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一生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弃档”者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2005年4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记载: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两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000份档案已经10来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存人事档案的40%,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人遗弃自己的档案呢?一“、弃挡”现象产生的原因1…  相似文献   

2.
娜嘉 《兰台世界》2005,(10):22-23
2005年4月2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载了一篇文章题为:九成"弃档"的主人是青年.文章说:"仅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两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000份档案已经10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存人事档案的40%.‘弃档'中的90%左右属于年龄在30岁至40岁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3.
李开平 《兰台世界》2005,(15):13-1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事档案被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被遗弃.许多大学生离校后,档案遗留在学校被转递到本人的户籍所在地无人认领成为死档.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遗弃的档案高达6000-7000份,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在广大的弃档人员中,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放弃人事档案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何造成弃档,不用档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认为:一是档案内容无作用了,二是用人机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弃档”现象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琳 《贵州档案》2003,(6):26-27
近年来,大中专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留在了学校或人才交流中心,甚至一些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置档案于不顾。来自贵州省各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资料表明:截至2003年9月,全省有几万“弃档族”,“弃档”已成为普遍现象。针对这一现象,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指出,无人问津的被遗弃档案的出现,促使人们对原有  相似文献   

5.
"弃档",是指存档人不理会、不重视其个人档案,或存档人长期不缴纳存档费用,其中也包括一部分自身持有档案者.具体来说,"弃档"一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把档案留在人才市场,但长期未交档案保管费;第二种是自己的档案自己随身保管;第三种是"跳槽"人员将档案遗留在原单位长期未办理转档手续.……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在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非常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市场体制和计划体制“二元”格局并存,而流动人员“弃档”现象也可以归咎于这种格局。流动人员“弃档”现象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人才交流中心所管理的“弃档”,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了330万份人事档案,其中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成为“弃档”、“死档”。第二种情况是: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所管理的“弃档”。很多停薪留职、离岗人员、出国人员的档案没有转走,造成“人档分离”,成为弃档。  相似文献   

7.
人才交流中心收取档案保管费一直为人诟病,近年来,由于不愿交费而造成的"弃档"、"死档"现象时有发生,并且越来越频繁。国家公布取消收取档案保管费对于"弃档"现象并没有直接改善作用,应从其根本原因入手,提升全民档案意识,建立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弃档”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2005年4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记载: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2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千份档案已经10来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有人事档案的40%。这种现象在单位一样存在。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人遗弃自己的档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在从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各种原因,"弃档"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档案的不了解和不关心,这种做法有非常大的隐患。那么,大学毕业生学籍档案究竟有什么用呢?我们应当怎么正确处理大学毕业生档案问题呢?下面笔者将详细谈谈这些问题。一、当前大学毕业生档案出现的一些怪象当前,大学毕业生对待自己的档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毕业时未办任何手续,任档案"自由飞翔";二是自己保存档案,使其变成无法接收的"口袋档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记录个人成长历程的人事档案的作用如今渐渐被淡化,“弃档”一族越来越多。“弃档”人群的构成:第一类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按有关规定,大学生毕业后经个人申请,档案可以在学校寄放两年。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留在了学校,只身外出打工,处于频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档案实行的是"档随人走"制度.在大学生统包统分的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档案全部递交到用人单位,几乎不存在任何问题.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后的今天,高校的毕业生分配已经由国家统一分配改革为自行就业."档随人走"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除部分一毕业即落实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档案随人转递到工作单位外,对于毕业后未及时就业的大学生档案,国家一般采取档案托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生漠视档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英 《北京档案》2009,(1):34-35
近年来由于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对自己的档案不管不问的“弃档族”日渐增多,而这其中,大学毕业生是“弃档”的“主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事档案被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被遗弃。许多大学生离校后,档案遗留在学校被转递到本人的户籍所在地无人认领成为死档。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遗弃的档案高达6000-7000份,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在广大的弃档人员中,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放弃人事档案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何造成弃档,不用档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认为:一是档案内容无作用了,二是用人机制存在问题。一、大学生“弃档”原因分析1.人事档案曾经的功能在淡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体制发生了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全国各省、市人才中介机构中的弃档率至少达到10%,有些地区的弃档率甚至高达70%,全国至少有80万"弃档族"[1],这些"弃档族"中,高校毕业生占据较大比例。毕业生"弃档"不仅造成个人查档不便,也给用人单位、档案保管部门带来影响。"弃档"现象大量涌现,原因复杂,然而,高校毕业生相关知识缺乏、档案意识淡漠并非"弃档"现象严重的唯一原因,用人单位、档案保管部门的问题及相关立法缺失也是其重要的客观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据2002年的一份统计材料显示,全国有60万“弃档族”没有档案,给他们的升学、就业,特别是其中一部分困难弱势人群申请社会救助带来了极大不便。这一现实问题,值得档案部门思考。  相似文献   

16.
孟英 《兰台世界》2006,(12):15-16
近几年来,随着人才流动的日益频繁,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有悖规定的现象却大量存在。1.擅自“弃档”。所谓“弃档”是指抛弃了自己的档案,对档案的下落和管理不闻不问。“弃档族”主要由以下人群组成:一是部分跳槽人员,他们与原单位有劳动合同没有解除,又不履行违约责任“弃档”而去;二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为了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舞台而放弃了档案;三是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由于在国外停留多年,无暇顾及档案;四是办理了移民手续的人员,档案对他们来说已经没用处。“弃档”现象虽然出现时间较短,但有愈演愈烈之势,2.擅自“扣档”。随着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7.
王玲 《兰台世界》2012,(11):47-48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的转变和就业难局面的出现,学生档案滞留学校和个人手中的现象频繁出现,高校和各级档案代理机构"弃档"、"死档"现象也日益增多。各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寻求有效途径,加强毕业生档案管理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近日,郑州人事人才网等三家网站上,1900多份"死档"名单再次被晒,这是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今年第二次公布失去联系超过五年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若在30天内,这些档案的主人不来认领,将被进行分类管理[1]".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弃档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减少和消除弃档,文中分析了弃档的内在根源是毕业生档案的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价值功能的丧失和缺失、淡化和异化,同时,提出改革高校学生人事档案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大学生弃档的社会原因 1.人档分离.对于已就业的毕业生档案一般有两种存放方式.一是把档案转至有人事管理权的单位,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其他各类非公企事业单位、各类民营机构无人事管理权的,要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来接收学生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