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的编辑不但需要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案头”功底,更需要准确地把握市场的脉搏。以最快的速度获取、辨析和利用信息,并能别具匠心地将这些信息转化为“金点子”推入市场。因此,一位编辑若想在市场竞争中大展拳脚,并赢得读者的喝彩,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2.
“编辑”一词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编辑”应包括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版式设计等全过程。由于其中的编辑加工是编辑工作的主要环节,因此狭义的“编辑”常指编辑加工这道工序。当然“编辑”一词也用来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对“编辑”或“编辑加工”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议论: 有人说:“报刊上的文章都是作者写的,编辑只不过把它们收集起来,排个次序,改改错别字,勿需多大学问,一剪一瓶(浆糊)足矣!”有的作者在来稿的附言中则婉言说明:“我的稿子已反复修改过,还请某专家、教授审阅过,请编辑同志放心。”有的则干脆声明“文责自负,请勿删改”。  相似文献   

3.
倩男 《出版参考》2007,(6X):24-24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奔涌以及出版体制改革的加快,作为出版主体的编辑,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出版要求编辑除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全神贯注地“静态”审稿的修养以外,还必须努力变得越来越“动”感十足。具体而言,就是要静中求动,必须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动”足脑筋,下够功夫。  相似文献   

4.
“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年探讨编辑概念时,曾参考西方各种辞书的有关解释,把“编辑”一词的涵义概括为“为出版准备稿件”。“准备”是个模糊语,为了能说明现代图书编辑工作的起点和终点,所以又提出了一个内容较详尽的解义方案(见拙文《关于图书编辑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载《出版发行研究》1987年2期)。现在看来,两种释义都有局限性,因为编辑工作已远远超出图书和出版物的范围,最好能找到一种可以涵盖古今各种类型的编辑工作的释义,这就需要探讨古今编辑概念的演变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5.
编辑工作做久了,业务熟悉了,动作有了规范,这是大有助于工作的。但倘若就此满足,于是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老一套地改稿,老一套地编排,老一套地审定付印,久而久之,感觉迟钝了,思维衰退了,编辑手法成了“一定之规”,就会在瓦匠、木匠、铁匠之外出现了一种“编辑匠”。瓦匠、木匠、铁匠之称为匠,对于他们所掌握手艺的熟练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称谓。可是这个“匠”字加到“编辑”这个称号后面,却成了贬意词。究其缘由,与一般工匠相较,大概编辑这一行当,一  相似文献   

6.
“按语”与“案语”是被媒体工作广泛使用的词语。考虑到编辑工作严谨、规范的特性,在具体工作中,这两个词究竟使用哪个更符合语言逻辑习惯?是否有对错之分?笔对此进行了一些查询。  相似文献   

7.
“不如人意”,指的是某人某事某一环境的差劲 或糟糕,令人失望;“差强人意”,则有“大体上还过得去”、“基本上还可以”的意思。两个词含义截然相反,但有的记者编辑常常用错。 也许是经常要对球队球员作出评价,表达自己感情的缘故,体育记者对这两个词用错的频率更高,往往在该用“不如人意”的地方用了“差强人意”。 平时看报;随手摘录了一些这类病句,早想写篇文章谈谈。因为一怕得罪同行,二怕引起“小题大做”之嫌!所以欲写还休。去年七月十五日一期“足球报”中,《前国家队主帅高瑞华谈女足》、《追踪女足说“变”字》两篇…  相似文献   

8.
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案头文字工作.尤其是当今我国的出版界,在编辑分工还不是很精细的情况下,纯粹的策划编辑和组稿编辑是极少的,案头文字工作是绝大多数编辑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语文修养是编辑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辑人员知识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可以这样说,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看待“编辑学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者化”这一提法本身并没错,正如现代作家、编辑孙犁先生所说:“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或作家.”作为一名编辑,特别是做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其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功底,有进行科研的能力.可问题是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不能不切实际.根据“学者化”的口号,有人提出,“对自己所负责编辑的某一学科或主要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等要具有比较完全系统的把握,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学报编辑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变用托翁一句开头语:成功的编辑是相似的,摸索中的编辑各有各的摸索。不禁羡慕“杜郎”踏入编辑部的大门之前,我对编辑生涯的想象是罗曼蒂克的:案头皆稿件,稿件皆成品,成品皆玉珠…… 1980年12月,我由一名门外汉踏入《中国青年》杂志社思想教育部的办公室,开始了我的编辑生活。我动手编辑的第一篇文章,是《上海文学》主编王若望撰写的一篇  相似文献   

11.
王春泉 《新闻界》2000,(4):49-49
“秀外”这里特指广播节目主持人扎实的语言功底、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慧中”这里特指广播节目主持人掌握政策的水平、厚实的文化功底、丰富的知识积累。“慧中”是“秀外”的前提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功底 ,你的语言才能精彩纷呈 ,产生“妙口生花”的效果 ;“秀外”是“慧中”的结果 ,主持人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功底 ,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方可将内在的才华、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慧中”与“秀外”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缺一不可。广播主持人的“秀外”不仅要求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音质优美、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 ,而且要求词汇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编辑力”一词的来源和内涵,深入分析了“编辑”的定义,提出了对“编辑力”的理解:“编辑力是指做好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闻眼”是新闻界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新闻眼就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抓住读者的地方。笔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注意把“新闻眼”擦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点:拂去“眼”前浮云。在采写稿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片浮云遮望眼”的情况,往往看不到“新闻眼”,摆在案头的一摞摞  相似文献   

14.
韩冰 《青年记者》2009,(14):26-26
对新闻稿件中的差错立足于“辨”的意思是:分辨,从而做出判断。一篇稿件放在案头,编辑从哪些方面做出是否有差错的判断呢?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辨舆论导向,二是辨文字差错。  相似文献   

15.
“编辑”一词古已有之。由最初“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发展到今天,涵括了选题、组稿、编选、发行全过程,编辑的工作范围由单一的文案工作,前后延伸,覆盖了图书出版全部流程。编辑职业未来发展走向如何?笔者认为,编辑职能的丰富与延伸,同时带来了编辑力量的多点分散,处理不好势必影响编辑效果。只有打破分散,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整合,才能求得编辑工作最优化。而这需要在体制上完成从编辑到策划到出版人的转变。一、“编辑”的起源与流变“编辑”一词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已经有“编”字,指串联龟册或简册的绳子;“辑”字本义为和协…  相似文献   

16.
《出版广角》作为广西的刊物,我对它实在太了解了。我在广西从事出版工作26年,见证了《出版广角》15年来创办、发展和越来越有影响力的过程。在广大编辑眼中它就是我们做好出版工作的"了望哨"和"广角镜",是编辑案头必不可少的专业刊和参考读物。  相似文献   

17.
近一段时间来,“说新闻”一词在广播电视界颇为时髦。在有些人的思维中“说新闻”就是让主持人拿着编辑记者早已准备好的稿件,在摄像机前用平时说话的感觉说出来,多加一些“嗯”“啊”之类的词点缀一下。或者主持人作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故作深沉  相似文献   

18.
杭州日报《旅游》专栏的编辑,在今年3月3日一则征稿启事中,立下了一条“军令状”:“来稿……采用与否,在稿到10天内一定答复。”我不禁为此叫好!有些报刊的编辑却不是这样。尽管案头稿件堆积如山,他们却迟迟不作处理。即使有些作者提出一些合理要求,诸如“如不采用,请速退回”,他们也不予理睬。久而久之,这就使一些作者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暗  相似文献   

19.
“新闻名单学”这个词是我杜撰的。有感于新闻中排领导干部名单成了编辑、记者的一大苦恼,颇有研究的必要。我在地方报社当了多年编辑。因为在新闻中无意漏掉某个领导干部的名字,或排错名单次序,便接到电话、来信指责,已记不清次数了。有一次,听到群众反映,“文明礼貌  相似文献   

20.
文字记者用文字‘“说话”,摄影记者用图片“说话”,而组版编辑则用版面“说话’“。组版编辑对文字记者的稿件要起到升华和增值作用,由此不难看出版面的重要性。版面中的文字、标题、图片、线条等,是版面的生命,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版编辑把这些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是用版面“说话”的过程。组版编辑怎样用版面“说话”呢?笔者在几年的组版中,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把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编排思想。一块版面需要容纳若干篇稿件,但这些稿件绝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的,它的上与下、左与右、轻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