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编者按:襄阳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全面、系统、深入研究襄阳历史,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历史问题,襄阳市社科联(社科院)日前举办了以"襄阳,难忘的历史记忆"为主题的隆中论坛,正式发布襄阳市社科界2011年研究的十项重点课题(即:襄阳历史沿革和变迁问题、襄阳城变迁问  相似文献   

2.
襄阳市总工会紧紧围绕建设“四个襄阳”的工作大局,以满足职工文化需求、提高职工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认真研究,强化措施,大力加强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富有襄阳特色的一系列职工文化品牌,为推动建设“文化襄阳’,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国务院对襄樊市(今襄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对历史上的襄阳市人文地理和政治沿革进行了科学的认知,对襄阳在历史上作为全国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进行了学理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樊城是襄阳市重要的城区之一,挖掘其“码头文化”的精髓,对樊城乃至襄阳城市经济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文章以历史为基点,列举其他码头城市和地区的文化现象,诠释码头文化,进而论述弘扬樊城传统“码头文化”精神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形象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内容。襄阳市把三国文化当作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曾经隐居襄阳古隆中并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历史人物诸葛亮自然就成了塑造襄阳现代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应围绕"诸葛亮文化"展开襄阳文化战略规划建设;延伸"诸葛亮文化"而进行襄阳亮点的宣传;塑造"诸葛亮文化"而进行襄阳城市个性建设。襄阳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诸葛亮形象的作用,就需要在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环境设计、公益广告设计诸多方面,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划性的安排,便于在城市形象的宣传与塑造中,突显诸葛亮形象与襄阳城市形象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襄阳市,原名襄樊市,隶属湖北省,在2010年12月更名为襄阳市,在历史上也多以襄阳著称.襄阳建城较早,传统说法认为其有2800年的建城史,不论精确与否,我们都不可否认它的悠久的历史.襄阳在历史上是鄂西北之首府,正所谓“驿道通南北,汉水贯东西”.本文主要是就明代的文学中有关襄阳的内容,来探讨在明朝时期,襄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7.
“辽海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变迁”是东北史、边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出于对辽宁史学与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怀,渤海大学政史学院承办了以此为主题的第二届“辽宁史学论坛”。与会学者围绕辽海历史与文化、辽海地区考古与文物保护、辽西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变迁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提出了诸多极具学术价值的观点和富有新意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21至24日,由中国孟浩然研究会、襄阳市人民政府、襄樊学院主办,襄樊学院文学院承办,襄州鹿门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协办的"2011年孟浩然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城襄阳隆重召开。会议旨在挖掘与弘扬以孟浩然等文化名人为代表的悠久灿烂的襄阳历史文化,在新形势下重新梳理与定位文化襄阳的品味与内涵,在精神文化层面商讨与构建古城襄阳未来的发展道路。本次会议得到襄阳市人民政府、襄樊学院的高度重视,作为襄阳恢复名称以来首个重大的国际学术会  相似文献   

9.
2012年3月18日,襄阳三国历史文化学会在襄阳市图书馆举行了成立大会,来自全市文教领域的50余名会员参加了大会。襄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刘群、襄阳市档案局副局长姚景灿、襄阳市博物馆馆长王先福、襄州区鹿门山开发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刘国传、襄樊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毓奎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系统研究襄阳历史,发挥社会科学界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思想库作用,襄阳市社科联主席团决定,今年市社科联以"汉江智库"为平台,面向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公开招标社会科学研究10项资助课题。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服务襄阳“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特别是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正式组建襄阳市城市科学研究中心。同年,襄阳市城市科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襄阳市级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2.
科学预测城镇化水平,对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制度的改革、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襄阳市为例,运用灰色预测系统模型,得出目前襄阳市城镇化进程与全国同期水平大致相当的结论,并预测襄阳未来城镇化水平.参照寰阳城镇化现状和基本市情,提出推进襄阳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走“四化”同步发展的道路,走市场机制主导运行的城镇化道路,走政府调控型的城镇化道路,走外力拉动和内部挖掘并重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为期两天的以“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山东省青州市落下帷幕。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北师大著名教授黄济出席论坛并作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4.
襄阳市东巩高跷是襄阳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襄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体育文化的影响,给非物质文化遗产襄阳市东巩高跷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文章采用文献、调查、分析等方法,研究襄阳市东巩高跷的起源、特点、演进,认真审视襄阳市东巩高跷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及尴尬,结合当地调研实际,构建理想发展模式,提出保护与传承措施,一方面唤醒襄阳市民对襄阳市东巩高跷文化的自觉,以期达到对襄阳市东巩高跷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另一方面,为襄阳市东巩高跷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叶植,湖北麻城人,1961年生,无党派人士。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湖北文理学院汉水与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专家,湖北省历史学会理事,襄阳市三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汉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82年8月至2009年9月,叶植教授在湖北省襄阳市博物馆工作任馆长近20年间,主持襄阳市博物馆和全市的文物保护管理与研究工作,参与过1982年襄阳地区第二次全国文  相似文献   

16.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意义上的中国20世纪是一个“文学的世纪”。作为“文化现实”的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不同的形象系列和话语逻辑编制了一幅意义多元、内涵繁复的现代中国的文化版图。所谓“农民文化”、“知识分子文化”(精英文化)、“市民文化”(都市文化),今天看来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以它们的“原生态”即事实(历史)本身进入我们的观照视野的,而多通过人们或被动或主动的文学阅读,及由此诱发的历史想象和判断,成为今天人们理解和解释20世纪中国文化史最直观(形象)化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7.
《襄樊学院学报》2013,(1):89-F0003
2012年12月18日至21日,由深圳弘法寺、湖北文理学院、湖北省佛教协会、襄阳市道安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了"2012襄阳道安论坛"在襄阳隆重举行。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专家学者及高僧共91人与会。其中有著名的老专家如楼宇烈、杨曾文、孙昌武、温玉成先生,年富力强的资深专家麻天祥、王亚荣、董群、邓子美、朱明忠等先生,以及一批中青年  相似文献   

18.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8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丰富的襄阳文化。研究认为,襄阳文化的未来定位为以汉水文化为体,以由此衍生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人文景观、人文精神为用,以发展现代创意文化产业为途径,走文化多元发展之路,最终发展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人文之都。围绕襄阳文化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等,襄阳地方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地学术探讨,为实现襄阳文化及文化旅游产业的科学、快速发展贡献了诸多智慧。  相似文献   

19.
赤峰市敖汉旗是全国文物大旗(县),境内有不可移动的古代遗址4200多处,居全国县级之首,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小河西文化”(约1万年)、“兴隆洼文化”(约8000年)、“赵宝沟文化”(约7000年)、“小河沿文化”(约4500--5000年)的发现命名地,这些遗址的发现和命名,不但添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并且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向前推进3000年,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中一心。  相似文献   

20.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9):F0003-F0003
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当时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成立了地方史研究室,并聘请武汉大学教授黄惠贤先生担任主任,开展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襄阳师专学报》从1988年起就开辟了“地方史专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