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农业区位1.考点扫描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学文科》2006,(8):2-9
【常考考点】 ●农业生产的特点、分类及投入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工业生产的投入一产出及工业生产的发展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因素,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4.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 考点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属于基础性知识,也是高频考点,复习中应该掌握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主要类型、结合实例理解农业区位的选择原则、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核心知识点.  相似文献   

5.
教学中经常有学生会问一些农业生产的主区位因素的相关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的确不好理解。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有些农业生产部门的影响因素缺乏了解。  相似文献   

6.
区位分析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某地的农业发展进行区位分析是高考的常设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与科技等)。现笔者就此作个小结,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地理人教版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第三章第一节,本节系统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在本节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区位的概念,是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城市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是区位理论的开篇。  相似文献   

8.
如何进行区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本文论述了如何对一地区农业进行区位分析。  相似文献   

9.
《地理科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对各类“区位”问题作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等。由于“区位”类型多种多样,设问角度灵活多变,命题素材十分丰富,能有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迁移、分析归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多方面能力,故在高考试卷中“区位”问题的考查地位非常突出,几乎每年高考均有涉及。本文就工农业区位问题的专题复习进行说明。一、农业区位1.考点扫描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在人类的产业活动类型中处于最基础、与地理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农业活动,所以本单元首先介绍的就是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节讲述三部分内容:一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二是农业地域类型。由于世界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就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地域类型,在众多的农业地域类型中介绍了有代表性的三种:原始的热带迁移农业,传统的水稻种植业,现代的混合农业。  相似文献   

11.
陈大庆 《新高考》2005,(12):44-46
一、重点知识拓展 本专题的重点是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本专题的学习中,要理解区位因素的实质,结合特定区域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案例,分析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本着人地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对区域生产活动空间分布的合理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2.
姜涛 《地理教育》2015,(3):18-20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地域  相似文献   

13.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应选取典型材料或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信息,并准确地分析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以辩证的观点认识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以动态的视角探究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市场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认为,城郊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布局呈圈层式分布,即以城市(市场)为中心,依次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该理论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前提和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基本前提又是以中世纪生产和运输方式为基础的,在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技术大发展的条件下,其前提和假设已丧失其现实意义,因而该理论模型与现实农业区位选择之间的差异已越来越大。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布局的条件因素也更趋复杂化。 一、自然条件因素及其利用  相似文献   

15.
芮闵 《中学生阅读》2008,(1):122-124
学会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地理高考中有关区位问题的题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这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大体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区位分析时要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其各要素与所要分析的地理事物的联系,再抓住主要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6.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课标解读】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这里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行为条件是以某种农业类型为例(这里以种茶业为例),核心概念是"农业区位"。可以通过区别、组织、判断、归因等认知策略,让学生识记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并能利用上述知识对某一具体农业生产地域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7.
李卫华 《新高考》2006,(11):50-53
【重点难点阐释】一、城市的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具体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区位因素。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城市、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的区位因素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区位的主导因素。分析城市的区位因素,应首先分析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么原因把它吸引在一定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这样就能找出主要区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城市的区位因素1.城市起源与出现的条件(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将学生熟悉的影视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电视剧《山海情》中双孢菇的种植为案例,带领学生在“真实”的农业生产情境中,探究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内容为例,结合东莞市荔枝生产创设情境,利用情境资源激发兴趣、根据情境创设问题链、依托情境开展探究活动三个方面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启发思维、开启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