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建华 《钓鱼》2004,(15):36-37
《钓鱼》第11期41页对程宁老师编导的《竞技钓鱼揭秘》中做的电磁锤撞击实验现象,提出质疑,笔者再分析第二个实验两支分别为1号同4号的浮标,如果最大直径相同,标尾相同,都是调2目,在两支浮标材质也相同(如果材质不同也就没有互相比较的意义)的情况下,它们的漂身体积、表面积、配铅重量相差一定比较大,4号标的标身体积、所配铅皮重、表面积都大于1号浮标。而标身体积的大小决定了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浮标配铅重量的大小决定了浮标惯性的大小,表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浮标配铅重量的大小决定了浮标惯性的大小,表面积的大小又决定了他们运动时受到的水的摩擦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陈燕曾 《垂钓》2005,5(1):6-7
最近笔者拜读了《垂钓》杂志上刊登的何蔚蓝先生的《台钓新思考》系列文章,觉得大有收获。作为一个钓鱼人,我对何先生也是早有耳闻——他制作的“钓鱼郎”浮标是笔者用过的浮标中效果最好的一种(这完全是我的真实看法,没有任何广告色彩)。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之后,笔者对文中的某些观点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意见,现在提出来,与大家及何先生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3.
读编往来     
《钓鱼》2004,(1)
“标”与“漂”应有区别《钓鱼》编辑部 目前,《钓鱼》杂志上存在“浮标”与“浮漂”及“标”与“漂”混用的问题。其实,用“漂”还是“标”在钓鱼的实际活动中并无大碍,但与钓鱼媒介和渔具厂商营销活动却有着密切关系。作为《钓鱼》的热心读者,经观察,在今年《钓鱼》第17期之前,杂志上都是以“浮标”和“标”字刊出,包括《钓鱼专刊百期精选》。可是,从今年第17期开始,“浮标”突然改为了“浮漂”和“鱼漂”,“标尖”也成了“漂尖”,虽是一字之差,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混淆不清,让读者无所适从。而就在这期杂志第22页,厂家的广告明明是“浮标”,…  相似文献   

4.
乍见梁尚柳先生,不禁使我联想到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的主人公,一个看似瘦弱而又潇洒倜傥的江湖大侠李寻欢。当时我只知道他是广西区和南宁市钓鱼协会副主席。他常给我蹙着眉思索的感觉,当然也是他给大家的感觉。了解他还是2001年9月15日的“老鬼杯”钓鱼比赛的赛场上。那天比赛他与我相邻,通过交流我才知道,这个人“表里不一”形式与内容相去甚远。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奥的哲理:假象歪曲地反映本质。在比赛场上,我看到他敏捷的身手;在言谈中,他向我诠释了浮标,从剩余浮力谈到归零点,从巴尔杉木到孔雀羽……这一天,我才算…  相似文献   

5.
毛一原  徐新民 《钓鱼》2004,(11):41-41
近来观看了程宁老师编导的《竞技钓鱼法揭秘》及《浮标篇》教学光碟,其中有些内容确实有所启迪,获益匪浅。但对作者通过两个电磁锤撞击实验来描述浮标受撞击后的行程大小与浮标灵钝之间的因果关系,实在不敢苟同。现提出我们的观点.供商榷。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在《悬坠钓新解》等几篇文章中谈了我对浮标调整的认识,个人的认识当然自己明白,但写到文字上别人看了是否明白就不得而知了。我始终试图以一种最简洁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但受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限制,写出来的文章反而可能对其他钓友产生了更大的误导,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浮标调整的话题本来不想再说,但放弃了这一话题似乎这篇文章又有缺失,  相似文献   

7.
程宁 《钓鱼》2004,(1):41-41
有钓友说:在《浮标篇》中做的有关浮标灵与钝的试验没有带饵,要是加上不同重量的饵可能就不是那回事了。“如果调七钓三,饵的重量被浮标平衡,另一种调五钓二,饵比较重落在水底,这时肯定是调七钓三灵”。他的这种说法我认为也对也不对,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赵巍 《钓鱼》2006,(13):11-11
在2004年《钓鱼》杂志第22期上,我发表过一篇文章——《转变钓赛理念刻不容缓》,探讨了钓鱼比赛的理念问题。在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更多是认识层面的观点,是对钓赛理念的思考。现在,我想就钓鱼比赛的模式、钓鱼比赛的垂钓环境,与诸位钓友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增进共识,举办好今后的  相似文献   

9.
张绍先  昕东 《垂钓》2007,7(12):15-15
近几年来,国内几家钓鱼刊物都陆续刊登了关于垂钓力学方面的文章,对所谓空心尾浮标和实心尾浮标进行了分析、论证。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都已经证明:钓组的灵敏度与标尾是否空心无关。例如笔者本人在《垂钓》2006年第七期《谈谈暂态、静态和动态》一文中,从基本力学原理出发,推导出钓组运动方程的数学模型,明确指出钓组的灵敏度只与浮标尾的粗细、线的直径和钓组的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赵峰 《垂钓》2006,6(7):46-49
近年来,随着钓鱼运动的深入发展,钓鱼人对钓鱼各项技术和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浮标理论探讨、争议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大师、名人的精品之作,给了钓鱼人很多有益的指导,但有些纯理论性的探讨总给人深奥且复杂的感觉,有时会让初学者感到很困惑和无所适从。就此,我想能不能换个思路,把浮标理论上的方方面面具体到钓鱼的实践中去,从而正确地认识浮标、了解浮标,进而破解浮标的奥秘,不再为浮标所累。  相似文献   

11.
松筠 《钓鱼》2004,(20):20-20
前不久,我在《钓鱼》2004年12期上读到了浙江任志新先生的《软竿才能擒大鱼》(下简称任文)一文,之后又在《钓鱼》2004年14期上看到了颜恒先生的《软竿难敌大鱼》(下简称颜文)一文。两篇文章中的部分观点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也存在着一些分歧。见大家都热衷于垂钓,而且讨论得十分热烈,就来凑凑热闹。我的钓龄短,年纪又轻,宇里行间难免会有不妥之处。但既然是“争鸣”,也就不顾及于此,杈当“班门弄斧”,搏大家一笑了。  相似文献   

12.
马建华 《钓鱼》2005,(19):33-34
《钓鱼》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了四川柳树仁先生的一篇《调灵敏和钓灵敏是两码事》的文章,其本意是就《钓鱼》2005年第2期《调灵调钝是基础》一文.同河北建国先生共同探讨调灵调钝和钓灵钓钝的有关认识。本人拜读了上述两篇文章.为了全面的把握两人争论的焦点.又进一步拜读了柳先生在《钓鱼》2004午17期上发表的《推倒灵与钝的围城》一文.进而也有了一些认识,很多看法同柳先生的见解不同.斗胆说出来请柳先生斧正。  相似文献   

13.
尚立和 《钓鱼》2006,(8):24-25
刊登在《钓鱼》2006年第5期《线组灵钝的物理分析》(以下简称《分析》)一文的关于"浮标的浮力"与阿基米德定律的浮力没有丝毫冲突等说法,笔者有不同看法,今提出来与威华钓友商榷,也与广大钓友探讨。一、“浮标的浮力”与阿基米德定律的浮力一样吗?《分析》一文中说“露出水面目数多的浮力大,露出水面目数小的浮力小(指相同体积的钓组或浮标),这同阿基米德定律没有丝毫冲突”。这种说法我认为是错误的。让我们重温一下阿基米德定律的基本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  相似文献   

14.
王善勇  范宁 《钓鱼》2004,(18):6-8
本着“我钓鱼,我快乐,我健康”的钓鱼理念,《钓鱼》杂志社发起了2004年为“钓鱼推广年”的倡议,并精心给《钓鱼》杂志读者和广大钓鱼爱好者精心策划了一个钓鱼盛会——“读者杯”全国钓鱼巡回赛,让遍布各地的读者都能一品这个钓鱼大餐的美妙滋味。这是我们《钓鱼》杂志读者自己的盛会,也是《钓鱼》杂志给关注杂志成长的广大读者最好的回报!3月底4月初.我们在江苏连云港举办的“读者杯”首战告捷.宜征读者大聚会也收效明显。炎热的夏季刚刚过去,秋意悄悄降临的时候.我们又连续在辽宁沈阳、内蒙古呼和浩特、吉林长春成功举办了这三场大型的比赛,而几乎每场比赛都吸引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许多热心的读者和钓鱼爱好者,点燃了他们钓鱼的激情。更推动了当地钓鱼活动的开展!笔者每参加一场比赛,都会感动于赛场上洋溢着的欢乐和激情。所有参赛者凭着对钓鱼活动的满腔热爱参与到这个赛事中来,其实最终的名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互动,能够让编者读者面对面地交流,为共同喜爱的《钓鱼》杂志献计献策,更能有机会和文幸中的钓鱼高手直接交流,切磋技艺,畅谈垂钓感受。《钓鱼》杂志以自己的方式和广大读者见面,这是一种联系读者的积极方式.也是一种尝试。广大读者和竞技垂钓可以零距离接触.同时也是编读之间的互动,读者们在钓场角逐中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检测,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钓技.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温馨的见面会中感受来自钓鱼的喜悦。我们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参与到咱们读者自己的钓鱼比赛中来,一起把我们的比赛办好.办大。九月到十月.又有多场比赛将会和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河南、浙江、安徽、陕西、山西、广西的读者见面。届时.我们将会把这些地区的比赛如实快速地报道给广大读者。我们不难想象这些赛事的宏大和读者的热情。读者朋友们,还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参加《钓鱼》杂志读者自己的垂钓大赛吧!  相似文献   

15.
杨毅 《钓鱼》2009,(2):16-18
拜读了“鱼开胃”先生发表在钓鱼杂志上的《小药的体会》一文后。也是深有感触。决定把自己钓鱼时对小药的感触,对它的爱与十艮也表达出来。遂成就了这一篇文章。希望对钓友们能有所帮助。也希望减少“小药”现象在钓鱼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小药不是万能的。甚至是万万不能的。  相似文献   

16.
甯夕雨 《钓鱼》2005,(1):23-23
罗泽武钓友在《钓鱼》杂志总46期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给钓鱼大师们的一封信》以下简称罗文),我反复读了几遍,对信中提到的另一篇文章王大禄钓友的《让我们走出“标准池”》一文,我也重温了一遍。我很同意他们在各自文章中所表明的一个重要观点:摆说“标准池观念”桎梏的束缚,多学习更新鲜更精彩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我新疆伊犁一位钓友于2003年5月25日,在野外垂钓时不慎将碳素手竿触及高压线当场身亡,这是十分痛心的事,也为广大钓友又一次敲响了安全的警钟。那么,假设这位钓友生前学了《中国钓鱼》2003年第六期刊发的《碳素手竿防触电一招》这篇文章,是不是就能逃此劫难呢?回答是否定的!由于该文作者缺乏电学理论上的知识,使得这篇文章有较强的误导性,其“招数”隐藏着很大的不安全因素,若“钓友们可以试试”,那就太危险了。理由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衣善新 《钓鱼》2006,(24):13-15
《悬坠钓鲤鱼上钩率低》(见《钓鱼》2006第二期,以下简称《悬》文)见刊以来,先后有四、五个钓友著文表示了不同看法。令人遗憾的是,《悬》文作者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观点,反而又写出了一篇《尊重他人旨在提高》(见《钓鱼》2006第18期)的文章,对自己的看法再度辩解。细读《悬》文作者的两篇文章,笔者认为,《悬》文作者的错误,不在于如何认识鲤鱼  相似文献   

19.
蒋青 《钓鱼》2006,(10):20-20
有两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一篇是《软竿难敌大鱼》(《钓鱼》2004年精选本78页),另一篇是《悬坠钓鲤上钩率高》(《钓鱼》2006年第6期18页),其中基本观点与本人有些相似,本应该很是高兴才对,但不知怎的,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原因是,感到有一股“抬杠”的气味,令我如刺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20.
去年年初,本刊编辑部刊载了一篇卷首语,在那里表达了一些心愿。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钓鱼》能够成为钓鱼人的知音与朋友。所以,我们的杂志叫《钓鱼》,我们称呼自己为"《钓鱼》人",书名号不是我们之间的距离,而是我们共同的牵念。因为,《钓鱼》是我们的杂志,也是天下钓鱼人的杂志。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钓鱼》能成为钓鱼人生活的一部分。希望《钓鱼》成为我们钓鱼人的生活伴侣,成为钓鱼人不愿舍弃的一种精神传承。《钓鱼》成为钓鱼人的记录者,钓鱼人是《钓鱼》的创造者。我们要为"钓鱼"作史,《钓鱼》也用一篇篇文章、一期期精美的杂志,书写着钓鱼的辉煌、钓鱼人的辉煌!一直以来,我们都肩负着一种义务,让《钓鱼》成为钓鱼人的媒介与桥梁。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