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档案工作在中非人文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档案工作帮助中国民众了解真实的非洲、推动非洲人民认识全面的中国、辅助中非建立数字合作记忆、倡导建立平等开放的信息合作理念。档案馆可以通过互换馆藏资源、建立中非合作档案馆、支持困难地区开展数字资源建设以及联合开发文化产品来拓展中非人文交流领域的服务及途径。  相似文献   

2.
“‘461’中非合作框架”,是对中非合作升级的一次宏观规划,是中非互利共赢合作的延续,将使得中国发展的机会同时变成非洲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声音     
6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会见了参加第三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2016年发展中国家主流媒体部级研讨班"代表。他指出: 在中非传统友谊的基础上,近年举办的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中非广播影视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此次论坛和培训班,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媒体及发展中国家媒体进一步加深交流合作的重要契机,希望双方围绕广播电视数字化转换、影视节目交流、技术研究应用、人员交流培训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谋求共同发展。促进双方关系向更高层次提升。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京隆重举行,48个非洲国家的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外交盛会,是迄今为止中非领导人举行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非洲的政策呈现出新的、多样化的趋势,显示了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发展重点与策略的改变,这些改变将对非洲和中非关系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创办开始,让·平已经连续参加了12年,从未间断。最早是作为加蓬的外交部长参加,最近4年是作为非盟委员会的主席。他是中非合作最好的见证人先天和后天优势兼备,将于今年11月24日迎来70岁生日的让·平称得上是中非合作最好的见证人。他在非洲成长,但他有"中国根"。父亲是越洋跨海到达非洲的中国浙江温州人,母亲是加蓬一个部族首领的女儿,中非合作融进他的血液里。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第一届部长级会议时,他以加蓬外交部长的身份与会。此后至今,他连续12年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各级别会议。2008年后,他有了新的身份:非盟委员会主席。今年是让·平最后一次以非盟委员会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中非关系进入发展快车道的背景下,浙江与非洲建立了经贸、文化和学术的紧密联系,浙江在非洲的区域形象成为重塑中国在非洲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非洲留学生展开词语自由联想测试和访谈,探讨留学生视野中的浙江形象特征,并由此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龙小农  陈阅 《现代传播》2013,35(7):57-61
NGO是民意的代表,是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人文外交、公共外交领域,NGO是一国建构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的重要主体,是必须重视并需要借助的巧力量。西方借助NGO在非洲既建构了自身的影响力及话语权,又有效抑制了中国软实力在非洲的提升。中国在非洲影响力及话语权不彰,原因之一即在于中国NGO在非洲缺失。中国NGO走进非洲,与西方NGO、非洲本土NGO开展竞争与合作,直接服务于非洲国计民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将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扭曲非洲形象,旨在确保它批评、指责、教化非洲在文化、政治和道德上的合法性;"非洲范式"也是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在非洲形象的深层次原因,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面临中国在非"声誉管理"问题.但与此同时,西方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与非洲发展关系,为中国调整对非传播和外交战略提供了空间,中国可以实行差异性、匹配性对非外交战略,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传播战略,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实现中国在非形象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0.
中非关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17日到2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非洲。6月的季节,赤道非洲正是酷热难耐的时候。但是,温总理还是去了非洲七个国家,包括已经建交50周年的阿拉伯国家埃及,物产丰富的几内亚湾国家安哥拉、刚果(布)和加纳,象征中非传统友谊的坦桑尼亚和近年来与中国关系发展最快的南非。  相似文献   

11.
速读     
外交……中国展开"正月外交"2月10日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访中非五国沙特阿拉伯、马里、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这是胡锦涛今年首次出访,也是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第二次出访非洲国家。此前在2月8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开始对拉美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等六国进行访问。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月7日到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援非项目主要是在做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培训,促进民主良政,没有实际的经济效益。而中国的援助绝大多数是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是为了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7月31日至8月10日的11天时间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跑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六个国家。8月1日,在其此次非洲行的第一站塞内加尔,希拉里在一次演讲中"警告"非洲国家领导人须与负责任的外部国家合作。"警告"显然是在影射中国。美联社在评论中称,"中国影响力"是希拉里此行的两个核心议题之一。就在希拉里抵达非洲的十多天前,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今后三年加强中非务实合作的新举措,包括将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西非中南部国家贝宁的总统亚伊随后在致辞中说了不下十次感谢,谢谢中国对非洲的长  相似文献   

13.
对非传播对于增进中非了解,中非在各领域合作良好的展开意义重大。在对非传播方面,我国目前主要平台包括纸质媒介,电视新闻,网络新闻,对外社交媒体账号等;传播的语言主要为英文和法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对于非洲地区,此类国际传播对于树立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形象是否是最好的途径?非洲民众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有关中国的新闻?如何进一步打破隔阂,让更多的非洲读者了解到真正的中国?本研究将就此问题对海外非洲读者开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目前新媒体时代下对非洲更有效国际传播提出传播策略和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中非在经贸合作迅猛发展同时,其他相关领域合作显得滞后,导致出现合作不均衡问题。尤其是在人文交流方面严重乏力,中非双方应该努力补上这块短板7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抵京;非洲六国总统紧随其后到达……密集的脚印指向一个目的地——19日在华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西非法语国家网络媒体对于中非合作论坛新闻报道进行文本数据挖掘和语篇内容分析,实现舆情解读,研究这几个国家官方及民众对中非合作论坛以及对中非关系所持态度和其背后所隐藏的话语权力,分析应对之策,使中国对该地区的政策更加有的放矢,进一步推进中国和西非法语国家的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余劲草 《新闻传播》2014,(2):168-170
针对非洲移民大量来到中国谋生的社会现象,本项研究在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框架下,通过对《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路透社等英美主流媒体的相关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论证了上述媒体较少关注"非洲人在中国"的主题,而大肆强化甚至扭曲中国在非洲的开发和中非合作,以此达到维护本国利益、遏制中国发展的作用。文章最后就中国媒体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主席胡锦涛上月开始了他在一年内的第二次非洲访问。这是在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高调举行之后,中国在对非洲外交工作的乘胜追击。胡锦涛主席本次精心选择的八个出访国家: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塞舌尔,其中既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与中国建交的“老朋友”苏丹、赞比亚,也有新近复交的利比里亚;  相似文献   

18.
中非关系及其故事的相关传播是中国国际传播事务中的重要一环。以中国和非洲为主体的媒体叙事已成为影响中非间政治、商业和文化等关系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西方媒体都在此类叙事中占主导位置,影响了中非人民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在加强传统媒体舆论引领力的同时,我们亟须多元的传播主体参与到中非叙事框架中。自媒体平台因其独立的身份优势和“公民新闻”的内容优势,可以独立的观点、建构性的视角对中非故事进行多层次、多切面的立体报道,打破西方媒体报道中的刻板印象,从而为中非关系提供新的叙事框架,对西方媒体的议程设置形成解构作用,在国际社会中呈现更加真实的中非关系和中非故事。  相似文献   

19.
吴隽然 《东南传播》2015,(12):57-60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更是中国向世界履行"负责任大国"义务的全球战略,为中国和非洲大陆的共同发展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给中国和非洲这两个最大的发展中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也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了给"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西方媒体给非洲民众灌输的"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必须提升在非洲的传播力,在传播理念上要尽量和西方国家进行区隔,淡化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着眼经济和民生发展,要遵循"中国方式"的传播理念来传播中国和非洲,要用发展的眼光报道"真实的中国"和"发展的非洲"。本文旨在探讨在"一带一路"这一全球战略下,中国该如何提升对中非文化差异的重视,吸取过往传播经验教训和西方成功的传播策略,为新时期中国在非洲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及构建有利于中非共同发展的话语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挠到受众的"痒处"近期,有丙方媒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捏造不实之辞,称中国企业在非洲犯有"掠夺资源"等"五宗罪".对此,新华社法文专线精心策划了五篇特稿加以批驳,选取"优势互补的中非经济合作""投资不干涉内政""中国带动非洲企业发展""中国企业成非洲人就业香饽饽""中国在非企业热心公益事业"这五个主题,通过讲故事的报道方式宣传中国在非企业,进而深入宣传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的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对非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