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教育学刊》1998,(5):55-55
8月10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河南炳人语言字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炳人识字法”实验汇报暨专家论证会在北京召开。“炳人识字法”的发明人唐炳人经过近30年悉心研究,将原国家语言字委员会颁布的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和420个非常用字不重复、不遗漏地编制成七言句式的识字口诀。  相似文献   

2.
几千年的实践所造就的汉语语文教育体系,是我们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五四”以来在汉语语文教育上弃中学洋,是盲目、机械、草率的。“繁难的象形字”也有它超过拼音文字的形、音优势,古人利用韵文集中识字的做法,正是利用了汉字的形、音优势,是科学的、符合汉语实际、适合儿童学习的。“炳人识字法”是对我国传统的“集中识字”的继承和创新,在汉语语文教育上具有人们尚未意识到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比较新课标版语文第一册与原来的九年义务教育版语文第一册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变化最大的首推识字教学。原来的语文第一册要求会认140个字、会写140个字;而“新课标”语文则要求会认4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个字。识字量远大于原先所要求的.要求会写的字却减少了将近1/3,突出了“多认少写”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的识字教学体现“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全学年要求认95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350个。如何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熟记这么多汉字?一、在五色  相似文献   

5.
姜会萍 《西藏教育》2013,(11):15-16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每个公民都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和义务。掌握汉字的前提是识字。识字最关键的阶段是在小学,故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目标是,到小学到6年级,学生应有较强的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相似文献   

6.
姜欣 《考试周刊》2013,(26):58-58
<正>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认识常用字1600至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所以,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1978年开始,我国的教育再次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1978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识字教学方面明确规定:"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字3000个左右.前三年学会2500个左右,为四、五年级较快地提高读写能力打下基础.识字教学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相似文献   

8.
祁建华通过实验所创立的“速成识字法”,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成人识字扫盲运动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小学语文教育。然而现今对于祁建华何许人也、何谓“速成识字法”、“速成识字”法的沿革兴衰若何等问题,能够清晰了解的人却不是很多。本文试图对前述问题简明作答,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粗浅评价。  相似文献   

9.
问题一: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下册)识字任务太重(上册要求会认400个常用字,会写100个;下册要求会认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语文周课时仅6节。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完成这样繁重的识字任务? 答:1.实验区教师首先要明确实验教材中对要求会认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量特别大,小学一、二年级总共需要认识1800个常用字,并采用认写分开的形式编排,目的是让学生提早阅读。识字量大,课文篇幅长,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时间多了,其它语文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如果时间少,又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又能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主动识字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第一,新教材识字教学的探索一、创造性地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会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学生  相似文献   

11.
古代涉"工匠"义的词语,名词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的双重作用以及语言约定俗成规则的影响,古代涉"工匠"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动态系统之中,有的词语出现较早,有的出现相对较晚,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则直到清代甚至现代汉语中仍见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工"、"匠"、"工匠"等仍见使用,但"工"、"匠"已经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工匠"一词已经成为取代其他词语而独立广泛使用的最主要的涉"工匠"义词语。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的语言文字学界,普遍采用西方有关的文字定义,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这个定义只概括了汉字的一种作用,一种特性,它远远涵盖不了汉字全部。其实,我国汉朝的许慎早就为汉字作了义界,对其义界运用训诂的方法加以阐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许慎看来,文字的发明创造,是对天地万物与人事的标指。也就是说,汉字不仅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而且也是对生生大千、历历人事的反映,是对宇宙秩序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运用语言学、文体学的方法,从文学风格、语言风格两个层面和"文言化"、"西文化"、"融会"三个角度,描述分析"冰心体"的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转型过程中对建设现代白话文学文体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捷龙识字法”是一种通过记忆联想互动、达到诵读识记汉字的目的,以四言成语为载体,以记忆模块为构架,采用多层次成语接龙的形式的新方法.此方法有利于学习汉字与学习词语的结合;有利于识字与阅读的结合;有利于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结合;有利于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结合;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我们称所有的对称、和谐、整齐为对称“整”,包括双音节词、成语、句子的对偶、排比及语音的押韵,除此之外的都称为“散”。汉英语言整散有诸多不同之处,亦有不少相同之处。相同之处体现了两种语言追求对称、和谐的共同心理,不同之处可能与语言符号形式自身有关。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语言。"语文"是中小学一门课程。其含义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及结果。语言则是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即一种语文交际的备用工具。话语文章是语言运用的结果即言语交际的中介,虽由语言文字构成,但和语言文字已经不是一回事,因为它是经过人们的头脑组织加工制造出来的言语形式,并承载着说写者思想感情的产品。二者具有本质区别,所以"语文之法"不等于"语言之法"。运用语言讲究表达与接受的交际效果,效果是"语文"的灵魂,修辞是研究如何提高运用语言效果的科学,因而"语文"之法是修辞,不是语法。  相似文献   

17.
张田若先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从建国后到“新课改”一直坚持编写小学语文教科书长达60余年的学者。他编辑小学语文教科书旨在优化与推广以“集中识字”和“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为核心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经验;形成了以“四大基础”和“集中识字”为基本框架的编排体系,并注重的单元分组教学;内容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展开全面训练,取材强调文质兼美。张田若先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辑实践和思想对当下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辑和教学实践当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字"     
字是语言单位的书写符号,是一切文字系统共有的基本单位,独立性、整体性、合成性和定型性是其共性;表示的语言单位不同、由字母或字根构成、构成元素多少和排列方式不同、形体长短等等是其个性。拼音文字的字不仅可以与汉字进行比较,而且通过比较可以揭示不同文字系统的性质和特点。拼音文字的字与汉字不相当、拼音文字的字是字母、是词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9.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