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中国新诗派,又名“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新诗流派,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自觉遵循“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而穆旦是中国新诗派中流派风格最浓烈且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充分体现了中国新诗派的特点。文章力图通过对穆旦的诗歌分析来透视中国新诗派的诗学主张和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2.
“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是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融汇和创新,是中国40年代新诗的一次成功的突破,它与“九叶”诗派的现代诗歌观念密切相关并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论“同光体”,从诗歌发展史的视角观照宋诗,提倡“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研究诗歌的个性化、“至”的境界等诸多理论问题,对思考中国近代诗歌及诗歌理论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然而,“同光体”诗派在晚清“众多的诗派诗人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使然,因此,对《石遗室诗话》中的同光体诗论进行一番去蔽还真的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她反叛“五·四”早期白话诗的滥情和散漫,提出新的诗歌理论与美学原则,并积极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试验。本文着重阐释新月诗派诗歌理论的“三美”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原则,并以闻一多、徐志摩等创作为例,阐明新月诗歌的创作特色及确立新月诗派在中国新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九叶诗派在充分借鉴中西意象理论,并且有机结合本国新诗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诗歌美学观念的核心应当是“意象”。他们认为意象是思想和情感互为表里的凝合,并就意象与人类潜意识、意象与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九叶诗派根据意象发展的精神特点,将意象的发展归纳为自觉意象、悟性意象和凝合意象三个阶段,并对意象运动的二种范式及其动力来源作了详细阐释。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诗坛,九叶诗派的意象理论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审美意象内蕴的朦胧乃至晦涩多义是早期象征派诗歌教学上的一个难题。发散性思维方法可索解意象内蕴的多重性 ;多方位的横纵比较可凸现该诗派迥异于之前诗派的艺术特征 ;将通感手法由“理论”引向“生活”更可以深入浅出地诠释该诗派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象内蕴的朦胧乃至晦涩多义是早期象征派诗歌教学上的一个难题。发散性思维方法可索解意象内蕴的多重性;多方位的横纵比较可凸现该诗派迥异于之前诗派的艺术特征;将通感手法由“理论”引向“生活”更可以深入浅出地诠释该诗派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8.
游友基的《九叶诗派研究》是迄今最完整地研究九叶诗派的学术专著,也是在诗歌研究领域达到难得的理论深度的著作之一。九叶诗派是个人数众多的诗人群体。这个群体除了九位代表者外,还包容了哪些诗人?究竟如何为其划出确定的边界?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研究》就从这个难题入手,在逐一分析《诗创造》、《中国新诗》诗人群,“创造诗丛”、“森林诗丛”诗人群,西南联大校园诗人群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对九叶诗派的具体构成作了清理,从而较以往研究者更清晰也更有说服力地界定了九叶诗派诗人群。九叶诗派从她诞生之日起就处身矛盾的夹缝而显得…  相似文献   

9.
艾青的诗歌美学研究与创作实践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发展的。他的《诗论》是我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诗歌美学作,本从”诗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诗的生命”、“诗的功利性”、“美只是外衣”四个方面阐述了艾青的诗歌美学理论及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0.
艾青的诗歌美学研究与创作实践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发展的。他的《诗论》是我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诗歌美学著作。本文从“诗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诗的生命”、“诗的功利性”、“美只是外衣”四个方面阐述了艾青的诗歌美学理论及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1.
吕梁历史悠久,歌咏吕梁的诗词亦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魏风》和《唐风》,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吕梁诗词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主要表现于赞美山川名胜、讴歌历史人物、题咏物华天宝、反映民生疾苦、抒发乡思情结等方面。其纯朴自然,别有风味,已成为吕梁文化沉淀中的重要部分,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必将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威廉姆·华兹华斯在其《抒情歌谣集》中对诗歌所下的定义 ,突破了新古典主义对诗歌所设定的种种束缚 ,标志着浪漫主义诗歌理论的诞生 ,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代表作《我似孤独流云》是这一定义的最好诠释。这个定义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 ,涉及的是艺术情感快适度的命题 ;从审美规律看指出了时空距离是审美主体确立其审美态度和情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冯发云 《培训与研究》2007,24(11):20-21
新批评理论以文本为关注焦点,采用细读式方法论,长于诗歌分析。由于它与玄学派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类似,使得玄学派诗歌与新批评思维叠加在一起。在新批评的视野中玄学派诗歌富含张力与反讽、意象与曲喻、戏剧性与伪逻辑等特点,这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得到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为我们阐释他的诗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而新的理论又为我们阐释杜甫诗提供了新的路径。杜甫的诗以"仁民"、"爱物"两个向度展开,表现为对一切生命的关注。在当代"生态美学"观念理论背景下观照杜甫的诗,其生态美学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乐府传声》中声乐表演艺术的“体验”和“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乐府传声》的声乐表演艺术为研究对象,运用体验派和表现派两大表演艺术流派的理论,就文中关于表演艺术的“体验”和“表现”的表演方法进行了思考。解读发现,徐大椿对于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表演方法的认识,与体验派和表现派的认识相比,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袁可嘉在40年代的一组诗学论文结集为《论新诗现代化》出版。这些论文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最高水平,其指归是中国新诗现代化。袁可嘉构建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诗的特质作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指明现代诗是“包含的诗”,是“新的综合传统”,现代诗必须“返回本体”,戏剧化是中国新诗现代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派诗人”中一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1800年再版的《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阐明了他关于诗的重要理论,并以此写出了大量清新典雅的浪漫主义诗歌,一改在诗坛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矫揉造作的新古典主义诗风。章归纳总结了他的四点重要诗论:一、诗人应从最接近于大自然的淳朴的人民大众中寻找题材;二、诗人应用活在人们口头上的朴素的语言来写作;三、诗人在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情境时,应加以想像,使它产生不同寻常的效果;四、诗人应善于从寻常的素材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人生哲理,展示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康白情是早期白话新诗的开拓者之一,在新诗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着眼于现实,主张(新)诗是贵族的;提倡主情主义,在自然活动、社会活动、艺术鉴赏活动中进行情感的培养;提出自然音节论和诗可无韵说,追求内在情感的自然律动;推崇诗体解放和创造的新观念,勇于尝试新形式和新方法。其新诗理论既有着内在的系统性和理论的深度感,同时还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在中国诗歌界独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张力是艾伦.退特独创的一个文论术语,主要指诗中内涵义与外延义的同时存在,扩言之,指矛盾对立因素的有机统一,其直接源头是兰色姆和燕卜荪,但相关观念源远流长。张力论在新批评派内部得到广泛引申,后又受到阿恩海姆的创造性发展。随着新批评观念的引进,张力论在我国也不断被引申、应用,但其理论价值还没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九叶诗派以艾略特的诗歌主张为参照系,推崇“新诗现代化”的诗学理论,探寻并确立了“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这一新的诗美原则,在特定的战争年代建构了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歌与诗论,他们是“新诗现代化”自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有力地推动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