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戏曲电视剧是戏曲艺术和电视艺术有机结合形成的独特的综合艺术,其叙事特点既不完全同于一般的电视剧,更有别于舞台叙事。是戏剧和电况的本体差异造成了戏曲电视剧非代言体的叙事体裁、非聚焦型的叙事视角、连续的线性叙事结构以及逆时序的叙事方法等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2.
胡莲翠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将写意的戏曲艺术与写实的电视艺术和谐地融为一体,将戏曲的抒情魅力和电视剧的叙事优势相结合,既保留并强化了黄梅戏中具有代表性和富有表现力的唱腔和唱段,又运用丰富多样的电视叙事手段,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富有深度的人性化表达,成为戏曲电视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述分层等手法,就是向戏曲借鉴的结果。打通古代小说、戏曲的文体界限,探寻其叙事艺术相互交融的传承发展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戏曲电视剧作为戏曲与大众媒体联姻的产物,写意与写实两种表现手段的矛盾自其诞生起便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戏曲电视剧的优势当在于通过影视语言高质、高效、新颖的复现戏曲的舞台性。故分析"舞台假定性"与"镜头假定性"的核心,进而找到调和表面矛盾的二者的突破口,是为研究此门类艺术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剧从传统戏曲开始生发,发展至今不断兼收并蓄。进入20世纪后,更与多媒体紧密融合,最常见的有戏曲电视栏目、戏曲电视剧、戏曲电影等呈现手段,借此改变了原本单一的观演模式。但要做到"移步不换形",就需要艺术创作者不断地对戏曲艺术本体,进行风格探索;对各艺术媒介的融合进行重新解构的技术尝试。要发挥多媒体的传播交互功能,在剧目选择上或新创作初期要融合多媒体视听语言思维,实现戏曲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马艳  张猛 《文教资料》2007,(24):129-131
戏曲电视剧是戏曲和电视联姻后的产物,其发展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陷入了低迷的状态。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戏曲,在和电视结合后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因此在拍摄戏曲电视剧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戏曲类型采取灵活机动的原则,或取或舍。优秀的戏曲电视剧应该建立在对戏曲和电视剧共同特征的把握上,而对受众的研究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7.
论明清的戏曲刊本插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叙事文学走向成熟相呼应,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是明清时期小说戏曲插图的出现与繁盛。通过对古典戏曲插图的考察发现,对于有着典型舞台特征的戏曲艺术来讲,相应的刊本插图在不同时期对舞台表演艺术有着或多或少的展示。因此,深化对明清叙事文学刊本,尤其是文学叙事与图像叙事关系的深入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代戏曲是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文学与音乐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对古代戏曲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涉及的问题极多。此文仅以古代戏曲的形成与兴盛,以及古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成熟诸问题与民族文化融合之关系为论,聊述浅见。  相似文献   

9.
梁廷枏在其理论著作《曲话》认为戏曲源于诗词,但和诗词的重抒情相比,戏曲有着重叙事和模仿的不同,因此别为一体,并从源头的角度,认为戏曲是一门集歌、舞、白、事、演等一体的高度综合性艺术。这些对戏曲本体的体认富有价值和意义,影响启发了后人。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艺术因素,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然而,在戏曲艺术实践不断成熟、不断完备的情况下,我国戏曲理论却始终停留在以戏曲局部的音乐性与文学性统观戏曲艺术整体的框架中。李渔的戏曲理论则首次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戏曲理论研究格局,以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为基点,涵盖了戏曲艺术本体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李渔戏曲理论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在理论上达到了艺术本体自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光色艺术是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剧在视觉因素上取胜的重要艺术特色,光色艺术在视觉方面起着思想内涵的象征与隐喻、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再现、对主人公性格心理及情绪情感的外在体现等所呈现出的重要作用,文章试图从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中的光色艺术入手,分析光色对于该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竞争日愈激烈的电视剧市场 ,只有那些思想上有“亮点”,艺术上有“特点”,最终市场上有“卖点”的作品才会得到观众的认同。 2 0 0 0年的都市言情剧、历史古装剧、军事题材剧、平民题材剧、刑侦反腐剧、青春偶像剧等六种类型电视剧各有特点和风格 ,尽管各种类型都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但毕竟有一批佳作问世 ,是电视剧取得较大进步的一年  相似文献   

13.
从美学和戏剧理论角度分析和评价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及其理论的得失,可见其史实的艺术是虚构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审美规律中进行的,这审美的规律就是叙事剧技法和叙事要素的理论作用。叙事剧的技法是以“古为今用”的创作态度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叙事诗的美学因素就是在历史人物的形象化方面起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经过极左路线束缚下20年的徘徊,在新时期30年里实现了空前的腾飞。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播出大国。其中,历史剧更是繁荣发达,创作了一些经典之作,反映了当代中国比较宽松的人文环境和中国人不断扩大的思想空间。《宫廷画师郎世宁》不仅是1980年以来流行于中国的“郎世宁现象”的集中反映,也是综合反映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艺变革和发展的电视剧.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方位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当下,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存在价值已经受到质疑,这是一次与全球化同步的现代性危机,为挽救这种危机,有学者提出大文学观,主张把文化文本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范围之中。文章认为,这是一次由于现代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文学生产方式及传播方式的转变,而不是文学的内在危机。同样属于虚构类叙事作品的影视艺术日益取代小说的位置而成为当今人们精神和情感活动的主要支撑。克服文学危机、恢复文学研究对周围世界的解释能力、恢复它与当代思想的对话能力,应该把影视艺术作为媒体时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实现从读者到观众、从文字到图像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6.
红色原创剧的热播是近年来令人瞩目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电视剧常用的文本策略主要有三种:亮点挖掘、感性重构和叙事移位。亮点开掘主要表现在对创作禁区的逐步突破和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上,最终还必须实现深度叙事与主流或大众意义的弥合;感性重构主要指带有浓厚草莽气息的新革命英雄主义,但是在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语境中,感性历史观的贯彻产生了诸多的意义裂痕;叙事移位指通过叙事时间的移位,一些电视剧展现了奇观化的革命人生形态,并对红色历史进行了温情的回望。由于反思维度的缺位,红色原创剧的思想和艺术资源正在日渐枯竭。  相似文献   

17.
张萌 《鸡西大学学报》2014,(12):147-148
电视剧《围城》兼具小说容量与电视形式,在情知交融、时空复合、庄谐杂陈中实现了从经典名著到通俗影视的转换,促进了文学文本的大众普及。  相似文献   

18.
影视艺术与文学之间看似单向的滋养与借鉴过程,实则是相互的。本文通过对部分通俗文学作品的具体研究可知,通俗文学倚重画面的营造,注意声音的“在场”,并引用场景与台词进行修辞,使影视语言参与通俗文学修辞成为一大趋势。这一趋势对纯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电视摄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渗透的以电视画面表达内容和传播信息的课程.如何表现电视画面的造型效果、增强电视画面的视觉美感和发挥电视画面的叙事表意功能,决定了电视摄像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出电视摄像实验课程的改革措施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实践证明改革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有一定成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