走向分化,由简单逐渐丰富。教学要求则由透彻理解向触类旁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教学中的难点在语音,而如何培养和提高普通话学习者的实行能力,成为当前普通话教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要提高学习者的认识能力,以加强责任感和自信心。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强化语音训练,严格考核淘汰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重点提高学习者的实行能力,普通话教学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保持生存与发展态势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守护神.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民族主导价值观的实践体现.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兴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我国中等职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语文课如何突破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的难题,文章从职校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角度,对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功能定位、活动目标、活动原则、活动途径以及活动类型都作了具体的探究,并在实践中提出了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郑秀林 《成才之路》2020,(2):124-125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在各个年级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实践性。语用教学是语言素质培养的重要版块,只有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语用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性语用教学策略是:读写结合,创建实践训练环境;融入生活,激发运用实践热情;开展活动,培养语用实践素质。  相似文献   

19.
加强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然而,就目前而言,不管是在观念意识方面,还是在培养模式方面,都还存有诸多缺陷和不足。地方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从大一到大四应该一以贯之、覆盖全程;另一方面,必须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宏观把握与微观操作相结合,整体性和阶段性相匹配,体系完整而又细节明晰,以求做到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民族高校藏族学生汉字识字情况的调查发现,民族高校汉语识字教学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汉语教学,也区别于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对于藏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必须结合其语言实际、依据文化背景,遵循语言规律,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