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世纪随着中国市民社会、市民文化的兴起和曲折发展,体现市民文化价值观念的市民小说也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发展变化。把20世纪的市民小说界定为一种反映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小说,则其在20世纪的发展主要有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海派小说、老舍和张恨水的小说、市井小说、新写实小说与新市民小说等几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2.
从江南人文地理看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团圆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爱情婚姻的美满结局是一种普遍的模式。造成这种大团圆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才子佳人小说诞生的人文地理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风俗奢华,民心思乐,是孕育才子佳人小说团圆结局的温床。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池莉的小说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究其原因,在于她对于中国市民阶层的关注与全新诠释。在她的笔下,人们看到了一群鲜活的市民群像,他们的生存状态、婚姻情感、文化遗存都得以彰显。在她的小说中,人们可以看出其对市民阶层认真的态度与独到的见解,进而完成了对传统市民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世俗文化心理对社会价值观念转型的影响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流行的世俗文化元素和通俗易懂的艺术表现形式契合了转型期市民阶层的心理诉求,市民的精神追求和婚恋价值观念的嬗变、世俗文化心理与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合谋都是20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文化症候的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5.
试论才子佳人小说的俗文学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子佳人小说的出现是一种文人参与商业出版业的产物。作品的模式化特点与量贩式发行密切相关。大团圆结局以及人物的市民气质、张扬女性才能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期待,是小说创作的一种媚俗手法。总之,才子佳人小说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面向市场消费的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池莉小说的人道主义写实视角和文化内涵.通过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对比,认为池莉小说的人道关怀的写实视角体现有二:一是对普通人物的书写和塑造;二是还原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本相.池莉小说的文化内涵,实质是对新兴市民文化的认同和宣谕,是对精英文化的解构.它肯定和传播市民文化中追求平安富足、确认个人的价值、尊严、平等,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世俗化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戏剧大都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即往往以美战胜丑、正义战胜邪恶终结全剧;即使结局是以主人公失败结束,也会给它构思一个虚幻的形式作为最后的补偿。这种大团圆结局与中国社会文化生态密切相关。受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特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教化、中和尚圆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虽有一些局限,但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悲剧的审美效果,并为民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8.
方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著名的小说作家,她被论者归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已是定论,同时,方方小说中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其市民题材经典作品《风景》中,显现出棚户区生存环境所反映出的棚户区文化特征:痞性文化;在其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等中,折射时代环境对知识分子的文化投影;在其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奔跑的火光》中,展示出当代商业时代都市和乡村女性所处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环境。初步探讨方方题材各异的小说中的文化意蕴,以便深入认识其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坛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翻阅中国古典戏曲名篇《牡丹亭》《西厢记》《荆钗记》,翻阅《赵氏孤儿》《琵琶记》《窦娥冤》等,我们不难发现"才子佳人""大团圆"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元明清的戏曲里。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理念,从文化的角度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客观地认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才子佳人""大团圆"形式。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普遍认为<鹿鼎记>是一部反武侠小说,并因此而认为<鹿鼎记>是一部脱离了通俗小说范畴的小说.事实上,<鹿鼎记>没有脱离通俗小说的范畴,它是一部体现了市民意识、市民文化精神的小说,是市民意识形态最为经典的表现,所以笔者认为它是一部市民文化神话.  相似文献   

11.
邸玲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2):54-55,64
《简.爱》是19世纪女性作家夏绿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小说大团圆式的结局,历来遭到评论界的批评。但本文却认为,这样的一个结局恰恰反映了19世纪女作家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即女性要独立必须要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在家庭关系中要获得真正平等的地位。当然,小说的结局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女性出路问题思考的不彻底,这是时代局限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演进的方向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文化的创新.要实现文化的创新就要培养政府和民众健康的文化心理,培育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利用现代技术,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把文化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3.
公民文化是成熟的政治文化。美国公民文化比较成熟,其形成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结合的产物。我国的公民文化有其自身的精髓与缺失。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有必要比较自己同美国等公民文化较成熟国家的差距,从而汲取有益于中国特色公民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必要。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应强化领导、强化队伍建设,并住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也要强化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中学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无论从校园人际关系、同辈群体,还是从校园文化、德育课课堂气氛等各方面来看,都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因此,有必要通过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同辈群体的规约、校园文化建设及促使德育生活化等途径来改善学校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中国结》富有深意:"中国结"既是隐含的一条串联人物、推动情节的重要红线,也是代表着团圆、温馨、和谐、和平、吉祥、幸福、爱情等方面优秀中华文化的象征,又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面对外来文化的侵略与冲击和本国非理性的政治运动,以及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但小说也存在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西方公民文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把它与西方文化中的公民文化进行对比。西方背景下产生的公民文化比较强调“分”、法理及对政治的广泛参与,而东方历史背景下的和谐文化更倾向于强调“合”、情理及对政治的普遍冷漠。公民文化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公民社会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和文学范畴使用“市民”这个概念的时候,更多的场合是指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化形态。研究“市民”,尤其是中国“市民”,应该从历史的演变去作一种动态的辨析。从整体上来说,近现代意义上的市民文化是近现代大工业、近现代城市化的产物,是人类步入近现代以来。在科学和民主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的。但市民文化也是一面双刃剑,既有正面,亦有负面,既有积极面,亦有消极面。市民文学是市民文化价值观的文学文本载体,市民文学必须是反映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文学,必须是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悲剧从诞生到发展,从结局上来说:一直延续了“大团圆”的结局模式。造成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最终原因就在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中和”之美和道家美学所提倡的“无事”之义,以及庸俗市民意识对戏剧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