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底线伦理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是扎根在现实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的,符合人的心理需要,是道德教育的极好支点。  相似文献   

2.
三思“德育的底线”——读《底线伦理》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线”一词原为体育名词,但近来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在他的《底线伦理》一书中就将之用于道德领域。他说;“我一直试图探讨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底线伦理学。底线伦理即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规。……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机遇、自由降临的同时,底线伦理面临挑战。不杀人、不说谎、不欺诈、不奸淫、不偷盗,在市场经济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  相似文献   

3.
伦理、道德与价值观是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关于道德的问题的研究。社会整体的道德滑坡要求最低限度的道德作为人类社会在精神上的最后防护.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共同价值观都体现了最低的标准、最基本的原则、底线以及广泛认同的涵义。伦理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底线伦理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低的道德规范要求.是维护人类文明河流延续的堤防。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神与核心部分,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向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底线伦理应该是他们自律遵行的、具有普遍性的且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可以由客观上人们共同活动和交往的社会关系结构、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条件等本身,向内、向下提出一定秩序或规则性的要求。构建底线伦理,我们要让政治课教学贴近实际、牢牢掌握网络阵地并重视大学生社会团体工作。  相似文献   

5.
李彦春 《科技文萃》2001,(3):181-184
“我一直试图探讨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底线伦理学。底线伦理即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 守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 的常轨。”这是《底线伦理》一书作者、北大伦理学教授何怀宏书中所言。“市场经济初始 ,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我意识到,机遇、自由降临同时,底线伦理亦直面挑战。不杀 人、不说谎、不欺诈、不奸淫、不偷盗,在市场经济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 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 ,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是人类最后屏障!” 底线伦理遭遇挑战 何怀宏说,“仁”字形为“二人”,即道德是在二人以上的关系中发生的。鲁滨逊独居荒岛 所做之事不涉道德不道德,来了“星期五”就关涉道德了。现今社会,一天当中总会让人碰 到底线伦理崩溃事情,俗话说,不道德。经商的人会遭遇信用危机,一般人会有信任危机, 比如——  相似文献   

6.
底线伦理作为社会道德最低标准,依然面临着屡次被破坏的境遇。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要遵守、践行底线伦理,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理想与信仰。实现大学生从底线伦理到价值理想的教育过程,必须从以道德信念引领大学生对底线伦理的遵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理想的培育,以信仰教育引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  相似文献   

7.
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的提出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当代社会道德滑坡和不断出现的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是直接的原因.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神内涵,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的理论向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解决道德价值观教育缺乏实效问题的可能途径.价值观的非理性和非知识性特点使得价值观教育要远复杂于理性的知识教育.关乎个人道德成长、关乎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的价值观是底线伦理和最低限度的道德所必须要求的;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需要吸收现代德育研究成果,使其更为生动和易被青少年所接受;价值观教育还要求一个公正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生》2012,(Z2):46-48
【题目阐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不知从何时起,"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做人底线……从这些词语的大量运用中,我们不难悟出:"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再逾越一步的限度。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的伦理讨论中,底线伦理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底线伦理可确立社会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它能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终极价值的伦理基础.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是辨证统一的.终极价值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导向,底线伦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道德基础.实现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基础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一、教育底线的界定“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在教育文化中,它不断地被引申为“最低的标准、条件和限度”。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其他以底线相关的的定义。“底线伦理就是指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社会规范伦理,如社会习俗、惯例、守则、法规等等,它具有最广泛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是社会良序、人际合作最基本的伦理需要。”“品德底线规定为保证受教育者品德健康发展的最低品德水准,道德情境中自觉恪守的无法再降的最低原则要求,也是危困情境中抵抗诱惑克制欲望无路再退的最后价值信念与道德防线。”从这些定…  相似文献   

11.
[引言] 不知从何时起,“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学术底线、职业底线、官德底线、教育底线……可查遍工具书,没有关于“底线”一词的解释。但从大量的用例中不难悟出:底线是“最低限度的、不可再逾越一步的界线”,简言之就是“最低界线”。官场商场黑幕丛生,道德底线的  相似文献   

12.
秦行音在《教育学报》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教育所能具有的改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教育必须帮助年轻一代守住道德的底线。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神与核心部分,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的理论向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解决价值观教育缺乏实效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属于社会成员中的“精英”群体。他们接受大学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具备相对广泛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知识背景,可以说他们的道德是社会道德底线的晴雨表。如果在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高,社会道德底线就会出现大波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的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道施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的未来。任何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道德原则,在一定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一般成员,无疑要遵循社会道德的普遍要求,如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等原则的要求,而这里讲的高校教师的道德,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属于社会职业道德的范畴。热爱高等…  相似文献   

15.
论羞耻感的当代道德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羞耻感是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而产生的自觉求荣辱的情感意识。它是为人的伦理底线,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善的最低要求。人,有耻,就会自觉为善去恶;若无耻,就会无所不为。  相似文献   

16.
羞耻感是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而产生的自觉求荣辱的情感意识。它是为人的伦理底线,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善的最低要求。人,有耻,就会自觉为善去恶;若无耻,就会无所不为。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些大学生对遵守竞争道德规范的意识不强,出现了“不良竞争”心理和行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竞争道德规范教育很有必要。大学生必须遵守诚实守信、集体主义、公正平等、互相协作、奖优罚劣的竞争道德规范的内容。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竞争道德规范应开展竞争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积极营造诚信氛围,规范竞争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竞争道德规范建设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八荣八耻”既指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伦理底线,又指明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伦理目标,指导我们教育工作首先从基础性荣辱观教育做起,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羞耻心和尊荣感是人的心灵特有的奇珍异宝,是一个人道德形成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基石。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教育转化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并外化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过程,是内外转化彼此结合、互动的过程。只有探讨道德教学过程内外转化模式,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道德规范,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20.
杨帆  陶燕辉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59-161
网络社会已然形成,但其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网络社会的秩序遵守,道德守卫,法律控制变得棘手。因此,建构网络道德规范,给网络社会设上第一道防线,显得尤为迫在眉睫。要从网络社会的特征出发对症下药,结合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建构网络道德规范,为网民架设一道网络伦理底线和防火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