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连碧红 《文教资料》2013,(19):162-164
生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其学科特点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础;教学方式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课程的重心在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指导。品德课程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给予学生健康成长的保护,凸显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它特殊的性质——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翟实施的灵魂,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实”起来.让学生在展示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显然,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5.
“学会生活”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之一。《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熊跃 《广西教育》2008,(10):35-36
课改以来,国家把原来的“思品”学科改为了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就是要在“思品”教学中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认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会合作》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明白“合作”的含义,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合作”; 2.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感悟“合作”的重要; 3.通过“合作”活动,学会“合作”技巧。二、教学过程1.感知生活,生成意识。  相似文献   

8.
德育教育:体验亲近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 的活动型德育课程。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为课程的 核心。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从而 “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才能促进学生 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12.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而《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4.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一理念旨在引导老师根据品德课的培养目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播下“美好品德”的种子,为学生提供让“美好品德”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机会和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严宝军 《学周刊C版》2014,(12):144-145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主旨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正确待人处事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学习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设计许多教学活动,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了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本文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必须要把握教学的一个“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7.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学会求知,学会发现,学会做人,从而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多种能力,既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19.
林爱花 《贵州教育》2009,(13):28-2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我们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品德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德性的培养犹如无水之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将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只有将品德教育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与生活相结合。“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若能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开发和利用鲜活的教学资源,使课堂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教师若能以人为本,丰富教学形式,发挥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学生一定能在“生活”与“课程”的“激情共舞”中“学会生活”,培养德性,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20.
李万飞 《甘肃教育》2008,(12):50-50
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其应是“学”与“思”的结合,“导”与“行”的结合。而“导行”应符合学生实际,教师要科学安排,合理引导,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人拟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入手,谈谈如何利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