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近日翻阅旧刊物,偶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六期发表的《对<论积贮疏>几点注释的质疑》一文,细读之后,认为文中所提几点“质疑”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畜”字文章认为,课本把“畜”注释为通“蓄”是错误的,是“绝非通假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查《说文》:“畜,田畜也。”《玉篇》:“畜,从兹。兹,益也。”《韵会》将“畜”作“稸”。“畜”字古文为“兽”。《说文》:“兽,(?)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凡兽之属,皆从兽,许救反。”《经典释  相似文献   

2.
“狼狈为奸”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古人认为狼和狈是两种奇异的野兽。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的前腿短,后腿长。狈必须趴在狼的身上,才能行动;狼必须依靠狈,才能直立起来。所以用“狼狈为奸”来形容坏人彼此勾结作恶是很形象的。  相似文献   

3.
“短褐”一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过两次:一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有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句子,二是《公输》课中有“邻有短褐而欲窃之”一句。“短褐”一词,教材上注释为“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褐”注为“粗布衣服”。很明显,“短褐”一词被看成是一个偏正式合成词,“短”是用来修饰“褐”字而出现的。笔者通过深究,认为教材上这种注解属望文生义,是缺乏说服力的。理由有三:首先,让我们借助权威工具书来了解一下这个词的含义。《辞海》的注解是:“短(shù)褐”亦作“竖褐”“裋褐”,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  相似文献   

4.
狼狈为奸     
《今日中学生》2004,(13):35-36
传说在很久以前,除了狼之外,还有一种野兽叫狈,模样与狼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狼的前腿长,后腿短;而狈则相反,是前腿短,后腿长.它们为了寻找食物方便,常常互相合作,各取所长,狼的后腿短,没有狈的帮助就不能直立;而狈前腿短,出来时必须趴在狼的身上才能行走,看上去好像狼背着它.它们使用这个方法爬人羊圈,偷吃人家的羊.因为狼没有狈就站不起来,狈没有狼就不能走路,因此它们必须同进同出,同行同止,一块去干坏事.据说狈很聪明,常常出坏主意.于是人们就用"狼狈为奸"这个成语比喻坏人互相勾结干坏事.  相似文献   

5.
“两狼之并驱如故”(初语二册《狼》)一句,课本注释为:“两只狼像原来一样追赶。”此注对不对?略作辨析如下。从课本注释看,句中的“之”字似被看作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句子的成分或复句的分  相似文献   

6.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7.
传说在很久以前,除了狼之外,还有一种野兽叫狈,模样与狼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狼的前腿长,后腿短;而狈则相反,是前腿短,后腿长。它们为了寻找食物方便,常常互相合作,各取所长,狼的后腿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输》中,有一些词语编者没有注释,或许编者以为它们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其实不然。因此,有必要补充注释。例如“短褐”一词。原文说“:邻有短褐而欲窃之”“,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课本只注释了前一句中的“褐”为“粗布衣服”,而没有注释“短”。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一句,教材注释为“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注释语气比较轻缓,又不很肯定,几乎没有情感,只是客观的推测,既不能体现屈原的忧愤之情,又不能表达作者司马迁借此寄寓的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连劭明先生则将“盖”解说为“完全”,我认为这种注释更恰当。原因有三:一是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看出屈原作《离骚》确因“疾”而生“忧愁幽思”。二是屈原处境艰难,志不得伸。他“正道直行,竭…  相似文献   

10.
狼狈为奸     
传说狼和狈是两种长相十分相似的野兽。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腿长,两条后腿短,而狈的两条前腿短,两条后腿长。他们常常在一起出去寻找吃的。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报任安书》一课两处言及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受之刑: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处是“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膑脚”和“断足”尽管文字有别,但毫无疑问所指应是同一种刑罚。至于它是怎样的一种刑罚,课文注释交代的也不够明确,只是将“膑脚”解释为“膑刑”一带而过,“断足”更无一字注释,可是下文“孙子断足,  相似文献   

12.
统编教材将《中山狼传》中“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缘木乎?”一句的“区区”注释为“不仅”。我认为,应注释为“辛苦”习妥。其理由是: 赵简子打猎,“驱车逐之,惊尘蔽夫,足音雷鸣,十步之外,不辨人马。”当找狼至东郭先生跟前时,人马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不谓不苦。而东郭先生本意是要赵简子离开“大道”到歧路上去找狼,以达到他在“大道”上救助狼的目的。所以东郭先生辩道:狼比羊狡猾,你们却辛辛苦苦地沿大道找狼,这不是同守株待兔和缘木求鱼差不多吗?这样解释,似更合乎实际,顺  相似文献   

13.
“致”辨     
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句,文后注释为“致,达到”。这样注解,对理解文意来说,相当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的《狼》,写一个屠夫晚归,途中有两只狼紧紧跟着他.他丢担中剩骨给狼吃,骨头丢光了,两只狼还是照旧追赶着他.屠夫心里恐慌起来,只怕前后受敌不好对付,“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于是他就“奔倚其下”,以便专门对付前边.这“顾”,中学课本注释为“看,看见.”这样解释自然不能说不对,只是教师对学生似乎还应再讲细致一点才好:“顾”是“看”的一种,但又不等于“看”或“看见”.从方向上说,光说“看”一般指向前方看,“顾”不是扭头向后至少也是眼珠转向一旁.再从态度上说,光说“看见”一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清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王力的《古代汉语》将“此去经年”注释为“这一走,一年年下去了”。另外,成语“经年累月”中的“经年”也是“一年又一年”的意思。二、作者当时因为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开封)去各地漂泊。这首词描写了他和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  相似文献   

16.
荡倚冲冒。《黔之驴》 课本注: “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似乎言未尽意。荡,放纵;倚,靠近,冲、冒在这里同义,即触犯。“荡倚冲冒”可译为:(老虎)放纵地靠近驴触犯它。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后狼”、“前狼”,课本未加注释,有的资料译为“后边的狼”、“前边的狼”,不妥。“后狼”应是“后得到骨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新编《语文》教材第一册中,向学生推荐课外背诵的古代诗歌中选了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书中注释对“金兽”的解释是“兽形的铜香炉”。这一解释没有错的地方,但要学生真正理解“金兽”一词的意思,,就要说一说古人所用的燃料和燃烧燃料的器具。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中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说明唐代已将炭作为燃料了。其实,卖炭翁烧的是一种普通木炭,而豪门大户用的却是“用屑炭作兽形”的兽炭,时人称其为“香兽”。《晋书羊祜传》载:“祜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咸…  相似文献   

18.
“狡”与“猾”原为两种特性鲜明的动物。“狡”,是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西山经》有载:玉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狡”的性格凶暴狂戾。“狡”一旦引申,便出现了含有“狡”的词素的词语。但其中“狡”的本义或词性常常发生有趣的变化。如匈奴中有一种大狗,“钜口赤身”,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所收韩愈的《师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隋树森同志编辑 注释的《古代散文选》亦如此),有一处编者是这样标点的: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 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以为如此标点不符合作者原意,似乎改成这样为好: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去掉删节号也可。) 就是说不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句话看作是士大夫的话,而看作是作者韩愈 的分析评论,所以应该放在引文之外。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孟子》二章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注释中 ,将“法家拂士”注释为 :法家 ,有法度的世臣。拂 (b尙)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 ,辅弼。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当然 ,课本如此注释也是有其依据的。因为东汉经学家赵岐在他所编的《孟子章句》中 ,此处注释为 :“法家 ,法度大臣之家。拂士 ,辅弼之士。”宋代大儒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 ,此处也注为 :“拂与弼同 ,此言国亦然也。法家 ,法度之臣也。拂士 ,辅弼之贤士也。”以至后来的《辞源》《辞海》皆沿用此说。其实是大谬而特谬。其原因是 :一、将法家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